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镇西】王红川:“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教育的100种可能》(节选)

 上帝也有烦恼 2021-11-14

图片

  1982年春天,我和王红川(我前面中间斜靠在我怀里的戴眼镜者)等学生在野外。

王红川,是我参加工作所教第一个班的学生。

1982年过了春节,大学毕业的我走进了乐山一中,走进了初一(1)班的教室。

一走进教室,就看到坐在第一排靠门的那个小男孩,矮矮的,弱弱的,文静而秀气。他就是王红川。

直到38年后的此刻,我写到这里,眼前仍浮现出他当年的形象——一笑起来,眼睛便眯成一条缝,特别可爱;天真机灵,学习刻苦,成绩拔尖。到了初二就戴上了黑边眼镜,更显得“有学问”了。

我当年就毫不掩饰,现在更不否认我对王红川的“偏爱”,准确地说,是疼爱。其他学生都说“王红川是李老师的儿子”,大概是说我特别宠爱他。直到三十多年后,他们这个班聚会,张海波同学还在说:“那时候我们都在说,王红川就像是李老师的儿!”但这决不是因为王红川成绩好,是优生——当时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多呢,而是因为他体质弱,性格柔,我总担心他受欺负,所以我对他自然特别关照。

其实,论年龄,我比红川就大十来岁,只能算是大哥,单论辈分显然比他高一辈。我现在也不认为当时我对王红川有什么偏心而违背了“教育平等”,相反我觉得他的特点需要得到特别的关照。真正的“教育平等”恰恰意味着“差别化对待”。

图片

那时候,我上班要经过他家附近,于是,经常骑车上班的我,就顺便把他也带上——早晨七点过,我骑车路过他家附近,路边的他见我骑车来了,便一下跳到我自行车后面,反正他体重也比较轻,对我来说,无非就是后面驮了一袋大米。常常在周末或假期,我会约上许多学生出去玩, 十有八九都会约上王红川。记得1983年 大年初一,我和王红川等学生在郊外山坡上玩,我还和他“扭打”成一团,后来又搂着他照相——这些都有照片为证(见下面两张老照片)。

图片图片

甚至我第一次出手打学生,就是为王红川撑腰。怎么回事呢?有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王红川哭着走了进来,说他和同学们在打篮球,结果高年级的学生欺负他们,要撵他们走,霸占球场。我马上来到操场,批评那几个高三男生。结果其中一个男生不但不听批评,还和我顶撞,竟然对我伸出中指!我一怒之下给了他一拳。当然,后来我因此挨了学校的处分。

王红川性格温和,特别善良。当时,班上的伍建因家庭困难想辍学时,大家都愿意帮助他,希望伍建能留下来。伍建的成绩不算好,王红川主动提出帮伍建补习英语。同学们还纷纷捐款捐物帮助伍建战胜困难。那一年寒假里,我带着一群学生骑着自行车,去乡下伍建家去看他,鼓励他一定要坚持学习。当时一起去的就是王红川。后来王红川写文章回忆道:“还记得当时李老师带着我们去伍健家,那么远,那么累,我们骑车都骑了好久,可心里想,伍建每周上学放学要步行,走好远哦,太可怕了。到了伍建家,看到他家里太穷,虽然那时我家也不富裕,但和他家比起来算很好了,因为他家里空荡荡的,好像没什么东西。当时我心里就想,伍健,你千万要回来上学啊!”

