我们继续介绍20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哲学思想。 前面我们简单介绍了萨特的生平,其实萨特的一生就是存在主义实践的一生,追求自由,积极行动并承担责任、接下来,今天我们来聊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在萨特之前,在近代西方有两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先驱,一位是克尔凯郭尔,一位是尼采。 但其实,存在主义思想,在古希腊后期就已经存在,在古希腊后苏格拉底时期,古希腊文明走向了衰落,古希腊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思想流派:犬儒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主义。 这些学派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关注人类自身的存在。 比如伊壁鸠鲁学派就以快乐哲学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比如斯多葛学派以禁欲主义而著称,他们主张人们去追求清心寡欲,淳朴自然的简单生活,放弃对肉体和世俗幸福的追求;另外,犬儒学派也主张人们去追求低欲望的,简单而幸福的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古希腊思想的特点是,他们对外在世界并不感兴趣,他们也并不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也不再关心宇宙的本质等问题,而唯一关心的是人自身的感受,以及如何获得快乐和幸福等等话题。 这种从关注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自身的生存和感受的思想,其实就是早期存在主义哲学的雏形,只是他们并没有提出类似的思想体系。 在经历了中世纪之后,西方世界迎来了理性的觉醒,在经历了以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之后,西方哲学方向再次开始转向人文主义,以克尔凯郭尔、叔本华、尼采、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大行其道。 而存在主义和理性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他们并不是从纯粹的理性出发,去认识世界,而是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去认识和感受世界。 比如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就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或者说对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对人生本质的探寻,提出了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阶段,感性的存在,也称之为“审美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自己”;第二阶段,理性的存在,也称之为“伦理境界”,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他人”;第三阶段,宗教的存在,这一阶段的主题是“爱上帝”。可见克尔凯郭尔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是自由,而不是纯粹的理性。 我们都知道,西方近现代哲学,黑格尔是一个里程碑,他的“绝对精神”将一切都归于最具普遍性的纯思维,传统理性主义追寻的是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但克尔凯郭尔认为,这种外在世界本质的探索,完全忽视了对人的本质的探索。他认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把逻辑的必然性当做真正的存在,提出了著名的“存在即合理”,这显然是从理性、逻辑的角度去阐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克尔凯郭尔认为,这样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忽视了人的情感、欲望、个性这些非理性的价值,失去了人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和尊严。人不是世间的一颗棋子,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个人选择的权力。 所以,克尔凯郭尔认为,哲学关注的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应该关注个体的存在。 之后哲学家尼采更是宣传“上帝死了”,他推翻了西方2000多年的信仰体系,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什么事情都将被允许。上帝死了,意味着西方人追求的那个终极的真理和终极的意义不再存在了,那接下来怎么办呢?如果真理、意义和信仰体系崩塌了,每个人都应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命意义。尼采的思想极具批判性,他批判西方几千年的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伦理道德,他说“要重估一切价值”,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等等,而这一切思想的背后,尼采哲学思想的本质是:探寻生命的意义。尼采的思想也极具煽动性,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言,比如,他说,那些不能杀死你的,最终都会使你更强大;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等等。他用呐喊的方式,唤起人们的自我意识,让每个人去追寻自我存在的意义。 和用理性去追求终极的真理不一样,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的存在,所谓的真理、本质、真相、目的和意义等等,都是建立在“人存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相反,如果没有人的存在,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先有人的存在,才有世间万物的本质,所以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存在先于本质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 End 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