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九届ART021,被关注的16位年轻艺术家

 WQ_AI_LYS_999 2021-11-13

☞  博览会

图片

文 / Hg

图片致谢机构与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已于11月1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并将持续展出至11月14日。本届ART021所汇集的134家参展商遍及海内外市场,分别来自14个国家、29个城市。ART021作为一个实现了全球化艺术交流的本地平台正以多元、丰盈且生动的面貌为公众呈现涉及绘画、雕塑、摄影、家居设计、珠宝等多形态的艺术作品。

图片

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现场

随着社会议题的日趋庞杂,艺术的创作与实践逐渐跨越媒介的框架,直接或间接地以跨学科的方式试探并拓宽艺术所能触及的边界。越来越多新兴的艺术作品以更自信、更自成体系的姿态出现。

如今,我们该以怎样的眼光来审视当下的艺术创作?又该如何洞悉、甚至预测艺术生态的变化?我们是否依旧能够相信艺术创作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未知的前景与无限的生命力?这对艺术家个体、画廊、公众、市场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影响与意义。

我们在与各个画廊的交流中发现,不管是资深藏家、亦或是年轻藏家,包括艺术机构、基金会,都越来越关注新兴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包括自2007年创办的保时捷“中国青年艺术家双年评选”,此次在ART021以“观览”为题呈现了郭城、林钰玘、刘昕、陆扬、蒲英玮、宋戈文、童昆鸟、王金博、王一、谢琦、杨牧石、张墨颖12位提名艺术家的群展,构建了万象的公共社会景观。

图片
图片

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日现场图

在开幕首日行走于ART021的7小时时间里,我们观察并推荐以下16位值得关注的年轻艺术家,希望通过对他们各自艺术面貌的分析,以形成观察当代艺术生态全新的切面。我们也尝试通过对个体艺术家实践的整合,建立起一个灵活、立体的年轻视角,为公众提供对新晋艺术作品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参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第九届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开幕日现场图

16位年轻艺术家分别来自桑塔画廊的David Douard、卓纳画廊的Oscar Murillo、香格纳画廊的林奥劼、BANK的林科、东画廊的张如怡、北京公社的马秋莎、Vanguard Gallery的童义欣、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夏乔伊、天线空间的王伊芙苓韬程、没顶画廊的杨扬、Balice Hertling的Camille Blatrix、玛戈画廊的Manuel Stehli、空白空间的翟倞、马刺画廊的侯子超、马凌画廊的于吉以及Gallery Vacancy的何麦克与何智仁。

David Douard

展位:C03 

桑塔画廊

Galerie Chantal Crousel

图片

大卫·杜阿尔(David Douard)

EV'R 5, 2021 

木上丝网印刷、纸上丝网印刷、金属磁铁、塑料片、铝管

106.5 × 76 × 11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巴黎桑塔画廊

Photo:Aurélien Mole

EURO 10,000 ~ 20,000

图片

大卫·杜阿尔

David Douard

大卫·杜阿尔 (David Douard) ,1983年生于法国南部佩皮尼昂,于2011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法国巴黎。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桑塔画廊

大卫·杜阿尔 (David Douard) 是目前桑塔画廊代理的艺术家中少有的80后艺术家之一。早在2014年,桑塔画廊便与大卫·杜阿尔建立了联系,并在2015年为大卫·杜阿尔举办了在巴黎桑塔画廊的首个个展“Bat-Breath. Battery”。大卫·杜阿尔的作品目前已在众多国际机构中展出,其中包括:巴黎法兰西岛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 (2020) ,都柏林爱尔兰现代美术馆 (2019) ,米兰Battaglia艺术铸造厂项目空间KURA (2018) ,巴黎东京宫 (2014,2018) 以及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5,2017) 。目前桑塔画廊正在酝酿为大卫·杜阿尔在中国举办个展的计划。

在桑塔画廊的展位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卫·杜阿尔名为《EV’R 5》的作品。该作品来自艺术家于今年年中在巴黎桑塔画廊第二空间举办的个展“ 0’LULABY”。大卫·杜阿尔的作品所涉及的媒介不限于装置、雕塑、声音作品、录像、书写片段,他以语言为创作的基础,通过互联网收集文本和诗歌,改造、转化形成全新的叙事或混合性的雕塑作品。大卫·杜阿尔的装置作品通常由其漫不经心搜集的废物材料构成,反映了社会运动与无政府主义特征的融合。在这些变化的机体形态中,经过多重空间的叠加,大卫·杜阿尔建立了在不同层次的间隙中延展出定义全新空间的概念,以此突出了图像,物体和身体的起伏和移动。与此同时,通过在数字技术背景下嵌入真实世界千疮百孔的现实,大卫·杜阿尔也进一步创造了幻想的空间。

