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害,是农业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化肥的单一使用,出现肥害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辨别肥害的症状?如何避免肥害?出现肥害怎样救治? 1、作物肥害的种类 (1)养分浓度过高型肥害。肥害症状主要是造成作物脱水,出现烧苗、烧根、僵苗不发、叶片畸形等现象,植株发蔫似霜冻或开水烫过一样,轻则影响生长,严重时作物逐渐萎蔫枯死。 ①施肥部位不当:根系吸收能力最强的是在根系外围的白根和根毛区。如果将速效性的化肥直接施用于主根部位,会因土壤溶液浓度过高而烧根。 ②施肥量过大:施肥的量一定要把握好,底肥、种肥施用过量会导致作物发生肥害; 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往往一次性施用总量过多,超过作物所需要的量,土壤内肥料浓度大,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土壤盐分浓度过高;由于土壤中盐度过高,引起作物细胞内水分反渗透,造成作物脱水,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功能受阻,细胞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中,导致作物根部细胞脱水产生肥害。往往使作物出现萎蔫,像霜打或开水烫的一样,轻者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重者造成死亡。 ③盐分积累:由于常年施肥量过大,土壤中的一些可溶性盐分会聚集在地表,使地表盐分含量高,导致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有的地块甚至无法耕种。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化,叶色黑绿有硬化感,心叶卷曲,嫩叶及花萼部位有干尖现象,根变褐色以至枯死,果实生长缓慢,受害严重的植株甚至会出现萎蔫、枯萎。 ④浓度过高:叶面喷施时要注意,高浓度的叶面肥会导致叶片细胞原生质失水,出现焦边叶。 ⑤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未腐熟的有机粪肥在土中分解,会产生有毒物质,会酸化土壤,会释放出热量,同时还能携带大量的病菌,寄生虫卵,易导致肥害、病害一起发生。 ⑥使用方法不当:用过磷酸钙,或用碱性易挥发的碳酸氢铵以及尿素、石灰氮等化肥拌种,常常会出现烧种,导致缺苗;如用尿素作种肥或拌种,因尿素是高浓度肥料,又含有一定量的缩二脲,尿素里缩二脲含量超过1%就容易烧苗,与种子接触后会影响其发芽,乃至其丧失发芽力。又如过磷酸钙拌种,如果用量过多,也会影响种子发芽;如用 1%的硼肥浸大豆种 4 小时后播种,完全不发芽;如使用含氯化肥过量,会伤害氯敏感作物。但是,此类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用量过大。 (2)有毒物质毒害。有些化肥如石灰氮,如果直接施用,会在土壤中转化,分解过程中产生一种有毒物质,毒害作物根部。又如在水稻田施用过量的硫酸铵后,稻根会因硫化氢毒害变黑,引起作物受害乃至死亡。 (3)气体熏伤烧伤肥害。主要指氨气、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气体毒害。多数来源于肥料分解、挥发而产生。 ①氨气毒害:氮肥、有机肥等都会挥发出氨气,特别是在气温低、土壤碱性的环境中更甚。当氨气浓度达到一定量时,作物地上部分会发生急性伤害,叶肉组织崩坏,叶绿素解体,叶脉间出现点或块状黑褐色伤斑,严重时造成全株枯死。如碳铵在气温比较高的情况下施用,容易产生大量氨气,烧伤作物叶片,轻者作物下部叶尖发黄,重者全株赤黄枯死。 ②亚硝酸气体毒害:亚硝酸气即二氧化氮,当地温较低、土壤通透性差时,过量施用氮肥后,氮肥硝化过程会受阻,亚硝酸态氮在土壤中大量积累,遇上酸性土壤的话,亚硝酸气体则会大量溢出。亚硝酸害主要危害叶片,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型:叶片上形成很多白色坏死斑点,严重的斑点连片或枯焦。 慢性型:仅叶尖或叶缘先黄化,后向中间扩展,病部发白后干枯。 水稻苗期肥害 2、避免肥害办法 (1)合理使用化肥。使用前必须先测量作物种植面积,并按用量和浓度施用准确,尤其是氮肥一次不能过多。叶面喷施浓度不宜过高,尿素作叶面肥,浓度不应超过0.3%。 (2)增施有机肥料。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对阳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使之浓度不至于过高,提高土壤养分的缓冲能力。 (3)增施生物肥料。针对不同土壤施用相应的生物菌肥。 (4)注意施肥距离。施化肥要距作物根系10厘米左右,并且要深施。追肥后要立即覆土,以防止苗期烧苗及肥效损失。土壤干旱追肥需要及时灌水,降低浓度,避免发生烧苗现象。 小麦肥害 3、肥害救治措施 (1)灌水泡田。多数情况下灌水泡田可迅速减轻肥害。 (2)大量元素过剩所致肥害。氮素过量可喷施适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缩节胺、多效唑等加以缓解;若磷过剩,可增施氮、钾、锌及其他微肥,以调整元素间的合理比例。 (3)缩二脲超标导致的肥害。可拌入硼、钼、镁等微肥及喷施浓度较低的磷酸二氢钾或磷铵之类的叶面肥,同时,浇水淋洗也可使其在土壤中的浓度下降,从而减轻受害程度。 (4)可选用芸苔素内酯、胺鲜酯等植物生长促进剂叶面喷施,解除肥害。 缩二脲肥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