图片

初中毕业后的王红川,毫无悬念地考上本校高中。我没教他了,但校园相逢,彼此依然很亲切很亲密,他依然很信任我。

当时有一部表现中学校园生活的电影叫《红衣少女》,影片批评个别虚荣而势利的老师,结果引起了争议。王红川的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作文评论该片。王红川旗帜鲜明地表示,这是一部好影片,影片中那个老师应该受到谴责。但语文老师却在作文评语中批评了王红川的观点。王红川很苦恼,把作文给我看,问我该怎么办。我看了看他的作文,有理有据,观点完全没有问题。我对他说:“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老师,你是对的,就是要有勇于质疑的批判精神。但不要和你的语文老师公开顶撞,心里坚持你的观点就是了。”其实,这不用我教。我知道他对老师一向是很尊敬的。这篇作文,我至今还保存着。

图片

同样至今保存的,还有他大学写给我的每一封信,和他新年给我的贺卡。大学里,他经常一有了苦闷,就向我写信求助。比如,刚考上大学参加军训时,他看到教官抓住一个小偷,就狠狠地打,“五六个班长一拥而上,扇耳光踢屁股,蹬肚子,一下子打得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排长、指导员在一旁也不制止。”善良的王红川写道:“看到这场面,我心里很难过,也想了许多。现在,还想得到你的帮助,到底该怎么看待此事?”还有一次,学校一个男生因失恋而跳楼,他给我来信,问我的看法。有时候,他和同学在一些观念上产生争论,他也会给我写信,问:“李老师,您怎么看?”

图片

再后来,读了六年华西医科大学的他,毕业后成了乐山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如今,他已经是一名优秀的西医骨科专家了。

图片

未来班毕业三十年聚会时,王红川写了一篇题为《那种植入心中的精神》的文章,其中有这么几段——

……

那时的老师们对我们都很好,李老师也是如此。同学们都能感觉到李老师对大家的爱护,所以我们对李老师的尊敬是出自内心的,不仅仅是对老师的礼貌。我的记性确实不太好,具体的事记不得太多,但李老师对我们的教育,包括给我们读的那些小说,我都还记得;想着他当初帮我们复习政治的事情,现在心里都是阵阵感动。李老师对我们的爱心,都是自然而然表现出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李老师多次说他当年刚大学毕业,没教学经验,但我认为,只要老师都像当年的李老师那样爱学生并对学生负责,不可能教不好。就像当医生一样,水平再高,职业素养差了,在我眼里就是不合格。

图片

那天,同学们说李老师最疼我,那是因为我先天不足,常受人欺负,没办法,父母总是疼爱弱气的孩子,谁叫我学习又努力呢。所以啊,从初中到现在,心里总是把李老师放在了父母或者大哥的位置,就像上次我在李老师的博客上对李老师说的一样:“您对学生们的爱是父母之爱,只有父母之爱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温暖,心里的温暖!” 正是在李老师的影响下,我喜欢助人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我这个人记性不好,很多以前的事件都忘得差不多了,虽然记得《青春万岁》《红岩》《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等李老师给我们读过的小说,但具体情节一点都记不得了,但是——但是!那种精神已植入了我们心中,真的,是“植入”了,生根发芽了!从我们的同学们身上,我看到了,经过了三十年,我们都有了很多世俗之气,但我们的本质没有变——虽然没有李老师为我们读过的小说中的人物那般纯净,但是在我们每个同学身上,我照样能感觉到那种真、那种善,很好!   

图片

图片


      未来班给我的善良和正直,不知不觉地影响了我后来的职业。我是从医的,现在社会上对医生的职业道德有很多议论。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对医德医风有自己的认识。有人说过,无论你是何种职业、何种地位、贫穷还是富贵,首先,我们是人,是有别于动物的;是人,就得干人事;在任何行业,都应当把“自律、自省、道德水准”放在首位。我个人认为,作为医师这一职业,更须有高于其它行业的道德水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人,是病人和家属,有血有肉有情感,生命不可再生。

职业素养是很难用尺子来测量的。医生往往会有很多熟人、朋友,但评判一名医生的职业素养,关键的是看他对待陌生患者特别是急危重症病人的态度——我们是否愿意付出时间、体力、精神、甚至健康来为一个陌生患者的生命负责?在这点上,自认为做到了身体力行,只要病人、病情需要,我可以不休息;为了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创伤,可以承受大量的射线;只要科室人手不够,也可以随时加班;面对复合伤病人、重症患者,我不劳累谁劳累?

