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需求——拓印发展的缘由

 青木森森 2021-11-13
拓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甚古,但关于拓印起源的具体时间,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迄今为止说法不一,难以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拓印术的出现肯定是在东汉纸张发明之后,且比唐朝发明的雕版印刷更早。

拓印之所以产生和发展,主要还是社会需求的推动。拓印的社会需求主要表现在碑帖与金石考古方面,两者也贯穿了整个拓印史。
01碑刻

拓印发展的缘由

图片

 魏晋南北朝:造像和文字石刻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造像和石刻文字,有它独具的风貌,特别是“魏碑体”的产生,更是如此,并以它独特的美站稳了脚跟,成为石刻文字中的珍品。

图片

 北魏 《望憘造像记》拓本

 汉:“以书取仕”促进碑刻拓印兴盛 

汉朝以来,历代帝王大都笃好书法,因此往往采用“以书取仕”的选贤做法,凡书法方面有成就或书体符合当代之规范者,皆可优先任用。其结果势必兴起文人学士研习书法之风气,于是历朝各种字体的碑刻拓本供不应求,促进了刻碑、拓碑行业的兴盛。

图片
 汉 《乙瑛碑》 原石局部

图片
▲ 汉 《乙瑛碑》 明代拓本

 唐:皇家开创写碑刻帖之先风 

有些帝王不仅倡导书法,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书写碑文,如敦煌发现的唐拓本《温泉铭》,就是唐太宗李世民(599-649)书写的碑刻之一。

图片

图片

▲  唐 《温泉铭》 碑文拓片

其后,女皇武则天(624-705)不仅酷爱王家书法,又集“书圣”王羲之家族的书法珍迹,命工匠刻成《万岁通天帖》,开创了皇家刻帖之先风;南唐李煜(937-978)亦命人刻印过四卷《升元帖》。

图片

▲ 唐 《万岁通天贴》其一 王羲之《初月帖》 

 宋:拓印技术日益精进与多样 

拓印至宋朝有很大发展。技术日益精进多样,用纸也极讲究,纸张品种增多,有“得如蝉翼白如雪”的澄心堂纸、色黄纸薄有光泽的金箔纸、质韧有布纹的麻布纹纸等近十种,可供拓家根据拓印物件及拓片要求进行选择;墨料方面有御墨、贡墨、松烟墨、油烟墨,以及为拓印所需而特制的“再和墨”等(旧墨重制称为“再和”),因此拓印效果非常精良,享有“一代绝艺”之美誉”。

02金石考古

拓印发展的缘由

图片

 宋:文字碑帖→画像石转移 

自宋代以来,以史学家欧阳修(1007-1072)为首倡导“兴复古道”,开启金石学研究之风气,首开对山东嘉祥武氏祠汉代画像石的推介和研究,遂使人们的注意力从仅关注文字碑帖方面转移到画像石刻方面,至清时曾一度出现对武氏祠画像石刻“登梯捶拓烦千张”的热潮。

图片

  汉 《楼阁人物车骑》 画像石拓片(山东武氏祠)

图片
  汉 《水路攻战图》 画像石拓片(山东武氏祠)

图片

▲  汉 《荆轲刺秦王图》 画像石拓片(山东武氏祠)

 清:拓印范围扩大,技艺创新 

清朝金石收集及文物考古之风大盛,朝野上下均喜觅古撷奇,仕庶中视赏玩古物、博通古事为“高雅”“博学”的标志,对钟鼎彝器、画像石砖、秦汉瓦当等均有人搜集,并有人专事收集各种古碑、古器的拓片。

图片

▲ 清 六舟 《海宁六舟上人剔灯图》

六舟所拓的《剔灯图》中,画面中心是西汉竟宁元年的雁足灯全形拓。六舟把自己剔除铜锈的缩小形象绘于灯拓之间,仿佛让人想到小人国的情形,给观者带来一番颇有奇幻的体验。


拓印范围不断扩大,拓印技艺不断创新,由拓印二维平面的文字碑刻扩大至拓印三维立面的画像石砖、玉石浮雕、铜镜纹饰等。各种古物,特别是对青铜彝器做前后上下从外形纹饰至内壁金文刻辞的“全形拓”,以及还出现了色拓、套拓等技艺。

图片

▲  清 吴树声题跋 青铜器全形拓四种


更有甚者,还有人远赴埃及、希腊等国拓印古代浮雕、碑刻,开创了传统拓印技艺跨出国门、捶拓异国碑刻的先河。

图片

▲  清 端方题《埃及古王石像》拓片

图片

▲  清 端方题跋 《埃及五千年古刻》拓片

拓印技艺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现在拓印技艺仍然运用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研究等领域中,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印技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更加凸显。

小程序, 西泠印社杭州书画社 交易担保 西泠印社社员沈鼎雍书法拓片《唐慧能禅师诗》持莲观音

文献参考:

[1] 俞启慧.拓印版画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