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德怀的悲惨童年,8岁丧母,10岁乞讨……

 观潮h61qruk8lj 2021-11-13

图片


如果在我党内,评选出两个“近乎完美的伟人”的话,第一个毫无疑问是周总理,第二个我觉得应该是彭老总。
 
他和周总理一样,功勋卓著,鞠躬尽瘁。
 
他和周总理一样,奋斗了一生,却无任何子嗣。
 
不过他与周总理不同的是,他的童年和晚年都异常的悲惨。
 
但每一次面对命运的捉弄,他都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选择了勇敢的抗争、抗争、再抗争,即便是病困交加,即便是每一天都要面对刮骨疗毒似的痛苦,他也从不屈服、绝不低头。
 
他虽曾自喻为张飞,说是像张飞一样“确有其粗,而无其细”。但他其实就是当代关公,忠肝义胆,铁骨铮铮,豪气冲天。
 
如果你能够详细地了解一下他的人生,你会发生,他的铁骨,可以让所有人肃然起敬;他的柔肠,可以让所有百姓,感激涕零;他的不幸,又可以让所有人泪流满面。
 
未来几篇文章,我将陪大家一起走进彭老总的世界。
 
彭德怀,原名彭得华,字石穿,1898年生于湖南湘潭乌石镇一个中下农家庭。家中一共有八口人,80多岁的伯祖父(参加过太平天国)、70岁的祖母、父亲、母亲以及他们兄弟四人。
 
由于家中有八九亩荒土山地,所以,彭德怀的童年过得还算凑合。6岁时,他还读了两年私塾,学习了《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
 
但是,在他8岁那年,家中突然发生了巨大的变故,母亲病逝,父亲也得了重病,三个弟弟无人照顾,其中四弟只有半岁,母亲死后一个月,就被饿死了。
 
随后,彭家便过上了惨不忍睹的生活:
 
“家中无以为生,先卖山林树木,后典押荒土,最后留下不到三分地。家中一切用具,床板门户,一概卖光。几间茅草房亦作抵押,留下两间栖身,晴天可遮太阳,下雨时室内外一样。铁锅漏水,用棉絮扎紧,才能烧水。衣着破烂不堪,严冬时节人着棉衣鞋袜,我们兄弟还是赤足草鞋,身披蓑衣,和原始人同。”
 
等彭德怀10岁时,家里能卖的东西已经全部卖完,再也无米下锅。他只好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拖着小小的瘦弱的身躯,听着别人家的炮竹声和欢笑声,带着弟弟彭金华一起上街乞讨。
 
到了黄昏时分,两个小孩终于讨到了一升多米,半碗饭和一小片肉。但彭德怀把饭和肉都留给了弟弟,自己则滴水未进。
 
所以,刚进家门彭德怀就饿昏了过去,祖母急忙熬一点青菜汤让他喝下,他这才清醒了过来。
 
彭家的大年初一,就这样凄惨的过去了。
 
大年初二一早,祖母准备带着三个孙子上街乞讨,但彭德怀觉得上街要饭,受人欺辱,不愿意去。祖母无奈的说道:“不去怎么办,昨天我要去,你不同意,今天你又不去,一家人就活活饿死吗?”
 
说罢,70多岁的祖母便披了一件单衣,拄着拐杖,迈着小脚,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肆意飘荡的雪花,带着彭德怀的两个赤脚的弟弟,彭金华(革命烈士,1940年被国民党特务所杀)以及不到四岁的彭荣华(革命烈士,1938年被国民党杀害),再一次踏上了乞讨之路。
 
看着祖母和弟弟们远去的背影,彭德怀心如刀割,等他们化作几个黑点,消失在远方之后,年仅10岁的彭德怀才扭过头来,回家拿了一把柴刀,一边含着泪,一边向山上跑了过去。
 
辛辛苦苦了一天,彭德怀终于砍了一捆干柴,卖了十文钱,兑换了一小包盐。另外,在砍柴的时候,他还拣到了一些寒菌,回到家里煮了一锅菌汤,让伯祖父和父亲吃了一些。
 
黄昏时分,彭德怀的祖母和弟弟们终于回来了。比昨天好一些,他们讨来了一袋饭和三升米。
 
祖母把饭倒进了菌汤里,叫大家一起吃,但彭德怀仍然不愿意吃“嗟来之食”。
 
祖母看着小小的且倔强的彭德怀,既为彭德怀有骨气而高兴,更为让孩子跟着自已受辱而愧疚。不知不觉间,她竟然哭了起来,并说道:“讨来的饭,你不吃,有吃大家一起活,没有吃的就死在一起吧!”
 