Oscar Murillo

展位:C11 

卓纳画廊

David Zwirner

图片

奥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

《表现》, 2019-2020

帆布、天鹅绒和亚麻布面上油彩、油画棒、棉线及石墨

170 × 230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卓纳画廊

USD 320,000

图片

奥斯卡·穆里略

Oscar Murillo

奥斯卡·穆里略 (Oscar Murillo) ,1986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现在多地生活工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卓纳画廊

奥斯卡·穆里略 (Oscar Murillo) 是卓纳画廊在此次ART021呈现的最年轻的艺术家。穆里略自2011年起便在世界各地的机构举办个展,并曾于2019年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举办与艺术家张恩利的双人个展《奥斯卡·穆里略 | 张恩利》。他以其富有创造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实践闻名,创作的媒介包括绘画、纸本、装置、行为、现场活动、合作项目及视频。

奥斯卡·穆里略的作品具备人类经验的普适性,不仅体现在他对文化交流概念的持续关注,也体现在他对全球化流动情形的独特理解。奥斯卡·穆里略此次展出的作品来自“表现”系列。该作品创作于2020年春夏之际,也正是艺术家受疫情影响在哥伦比亚度过居家令的时期,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回应当时令人忧虑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系列标题“表现”寓意着意义的创造。“表现”这一词汇常常与政治性的抗议活动相关联,它表达有关身体的存在与动势,意指使用人的身体来表现面对权力之异议的行为。

“表现”系列的创作开始于2018年,所使用的技法基于艺术家此前始于2011年的“催化剂” (catalyst) 系列,在创作“催化剂”时,奥斯卡·穆里略会先将一块画布浸润于颜料,随后覆上第二块画布,并用棍子或扫把摩挲表面,使颜料的痕迹得到转移,整个过程近乎于一场全身心投入的即兴涂画。在“表现”系列中,奥斯卡·穆里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创作的方式,对“催化剂”中的颜料布片进行重新整合,与沾满颜料、如印泥的布块并置在一起。同时,每幅作品都被反复地绘上字母,之后又被涂抹去除,最后留下几乎不可见的视觉痕迹。

林奥劼

展位:C14 

香格纳画廊

ShanghArt Gallery

图片

林奥劼

《艺术家是怎么活的》, 2020

iPad绘画、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单板

132 × 181.5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香格纳画廊

CNY 83,000 

图片

林奥劼

Lin Aojie

林奥劼,1986年出生于中国广州,2010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现生活于广州,工作于北京、上海。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香格纳画廊

在本届ART021中,香格纳画廊展出了林奥劼最新创作的作品《艺术家是怎么活的》。该作品也是艺术家近期在香格纳北京空间举办的个展《林奥劼:人造人》中展出的重要作品之一。

作品《艺术家是怎么活的》是林奥劼通过ipad进行的创作,在一个个如同贴纸图案的视觉呈现下,林奥劼如游戏一般,轻松、直白地描绘了艺术家当下艰难的生存环境:如艺术家代笔、卖作品、教小孩画画等等,并以此揭露、批判艺术行业内部的权力结构。

林奥劼在创作过程中将目光投向我们日常生活的周遭环境,同时通过对历史传统、社会议题以及流行文化的解构重塑,进一步探讨了艺术和后现代世界反复碰撞所产生的复杂联系。他的作品涉及录像、摄影、绘画、文本等形式。其艺术实践取材于自身经验,艺术家以带有强烈即兴性和幽默意味的图像,敏锐而细腻地记录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或刻意安排的行为事件,同时看似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调始终贯穿于叙事结构中,试图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艺术家生存困境以及艺术从业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质疑、嘲弄和批判。

