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压架书】【语论撷英】刘国正《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

 岳春光 2021-11-14

昨天听说刘国正先生的《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要出新版了,就是下面这本。

我没有见到实物,也无法核对相对旧版来说有没有增删,只能就着旧版的书谈谈对刘国正先生的一些印象。

作为老一辈语文学者,刘国正先生秉承三老的思想,在语文教育教学上有不少真知灼见,这些内容对今天依然纷乱的语文教学现象依然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限于那时传播途径单一,所以刘先生的很多看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由于时代原因,刘先生的看法也存在着粗放的一面,随着当前语文学科发展需求的深入,那些不太细致的地方就会显现出来了——这一点我会到后面结合刘先生的一段文字做举例说明。另外,从刘先生的各种著述来看,刘先生致力于语文学科研究上的力量似乎要少于他醉心的文学创作,这也可能影响到了他在语文教育教学论述上的精细化程度吧。

好了,这里就选一段刘先生的论述,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了方便,我就在每段后面用蓝色字作为分析内容了,可能会造成阅读中断,十分抱歉。

关于轻装上阵

刘国正

        前几年,一些朋友提出语文教学要轻装上阵的问题,我很赞同。语文教学的负累的确太重了。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诸如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读、写、听.说;智、思、德、美等等。每一项都是语文课的”家庭成员”,至少是“近亲”,都争着到语文课里来占一席之地。而且一经入境,就自我膨胀起来,要建立自己的体系,要设置自己一系列的训练点,各种体系和训练点组成纵横交错、纷繁复杂的网络,像一座千门万户的“迷宫”。语文教学如同柳宗元(蝜蝂传)里所写的一种小虫那样,见到什么都背在自己的背上,终于不堪重负。有人说,非如此不能使语文教学“科学化”我看未必。这样做的弊病是很多的。头绪繁多,内容重复,分量沉重,劳而寡效。尤其是教学重点被淹没了。进行科学化的探索是必要的,但这样做,似乎进入了误区,应该加以分析,保留其中合理的,去掉不合理的。

fenglong88按:这一段文字是在给语文减负。指出了,各个方面的内容进入语文学科后“一经入境,就自我膨胀”的真实状况。刘先生指出这样各种进入语文的知识都要“建立自己的体系”的要求只会使得语文学科不堪重负。这一点无疑是非常准确的。这一点对照现在已经膨胀了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话,对这段的话的体会可能会更深一点。对我们来说,建立语文学科的边界尤其重要,否则就会被别的内容挤进来侵占了语文学科的地盘来建立它们的体系,例如,这些年有不少老师喊着批判性思维进语文,他们所建立起来的批判性阅读其实并不是以语言文字文运用为中心的,他们只是在普及批判性思维的认识而已。

       提出轻装上阵,意在把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加以清理,去粗取精,突出重点,删繁就简,融会贯通。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语文课是能力课。什么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各项语文知识,情况不同,有的是训练能力的辅助手段,有的是必备的文学文化常识,一律不求系统,不求完备,不单独编写教材,只是随课文讲读和语文训练教给学生,重在致用。还有智力,思维、品德以及美育一类,更不单独列出。

fenglong88按:这一段有两点需要注意。一点是语文的主要任务——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另一点是如何处理可以进入语文教学的其他各项知识。第一点很明确地说明了语文教学的是“祖国语言文字”,而不是母语教学,所以只要守住“祖国语言文字”这个内容就可以排除来自“语文是母语教学”等言论的干扰。第二点刘先生指出的了对进入语文教学的各项知识“一律不求系统,不求完备,不单独编写教材”,要“随课文讲读和语文训练教给学生,重在致用”,这样就可以主次分明、踏踏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了。还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为例,有的老师开展“批判性思维阅读”无疑是有问题的,因为只有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注重“批判性思维”要素才是正确的展开方式。

       课文的学习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课文是按照教育要求精选的文质兼美的范文,它的教育因素是丰富的,多方面的。其中包含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范例,体现语法、修辞、逻辑等的实际运用,具有进行读写听说讲练的丰富多样的材料。而且,由于它是人的思想感情和人类文化的凝结,在进行思想品得教育、美育以及发展智力和思维能力诸方面都有优异的教育作用。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应以指导学生阅读足量的课文为主体。前一个时期许多同志批评文选式的教材是陈旧的模式。我认为所谓陈旧,指的是它的教学思想和编排体系是落后的,并非否定阅读课文这件事。因此,编写教材,下大力气精选第一流的好课文;进行教学,紧紧抓住课文教读这一环,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fenglong88按:在这一段里,刘先生突出了课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而且强调了“中学语文教学应以指导学生阅读足量的课文为主体”,“足量的课文”是关键点,这一点重分体现了对课本要全而粹的要求。反观现在的教材为了照顾各种必修选修,好的课文分散在若干册教材之中,根本达不到集中学习的目的。而且,在浮躁的泛化思想引导下,语文学习正在被逐渐引离教材,引离课文教学,很多人都跑去弄什么不知所云的“整本书”去了——这样无疑是放弃了“牛鼻子”,却一把抓住牛尾巴开始跟牛比力气。

       语文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呢?人们学习和掌握语言有个特点: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依靠实践,而不是依靠知识,更不是只有掌握知识才能获得能力。儿童开始呀呀学语,他的第一位语言老师是母亲。到他6岁入小学时,口头语言的能力已经能够在他们的生活范围内运用自如。他们已经掌握一大批词汇和必要的句式,而且已经具备相当的语感。显然这个时期他们语文能力的获得来自口口相传,并不是先掌握知识,再由知识转化而来的。没有受过学校教育的成人,同样能够自如地运用口头语言,而且有的还成为即席讲话、或作长篇演讲的能手,显然他们也不是借助知识,而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学来的。学校教育同样应该掌握这个特点,不能认为学习语文知识是获得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请注意,这里讲的是基本途径,并非否定学习语文知识的必要。相反,实践需要知识的辅助。有没有知识的辅助,学习有快慢之分、精粗之分。必须适当加以安排。

fenglong88按这里刘先生本意是通过引入事实来解说一个人的语文能力是靠实践获得的。但刘先生在这忽略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语文教学所教的祖国语言文字与儿童6岁之前习得的语言是有出入的。一名儿童6岁之前学的可能是方言,而不是普通话,而且即便这个儿童从父母那里习得了部分普通话的发音,进入学校之后依然会接受语文标准读音和规范字的矫正。而且,语文教学所教授的并不是口语,而是规范的书面语。基于上述原因,刘先生在这里的说法,也就有不足了。

       语法教学怎样安排,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几位语言学专家的意见是值得重视的。应该本着张志公先生提出的”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则,按照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建议,在初中只讲几个要点,不求系统,结合课文的讲读和作文的评议讲授。高中的文科班可以比较系统地讲授,或者设一门选修课。

fenglong88按:最后这一段,刘先生没有具体阐述,基本上是在重复张志公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的建议,就没有好说的了。

总之,就像我开头说的,刘国正先生在语文教育教学上有不少真知灼见,但由于时代和个人追求的原因,这些见解并没有得到彰显,也就不能起到广泛的作用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今天学习刘先生昔日的只言片语,依然能从中捡拾到不少宝贵的经验。我们只需要接受前人的惠泽,使之细化且发扬光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