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规模是基金的天敌?

 天行健168 2021-11-13
巴顿.比格斯在他的《对冲基金风云录》的书中说道:“规模,是业绩的敌人。”

这里谈及的规模主要是针对主动型权益类产品(包括股票型基金、偏股类混合基金),货币型、债券类或者偏债类混合、指数基金等都不存在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看公募基金的双十规定:

一只基金持同一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的10%;一个基金公司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所有基金,持有同一股票不得超过该股票市值的10%。

  1. 假设某基金有100亿规模,其中80%的资金投资到股票,那么其持有某一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就不能超过80亿的10%即8个亿。

  2. 假设基金经理管理了3只基金,规模有500亿,那么这3只基金总共持有某上市公司的股票不能超过该股票市值的10%。比方有着元宇宙等多个概念的中科创达,流通市值仅435亿,那么3只基金加起来的持仓不能超过44亿。


这样的规定,就导致规模越大的基金越难操作,管理越多基金的基金经理亦发难以“作为”。

第一,基金经理需要买更多的股票,比方条款B的案例,如果这个基金最初投资范围为中小盘成长股,类似中科创达这样市值的股票要配到12只,于是基金经理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研究、配置优质公司的股票,精力就分散了。想想我们自己,同时打理五只以上的基金都有点顾此失彼。

第二,由于分散性和流动性的原因,基金经理就只能将重点聚焦到大盘蓝筹等股票上,同时也改变了当时设置该基金的目的。比方,张坤管理的易方达优质精选混合,之前为中小盘混合,现在规模达216.62亿(截止9月30日),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改变投资标的。

第三,规模太大,需要在市场上调仓换股的过程很不好把握,特别象今年这种热点频换的节奏,大规模基金是不可能那么容易换仓的,一旦市场风格转换成小市值的成长股,这些基金的业绩就随之下降。这也是为什么每年的明星基金到第二年业绩就差强人意的原因,购买的人多了,规模大了,使得许多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变窄,很难灵活应对市场主题风格的变化。

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排名全市场前列的20强主动型权益类基金在年初的规模均低于10亿,比方排名第一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基金年初规模不足4亿。

同时,一些业绩优秀的FOF基金经理在挑选基金产品时,也比较倾向于重仓规模适中的基金产品,而不是百亿级基金。

上海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报告也显示,历史上发行总份额超100亿份的股混基金中(一般就是那些抢着买的超配基金图片),成立后第一、第二、第三年的业绩表现在同类型基金中位列前10%的产品占比仅2%、5.77%、7.27%,而列后20%的占比则分别为32%、26.92%、41.82%。


当然,并不是说百亿基金不好,更不是说基金经理水平降低了,而是由于双十规定使其投资范围有了众多限制,看看市场中5000多只权益类基金(比股票还多图片)的前十大重仓股(贵州茅台、宁德时代、五粮液、药明康德、隆基股份、海康威视、招商银行、泸州老窖、东方财富、山西汾酒),就心知肚明了。那一旦市场风格不在这些大市值股票上,而我们又买了大规模的基金,就只能用时间换空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