林科

展位:W12 

BANK画廊

图片

林科

《粉红色空中的圣母子》,2021 

纳米海绵,铝塑板,木板,亚克力

186 × 126 × 4.2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BANK画廊

CNY 150,000 

图片

林 科

Lin Ke

林科,1984年出生于浙江温州,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BANK画廊

10月份,BANK在伦敦弗里兹 (Frieze) 艺术博览会呈现了林科的个人项目“天空绘画”。此次ART021中BANK再次呈现了林科“天空绘画”系列中的一件作品《粉红色空中的圣母子》,相较于传统的手绘水彩,林科展开了一系列演绎和分析来探索图像背后的本质及意义。林科在《粉红色空中的圣母子》中通过临摹古典绘画以体现形象中崇高的宗教性,再使用图像扫描与后期编辑去除不重要的信息,以保留绘画初始的框架,形象背后透明图层的背景暗示仿佛数字空间的延伸,与宗教中精神性的无限性形成了对应。艺术家最后将水彩画的数字化遗迹再现于UV涂层,并将其印刷至高密度海绵的表面则对图像进行了再生产。

林科作为BANK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也被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并将在该馆的重新开馆大展中展出。BANK表示林科的创作在国外艺术生态中的反响比想象中的更加积极。虽然独版的数字绘画创作在与布面油画同等价格的情况下,艺术家实验性的尝试并不那么容易被公众接受,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关注林科,其实践也逐步获得了认同与赞誉。

林科的创作路径的发展明确且开放,他自2010年开始便将自己变成自己的实验对象,投身于计算机时代的行为艺术之中。林科将笔记本电脑作为其艺术工作室,从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中提取素材作为其艺术作品的素材与形式。日常互联网的探索和对应用软件的操作催生出他的艺术创作和自画像。他使用屏幕截图和屏幕录制软件记录操作行为和概念图像。他主要的作品形式为装置、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和电脑绘画。在他的作品中,林科以非常规的方式使用电脑软件,在软件原本设计的意图之外寻找新的功能,从而使得语言从基本的交流功能中得以解放而获得诗性。

张如怡

展位:W14 

东画廊

Don Gallery

图片

张如怡

《一株-UG》, 2021 

混凝土、色粉、 瓷砖、木板、金属

53 × 30 × 20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东画廊

图片

张如怡

Zhang Ruyi

张如怡,1985年出生于上海,现工作并生活于上海。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东画廊

在本届ART021东画廊的展位中,张如怡于今年创作的雕塑作品《一株-UG》坐落在瓷砖覆盖的底座上,一颗由混凝土浇筑的异形仙人掌像是被驯化的植物标本,继承了艺术家在早期纸本创作中关于天然物受到环境规训的思考。

张如怡的艺术创作存在于生活的逻辑中。围绕自我意识、物理空间、日常体察之间的隐秘关系而展开。她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时间切片和物质信息,捕捉、折叠、压缩、捏造出个体于日常现实之间相互指引与限制中情感瞬间的“物化”过程。将人与现实,自然与工业景观之间主动或被动的作用力处理为“话语装置”,以秩序美学的关系语言来重建一个被“阅读”、“质疑”、“记忆”的空间。张如怡以物反问物、以空间质询空间。

马秋莎

展位:W16 

北京公社

Beijing Commune

图片

马秋莎

《沃德兰·厄洛斯6号》, 2021 

水泥筑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

106.5 × 76 × 11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北京公社

 CNY 500,000以内 

图片

马秋莎

Ma Qiusha

马秋莎,1982年出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毕业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艺术,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北京公社

我们现在在北京公社的展位中看到了马秋莎“沃德兰”系列中的一件作品《沃德兰·厄洛斯6号》。

马秋莎在2016年的“沃德兰”系列中通过拼接不同色调、样式的肉色丝袜将身体的私密性与集体性、贴身物品中包含的历史记忆的温度、丝袜所象征的不同代际对女性身体的认知都交织在一起。“沃德兰”不仅是英文单词 wonderland 的汉语直译,也是北京昌平地区在 90 年代曾掷巨资建造的一个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成人乐园的名字。马秋莎首先从上一代人手中收集了各式各样的肉色丝袜,用它们包裹住被摔碎的水泥碎片,再拼合回原型,该行为如同将损毁的事物重新包扎,最后等待愈合的过程。这组系列源于艺术家出生成长的年代,肉色丝袜在七、八十年代的风行普遍是为了隐藏个体的差异,而黑色丝袜在大家的意识里则是坏女孩的标签。

