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激荡四百年修订版(5)杨骏专权(附音频)

 沉映香 2021-11-13
激荡四百年(5)杨骏专权
俗话说,色是刮骨钢刀,司马炎既然有了近万名嫔妃,那他就算是铁打的,早晚也会灰飞烟灭。
公元289年底,沉迷酒色的司马炎积劳成疾。这时,杨骏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住杨家的权力,他决定赶走司马亮。
当然,除了保住杨家的权力,杨骏也要确保司马衷能够顺利继位,并最终将皇位传到司马遹手中。在这一点上,杨骏和司马炎的立场是一致的,所以司马炎非常信任他,甚至胜过了宗室。
在杨骏和杨芷的蛊惑下,司马炎将司马亮任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镇守许昌。
但与此同时,司马炎又将司马衷的同母弟司马柬封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第五子司马玮封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第九子司马允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并假节,各自回到封国。
除了以上手握兵权的三王,又立皇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迪为汉王,司马仪为毗陵王,司马畅为顺阳王。
司马炎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他是吸取了曹魏亡国的教训,让宗室镇守地方,达到屏障京师的目的,也能对杨骏形成一定的约束。
但是,他似乎没有想过,万一这些握有兵权的诸侯王拥兵自重怎么办?事实证明,这就是一个巨大的BUG,让司马氏陷入泥沼。
成功将司马亮外放后,杨骏又将目标瞄准了卫瓘,这个人的威望实在太高了。他很担心,一旦司马炎驾崩,卫瓘将会威胁到自己。
当时,卫瓘的儿子卫宣娶了司马炎的女儿繁昌公主,但卫宣为人放荡不羁,杨骏以此为借口,和黄门一起怂恿司马炎让繁昌公主和卫宣离婚。对此,卫瓘既惭愧又不安,主动告老辞职。
公元290年三月,司马炎的病情加重,也许是觉得不该在这个关键时刻外放司马亮,司马炎并没有急着让他离开,还有让他继续辅政的打算,这让杨骏更加忌恨司马亮。
趁着司马炎病情加重且经常昏迷的机会,杨骏加紧了动作,将司马炎身边的近臣全部换成自己人。并且,他还不允许司马亮在内的朝臣入宫觐见,相当于软禁了司马炎。
面对此种局面,谨小慎微的司马亮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还害怕入宫,这给了杨骏极大的便利,就此控制了宫中的局面。
这一天,司马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身边的人都换了,质问杨骏道:“你怎么能这么做呢?”
杨骏哼哼哈哈了几句,以各种理由搪塞,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
在这一刻,司马炎意识到了司马亮的重要性。于是,他召来中书监华廙,口述遗命,以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正准备再斟酌几个人选辅佐他们时,又一头晕了过去,写到一半的遗诏由华廙保管。
就是这一道没写完的诏书让杨骏如坐针毡,因为那上面有司马亮的名字。不行,绝不能让这道遗诏落到外人手里!
杨骏前往华廙处借口观看,将遗诏诳到手里。华廙屡次前往索要,杨骏各种耍赖,一直拖着不给,胆小怕事的华廙竟这么算了。
之后,司马炎从昏迷中醒来,晕晕乎乎时,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气若游丝的司马炎似乎忘了上次的安排,茫然点头同意。
四月十二,杨芷找来华廙以及中书令何劭,口头宣布司马炎的旨意,以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
请注意,此时的旨意中,已将司马亮的名字排除在外。作为上次遗诏的见证人,华廙肯定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满腹狐疑的看了一眼司马炎,只见司马炎有气无力的瘫在榻上,目光呆滞,形同槁木。
也许陛下改变主意了吧,华廙这样安慰自己,他甚至有些担心,如果司马炎问他上次的诏书在哪里,他该如何回答呢?想到这里,他连忙收回了目光,不敢置一词。
当着司马炎的面,杨芷命人将旨意写成诏书,然后又当着华廙和何劭的面呈给司马炎,司马炎默然以对。
既然司马炎没有说话,那就意味着得到了他的认可。于是,这道诏书就具备了无可置疑的权威,谁也无法再将它推翻。
拿着司马炎的遗诏,杨骏开始催促司马亮上路,司马亮一看诏书傻眼了,更加不敢入宫。
几天后,司马炎回光返照,又想起了司马亮,问身边人道:“汝南王来了没有?”身边人告诉他,还是没来。
为何还没来?司马炎心中一定有着很多问号,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能力去探究这件事的真相了,又一头陷入昏迷之中。