听完祖母的话,所有人都呜呜着哭了起来……
 
实在不敢细想那个场面,人间地狱也不过如此罢了。
 
多年之后,彭德怀每每想起此事,还会痛哭不已。
 
可这样苟活而悲惨的日子,又岂止一天两天,在未来的8年时间里,彭家一直都是如此艰辛。
 
过完新年,10岁的彭德怀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替富农家看牛,大小两只水牛。
 
很多人可能觉得,放牛既简单又轻松,把牛往山坡上一放,自己躺在那里玩耍即可。
 
但轻松的活,怎么可能轮到普通老百姓。
 
事实上,彭德怀每天都要给牛割30多斤草,还要干其它的脏活累活,直到深夜,他才能够入睡,每天的睡眠时间,竟然不到6个小时。
 
这样的日子,他竟然熬了两年。
 
13到14岁,彭德怀为了多挣一些钱,又主动跑到了离家不远处的煤窑,给人拉煤车。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二、三个小时,工资只有三十文钱。
 
为了多赚几文钱,养活一家老小,彭德怀每天还会主动跑到煤窑里面,挑一两次煤。
 
有人告诉他,煤窑里面空间狭小,通风不良,卫生极差,还经常发生塌方,一死就是几十个人。
 
可彭德怀根本不在乎这些,和全家人饿死相比,他没得选,只能咬着牙齿坚持再坚持。
 
两年非人般的生活,压弯了他的背,落下了驼背的毛病,冻裂了他从来没有穿过鞋的脚,让他变得“又黑又黄,简直不像人的样子”。
 
可是,辛勤的付出却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第二年春节前,煤矿竟然倒闭了,老板带着小姨子跑了,彭德怀只拿到了一年的工资和四升米。
 
回到家中以后,弟弟看着他凄惨的模样,心疼的说道:“大哥还不穿鞋子,脚都冻裂了。”
 
父亲听着他不幸的经历,不由地紧握着两个拳头,一边哭一边骂:“白替这些狗东西干了两年!”
 
15岁时(1913年),彭德怀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在家给人打短工、推车、砍柴、捉鱼等等。
 
但没想到,当年又遇到了大旱,饿殍遍野,民不聊生。可是,地主商人们却囤积居奇,大吃人血馒头。
 
饥民们无路可走,只好聚集到了一起,到处“吃大户”。
 
因为伯祖父经常给彭德怀讲太平天国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就萌生了“打富济贫、消灭财主和为穷人找出路的思想”。这一次吃大户,彭德怀便积极的参与了进去。
 
但是没过多久,彭德怀便被人告发了。官府派了几个人前去捉他,幸运的是,他的堂叔彭五爷,阴差阳错的提前知道了这件事。于是,彭五爷急忙找到了他,让他立即逃跑。
 
彭德怀大吃一惊,问道:“一文没有,又能逃往哪里去呢?”
 
彭五爷立刻从兜里拿出来了一些钱说:“今天卖掉了一只小猪崽子,还有一串钱(1000文),你拿去做路费,逃湖里做堤工吧。”
 
湖是洞庭湖,堤工就是围湖造田的劳力。
 
于是,彭德怀又跑到洞庭湖旁当了堤工。
 
和挑煤一样,堤工也异常的辛苦,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挖土、挑土,而工资却少的可怜,以至于没有人敢生一点病,否则就会负债累累。
 
为了多赚一些钱,不至于落到负债的程度,彭德怀又兼职做了炊事员。可即便如此辛苦,干了两年半,他才拿到了三担半米的工资(约350斤)。
 
这点工资,别说养活一家六口,就是再养活一个人都难。所以,在彭德怀做堤工的两年半时间里,他的家人,基本还过着乞讨的生活。
 
1916年春,彭德怀从朋友那里了解到,湘军正在招兵买马,每月可以拿六元左右的军饷,每周六还有猪肉吃。
 
于是,他便辞去堤工,先回家和青梅竹马的表妹周瑞莲,订下了婚约,后又加入了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一营一连。
 
由此,17岁多的彭德怀,终于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
 
 
——写作不易,还望朋友能多多转发,笔者在此谢过!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