《沃德兰·厄洛斯6号》是艺术家于2016年用肉色丝袜创作的“沃德兰”系列的延续,从80年代至千禧年之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人们在选择丝袜的观念上从禁忌转变到了流行。马秋莎开始使用黑色的丝袜继续“沃德兰”系列的创作。“沃德兰”系列在不同时期对于身体、身份以及性别等不同话题的存在也在不断被重新定义。

童义欣

展位:W19 

Vanguard Gallery

图片

童义欣

《蜂鸟 I》, 2021 

风干粘土、环氧树脂、水彩、颜料

17.5 × 24 × 7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Vanguard画廊

CNY 50,000 

图片

童义欣

Tong Yixin

童义欣,1988年出生于庐山,曾就读于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之后于2012年获得温德华西蒙菲沙大学艺术荣誉学士,2014年获得纽约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纽约。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Vanguard画廊

艺术家童义欣在前几天刚刚荣获首届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蔡冠深基金会当代艺术奖是由法国驻华大使馆与蔡冠深基金会联合推出的、首个关注生态环境与当代艺术创作互联的中法当代艺术奖,在于籍由当代艺术激励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童义欣的创作常常探讨生物和非生物的多态性,并通过物件、图像、声音来发现在地质尺度上人类文化与自然的动态关系,并对社会关于价值、体面和理性的信念激发噪音。

在去年年底,童义欣在Vanguard画廊全新推出的在线项目“务虚会”(Nonsensical)中呈现其首个线上展览“世界河流图”。“世界河流图”的呈现协同绘图者在地理事实之上对河流进行重构,用绘画的行动本身呼应迁移的时空转换。

童义欣的创作似乎不被任何媒介的范畴框架,他对各种媒介、材料和形式进行熟练运用使得创作方法本身成为了一种新的观念。我们在Vanguard画廊的展位中央看到童义欣于今年疫情期间开始创作的雕塑系列“石化海”。艺术家以粘土和树脂作为材料构建一个石化了的水下世界,如似是而非的诗歌或者音乐一般,某些物件、事件、关系封存其中,艺术家也以此探索关于保存、价值和所有物种的时限存在等问题。童义欣将于明年在Vanguard举办个展,“石化海”系列也将届时被更完整地呈现。

夏乔伊

展位:W25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图片

夏乔伊 

《冲积记忆》,2021

丝网油墨、丙烯、缝制画布、拉链 

150 × 180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CNY 66,000

图片

夏乔伊

Xia Qiaoyi

夏乔伊,1992年出生于中国杭州,2016年获得伊利诺伊州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学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夏乔伊的创作在震荡的全球化背景下试图以精神分析式的方法展开对个体、艺术史以及当代文化中符号的转换和变异。他的日常实践囊括了雕塑、绘画等媒介,并试图从材料、肌理、形式等元素中传达情绪和张力。

在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展位中,我们看到夏乔伊最新创作的缝制绘画《冲积记忆》,该作品营造了一个木制的室内结构,观众透过窗户可同时眺望左侧的“非洲稀树草原迷彩”和右侧的“平原落叶林迷彩”(上海崇明森林景观)。窗户上侧的窗花选用了鲁宾瓶,下侧则是生物六界系统的剪影。打开拉链,观众则可以看到“窗外”完整的景观迷彩。

在《冲积记忆》中,夏乔伊将中国长三角冲积平原与非洲腹地草原并置、缝合在一起,并使用“窗户”来暗示心灵和感官对世界的捕捉,他认为《冲积记忆》所触发的不是一种简单的视觉体验,而是一种跨越洲际和时间的精神活动。 在“稀树草原假说”(Savanna Hypothesis,1982)中,Falk认为早期人类在非洲的演化对稀树草原产生了一种适应反应(adoptive response)的心理机制,也有实验认为人类个体成长的环境会更受青睐。

王伊芙苓韬程

展位:W28 

天线空间

ANTENNA SPACE

图片

王伊芙苓韬程

《意面与兔子巧克力》, 2021

纸本设色

197 × 98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天线空间

CNY 130,000 

图片

王伊芙苓韬程

Evelyn Taocheng Wang

王伊芙苓韬程 (Evelyn Taocheng Wang) ,1981年出生于成都, 2006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毕业于法兰克福Städelschule美术学院,现工作和生活于荷兰鹿特丹。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天线空间