四月二十,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享年五十四岁。斯人已逝,争论功过意义不大,我们不妨从中吸取一点教训。
前面说到中国历史上有两类开国皇帝,一般来说,那些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所建立的王朝往往能够享祚数百年。
比如刘邦,创业时艰苦卓绝,甚至是灰头土脸,但大汉足足存在了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功的王朝之一。而那种没吃过苦的开国皇帝,崩溃就在一瞬间,司马炎就是一个绝佳的典型。
道理很简单,一个经历了从无到有的人,会无比珍惜他所打下的江山,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平稳度过开国后的敏感时期。
而那些靠躺的人,不知道得到的艰辛,以为一切是理所当然,也不需要特别维护。他们不知道的是,开国之后的三十年是最关键的,过去了就十倍的回报,过不去就要换东家了。
王朝创业越艰难,它的生命力就越顽强;组织如此,个人亦如此。
当天,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是为晋惠帝。按照惯例,尊皇后杨芷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南风为皇后。
尽管已经大权在握,杨骏却并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张。
他将司马炎的灵柩搬进太极殿,然后自己也住在太极殿,日夜和司马炎的灵柩在一起,身边还随时站着一百名甲士,即使六宫嫔妃前来祭奠,他也没有下殿的意思。
杨骏的紧张在情理之中,他很清楚自己的辅政之命是怎么来的。况且,他平日的威望也不咋地。
得知司马炎驾崩,司马亮很慌,杨骏既然将自己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肯定饶不了他,他连入宫祭奠都不敢,只在大司马府门外哭。
哭完之后,他连大司马府也不敢呆,直接搬出城外,然后给司马衷上表,请求丧事结束后再去镇守之地。
身为宗室领袖,司马亮就这么将京师拱手相让,你对得起大侄子司马炎吗?对得起辛苦创业的司马氏三代人吗?
司马亮怂了,胆识、谋略和他旗鼓相当的杨骏却慌了。你既不入宫,又不赶紧离开,驻扎在城外是几个意思?
很快,有人告发司马亮谋反。杨骏想都没想,立即通过司马衷手写诏书让司空石鉴和中护军张劭去讨伐他。
张劭是杨骏的外甥,虽然担任中护军,但并没有什么威望,万一和司马亮阵前相见时士兵哗变,那就搞笑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张劭必须拉上石鉴,毕竟石鉴长期身居高位,人脉深厚,在军中有一定的威望,关键时刻可以镇住场子。
但是,已年过八十的石鉴人老成精,从曹魏的官当到了西晋,见识了多少血雨腥风和大场面,怎么可能将宝全压在杨骏身上。
况且,司马氏的藩王多着呢,他要是敢把辈分奇高的司马亮杀了,以后在晋朝还有得混吗?那可是灭门之祸啊。
所以,当张劭邀请他一起出兵时,石鉴拍着胸脯道:“相信我,汝南王绝对不会反!”坚决不出兵。
看着这个信誓旦旦、斩钉截铁的老人,张劭犹豫了。而就是这一犹豫,司马亮跑了,连夜跑回了许昌。
杨骏如此决绝的将司马亮排除在权力中枢之外,他身边的人嗅出了强烈的危险气息,反对者众。比如,他的弟弟杨济和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劝他留下司马亮,杨骏不听。
杨骏是偏执短视的,作为对手的司马亮更是一个大怂包。
司马炎驾崩后,他曾向廷尉何勖询问对策。何勖道:“现在朝野上下都归心于您,您不去讨伐别人,还怕别人来讨伐您吗?”
何勖的话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却不无道理。假设一下,如果此时的司马亮大摇大摆的入宫,杨骏应该没那个胆子直接杀了他吧?
毕竟,司马氏的诸侯王还有一大堆,除非杨骏真的想篡位,不然不敢做得这么绝。实际上,杨骏连儿子都没有,谋反的动机不大。
既然杨骏不敢第一时间杀了他,凭借司马亮这么多年的号召力和威望,应该可以团结一大批朝臣,和杨骏形成对峙之势。
可惜的是,司马亮不敢冒险,也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他只想保命。左思右想之下,他一走了之,跑回许昌。司马亮既走,杨骏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胆子到许昌抓人,只能不了了之。
对于杨骏的做法,杨济颇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尚书左丞傅咸道:“家兄如果征召汝南王入朝辅政,然后隐退,我们杨家或许可以保全门户。”
傅咸道:“宗室与外戚,相互依赖才能安定,只需把汝南王召回来,本着公正无私的原则共同辅佐朝政,用不着躲避他。”
杨济深以为然,又让侍中石崇去见杨骏,以此力劝,杨骏不听。
在这一点上,杨骏显然是极其不明智的,权力场上,历来讲究平衡,当他无视这种平衡时,也将自己推向了深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