王伊芙苓韬程是天线空间于今年年初代理的艺术家,她是一名荷兰华人艺术家,曾在大学时期就读于书画专业,接受过长期正统的书画训练。王伊芙苓韬程的创作可以被视作一个整体的“星群”, 艺术家通过书画训练这一创作的基底,展开对更自由的表达方式的追寻。

传统的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而本次在天线空间展位中展出的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则不同于文人墨客的高雅习惯,通过后现代的视觉创新和语言转译来反思中国画所承载的道德伦理。

王伊芙苓韬程的作品常常聚焦于节日、时尚以及闲暇等个人化的主题。她在此次展示的作品中也塑造了数场幽默风趣的曲折戏码,揭露了文人画中掩藏的表演性。她在《Eastern Chocolates》的日志式自叙中将购得的兔形巧克力与廉价香水并置,而后在《Pasta Ruin and Rabbit Chocolate》中又以信函的交流重新提及这一经历。仔细观察作品中出现的文本,书写或拼写错误的词语映射着移民后成为的“西方人”对“东方媒介”的使用。

除了绘画与书法文字作品以外,艺术家所涉及的媒介还包括环境装置、录像短片、服装设计和表演等。她的作品常常作为媒介或者载体,为她所设定的多种主题服务,例如中国传统与现当代艺术、以及殖民历史、Queer酷儿、女性文化与女性主义运动等,并通过重叠混合,将这些相互独立的概念交融链接,艺术家在对自我身份反复的审视中探寻原创与杜撰挪用之间不断形成的新的界线。

杨扬

展位:W29 

没顶画廊

MadeIn Gallery

图片

杨扬

《不在场的消失》 , 2020

布面综合材料

180 × 140 cm

致谢艺术家和没顶画廊

CNY 80,000 

图片

杨 扬

Yang Yang

杨扬,1989年出生于甘肃敦煌,2019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表现性油画工作室 ,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没顶画廊

杨扬的绘画作品,致力于材料、图像和色彩的实验,以探索对空间和自然物象的独特表达和对抽象绘画语言的全新拓展。结合杨扬从小在敦煌生活的经历,艺术家的创作融汇了东方的图示意趣和⻄方抽象绘画的语言。杨扬的作品材料综合多样、画面肌理丰富细腻,常常伴有沙砾的使用,使得绘画表面的肌理在可控与不可控的表现中获得张力。艺术家也即将在没顶画廊举办自己的首个个展。

Camille Blatrix

展位:W30

Balice Hertling

图片

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Camille Blatrix)

《埃隆·马斯克在Cybertruck发布会现场》, 2021 

木质镶嵌

78 × 57.5 × 4.5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Balice Hertling

EURO 30,000 

图片

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

Camille Blatrix

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 (Camille Blatrix) ,1984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于 2011 年毕业于巴黎高等美术学院 (ENSBA),目前在巴黎生活和工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Balice Hertling

在本届ART021中,Balice Hertling带来了艺术家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 (Camille Blatrix) 的个人项目。Balice Hertling是一家由Daniele Balice和Alexdander Hertling于2007在巴黎创建的画廊,画廊致力于培养留法艺术家并将法国艺术推向国际。布拉特里克斯在Balice Hertling的推动下,在海外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知名度,自年中举办的北京画廊周起,布拉特里克斯的作品也逐渐走入中国观众的视野并得到了积极的反响。

布拉特里克斯主要创作装置和基于墙面的作品,其中融合了他对工业标准化与人造装饰品等主题的观点和想法。他的作品通常使用传统的细木镶嵌、拼接等技术制作以抗衡工业化大批量的生产和调侃商业化的社会现象。艺术家质疑我们自认为所处的安全图景,认为它可能最终会对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并提出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所热爱的东西这一问题。艺术家通过呈现仿佛数字印刷质感的图像,聚焦于对手工艺和工业化、实用性和装饰性、当代图像和传统审美的探索,并从中寻求它们之间的平衡。

Manuel Stehli

展位:W33 

玛戈画廊

Galerie Marguo

图片

曼努埃尔·斯特里(Manuel Stehli)

《无题》, 2021 

布面油彩

190 × 240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玛戈画廊

EURO 10,000 ~ 20,000

图片

曼努埃尔·斯特里

Manuel Stehli

曼努埃尔·斯特里 (Manuel Stehli) ,1988年出生在瑞士苏黎世的一个捷克裔家庭,他曾在伦敦学习绘画,并于2014年从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毕业,现居柏林生活、工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玛戈画廊

前豪瑟沃斯亚洲资深总监郭慊慊 (Vanessa Guo) 在本届ART021中首次以玛戈画廊创始人的身份参加。玛戈画廊由郭慊慊与巴黎艺术经纪人让-马修·马蒂尼 (Jean-Mathieu Martini) 于2020年10月在法国巴黎创立,致力于为来自世界不同角落的新兴艺术家在欧洲展出和拓展市场提供国际平台。我们在玛戈画廊呈现的众多作品中,被一副具有模棱两可距离感的绘画所吸引。画面中真人大小的肖像画表现了站立和躺卧的人物间随性接触的熟悉场景,沉默、冷静,却温暖、亲密。该作品来自瑞士捷克裔艺术家曼努埃尔·斯特里。他于今年7月刚刚结束在玛戈画廊巴黎空间的个展“迁移内陆”。在与曼努埃尔·斯特里合作之前,郭慊慊便收藏过艺术家的作品。

在斯特里的绘画中,存在与缺席常常共存。斯特里在绘画中除了使用画笔进行绘画,还会使用砂纸磨去油彩,使得形象在画面中聚集,也在画面中消失。曼努埃尔·斯特里的创作灵感从古风时期的希腊青年雕塑到莫卧儿帝国的细密画,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大师到当代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以及从身边的人与事到2000年初网络流行的库存图像等。其随机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特点使斯特里的绘画在表现某个时刻的同时去除了时间的概念,艺术家在浏览库存图像时,常常将局部细节进行重组、转换形成悬置疏离、陌生却又熟悉的场景,进而产生呈现空间的可能。

翟倞

展位:W35 

空白空间

White Space Beijing

图片

翟倞

《防守》, 2021 

布面油画

231 × 185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空白空间

CNY 280,000

图片

翟 倞

Zhai Liang

翟倞,1983年出生于山西,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空白空间

我们在本届ART021空白空间的展位中,关注到了艺术家翟倞的最新作品《防守》,该作品借用了纳博科夫小说之名。类比小说中象棋的防守,翟倞从击打羽毛球的运动中观察到人的身体在不同姿势中的状态,从准备防守时的放松到羽毛球拍接触羽毛球时的紧绷。画面描述的瞬间可能是等待的瞬间,交流的瞬间和防守的瞬间,而处于该状态的防守或许是对话中的“防守”,工作中的“防守”或者爱情中的“防守”。翟倞用“视觉形象喻辟了心理知觉”,画面中的场景也因此在瞬间微妙地产生了变形,运动的场景结合身体的动态似乎在迎接某种超越当下时空的生命体验。当视觉逻辑脱离了文本的参照,绘画这一身体性的动作也因此更接近直觉,同时也使绘画更接近它的出发点。

空白空间早在2013年底便与翟倞正式建立了合作,随后便举办了他在北京的首个个展“目录-通天塔图书馆”。试图通过开放工作室的展览形式建构一个“视觉的知识目录”。知识一直以来都是翟倞创作的基础,他的创作常常基于文本阅读的大量积累。在知识系统的诱导下,任何一个故事、或者词语的闪现都在帮助艺术家促成其绘画中视觉逻辑的更新与完善。

侯子超

展位:E07 

SPURS画廊

图片

侯子超

《着陆的问候》, 2021 

布面丙烯

165 × 150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SPURS画廊

CNY 121,000

图片

侯子超

Hou Zichao

侯子超,1988年出生于中国山西,2012年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英国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SPURS画廊

侯子超近几年的绘画围绕风景展开,他关注当今文化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冲突,并利用图像语言强调人造景观与真实自然的距离,以及其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隔阂。马刺画廊在ART021呈现了艺术家侯子超与希拉里·佩西斯 (Hilary Pecis) 合作完成的双个展,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围绕食物这一主题展开。

侯子超在自己进行徒步的过程中,常常使用ipad对物体进行快速的描绘,随后直接通过刻字机完成物体的轮廓转印。艺术家用他对食物的认知描绘食物的形象,将食物的轮廓转化成了平面的视觉符号,并随机性地将其拼凑结合以形成诱发冲突的意象。比如在《着陆的问候》中,艺术家提取了自己在佛山出差时看到的掉落在地上大量的芒果,将其轮廓放大复制至类似虚拟的场景中。侯子超的绘画行为是存在于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媒介,关于空间的行走体验因此被压缩转化成图层形式的叠加。

从市场的角度看,收藏侯子超作品的藏家无论从年龄、从业的领域等等方面来说有很大范围的覆盖,从私人明星藏家陈冠希、秦舒培夫妇到大型美术馆收藏机构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等。

于 吉

展位:E22 

马凌画廊

Edouard Malingue Gallery

图片

于吉

《半皮半肉》,2020-2021

铅、桦木板、 水泥、 黑金砂

整体: 29.5 × 24 × 13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马凌画廊

摄影:张宏

 CNY 80,000左右

图片

于 吉

Yu Ji

于吉,1985年出生于上海,2011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生活工作于上海和维也纳。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马凌画廊

可见形象的塑造、对材料的处理以及重量幻象的创造贯穿于吉整体的艺术实践。艺术家通常使用最少的材料将非物质和无形的事物再次注入到可视化的物质存在中,在干预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着人与事物、有机物与无机体、当下与历史的复杂关系。目前,于吉在维也纳Martin Janda画廊的个展“Unseen Gesture”已于10月29日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

在马凌画廊的展位中央,我们看到于吉于去年在联华公寓的展览“Forager”中的雕塑作品《半皮半肉》。这件作品最初来自于吉2017年在柬埔寨金边的Sa Sa Art Project的驻留项目。作品中用铅翻制的原型本是菠萝蜜的皮壳,是食物无法被食用的丢弃部分。据艺术家的观察,我们总是在不断重复拨和切开等行为,从而获取其中的果肉,果皮在整个连贯性行为中成为剩余形式,于是,艺术家通过翻模的方式记录了人类在觅食/食用/存在状态下的负形。于吉十分擅长挖掘和运用材料特殊属性,以媒介本身及材料为出发点创作的的装置、影像及行为表演作品既存在于空间中,也在不断塑造其所处的空间。对雕塑与身体、语境及叙事的关系的协调使于吉对雕塑艺术不断进行审视。

于吉并不是特别高产的艺术家,她会有意控制自己在商业上的扩张,于吉似乎是比较少有的,对自己未来生涯的眼光放的很远的年轻艺术家,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作品应当如何发展,如何持续的发展。于是,于吉更加注重实践本身的实验性,所以也会将自己身体中更大部分的能量放在更具挑战性的艺术实践本身。例如于吉作为Not Found驻留项目的第一个艺术家,近期在上海开展了一场关于味、语、活动影像集结的活动等。

何麦克&何智仁

展位:E1-12

Gallery Vacancy

图片

何麦克 & 何智仁

《蓝色时间》, 2021 

布面油画,丙烯

130 × 105 厘米

致谢艺术家和Gallery Vacancy

图片

何麦克 & 何智仁

Michael & Chiyan Ho

何麦克于1991年出生于荷兰阿纳姆,何智仁于1993年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他们是生活、工作于伦敦的艺术家二人组。在2019年毕业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后于2020年开始合作进行艺术创作。

图片致谢艺术家与Gallery Vacancy

何麦克和何智仁是Gallery Vacancy最新代理的艺术家组合,作为来自中国的第二代移民,他们通过绘画来探究海外华裔群体的经历、文化差异及文化再发现等概念。

两位艺术家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作画:由画布的背面向正面进行颜料的浸润,将稀释的背景色域与正面的清晰笔触并置,创造出一重东方传统与西方美学相融的潜在张力。他们对于东方主义式的图像和形象的批判性解读饱含丰富的面相,从玩味性到政治性,从身体到空间。

他们曾群展于Soft Opening,伦敦和Delphian Gallery,伦敦。他们的短片《Empty Orchestra》曾在伦敦皮卡迪利广场放映;短片《Lucky House》将参加2022年在伦敦ICA的放映。何麦克 & 何智仁将于2022年11月在Gallery Vacancy举办个展。

 ☆  推荐

#张季:蹈(Bardo)

图片

观点|与丁乙、思勉收藏、琚宾、张琪

谈“收藏级设计”的边界

图片

同频|赵玉,在阿里巴巴园区展开的艺术叙事

图片

出版物|曹丹谈《做——中国2021》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