多年前我就对年轻医生讲过:一名医生,无论他有多高的水平,医德差了、职业素养差了,就不合格、就不会被同行认可!所幸,我自认为达到了自己的标准。

而当我回顾我的人生经历时,我总会想到未来班,想到可爱的同学们,想到可敬的老师,想到那些充满爱和善良的往事。

图片

王红川很谦虚,很低调,他现在已经是医院的一名管理者,也取得过不少成果和荣誉,但他一直不愿意给我说这些,他说他就是一名医生。

前不久,我们又一次相聚,聊到教育时,他再次提到初中时代所受的教育对他后来职业人生的影响。

我说:“我教你们时,刚当老师,一点经验都没有,谈不上有多么成功的教育。”

他说:“不,李老师,有的教育你可能不觉得,但确实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比如,当时,你要我们关心帮助伍建,但又对我们说,这种关心和帮助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现在,我是医生,举手之劳去帮助别人的习惯,就是成为一名合格医生的基础。当一名医生时时想着去关心别人的时候,关心每一位患者也就成为了习惯。从年轻的时候起,病人表扬我最多的一句就是'王医生很耐烦’,我认为这是一种最高的表扬,当病人觉得医生很有耐心的时候,就说明你会不厌其烦地回答病人的问题,休息时间也会耐心地接病人的电话,尽量满足病人的需求,也说明了你会经常性地去安慰病人。偶尔做到还不能算合格,要随时做到,这需要的是足够的耐心和耐力。李老师做到了这样对学生,我做到了这样对待病人。”

他和我聊起了当年“未来班”对他的影响。他说:“'未来班’的同学,跟其他班一样,没有什么区别。有学习好的,有成绩差的,有听话的乖学生,也有调皮捣蛋的'差生’。我的印象中,李老师没有对好学生有什么特别的照顾,反而对'差生’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批评,偶尔有嘲讽,但更多的,是关心、谈心和家访,在我眼中看见的,是从不放弃。回想起来,李老师不轻易放弃一个人,从没有舍弃对任何一位'差生’的教育。李老师安排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这种行为,肯定对我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的习惯,并持续到了高中。”

图片

(右起第三人是王红川)

其实我很清醒,王红川乐于助人的善良品质并不是我教给他的,而是他父母教育的结果。我只是在班上倡导善良,并为包括王红川在内的学生提供施展这种善良的机会。

王红川还说:“2016年,46岁的我,成为了科室副主任并全面负责科室管理后,我对自己对表现不好的员工所表现出来的耐心,都感到惊讶: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这个习惯呢?跟他们谈话,需要纠正他们的不足和错误,我一般是采取以下几个步骤:那天发生的事情是怎么回事呢?您对这件事是如何看待的?您有什么建议?如何改进?我相信您能做到,我们一起加油!……每年我会与科室医护人员有超过30次以上的单独谈话和沟通。这份耐心,可能就是在初中的时候学到的吧!所以,不轻易放弃队友、不轻易放弃朋友、不轻易放弃家人,我做到了。但是,李老师,您不是'不轻易放弃’而是从未放弃学生。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图片

“你现在非常优秀,倒是值得我学习呢!”我说。

王红川说:“还有信任,也是李老师对我最大的影响之一。”

这个我倒没想到。

他继续说:“回想起李老师的言行,深有感触。从'未来班’的三年,到后来师生聚会,李老师您一直对同学们非常信任,您相信我们都是善良的,相信我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我读过您的书,从书中我感到满满的是您对学生们的爱。试想,一位没有爱心的班主任,如何会有那么多深入人心的故事?我想,信任他人的习惯,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我现在在工作中,会去反对一个人的观点,甚至不惜争吵,但不会失去对他的信任。在一个团队中,一旦失去了对一个队友的信任,是很难高效地开展工作的。”

我说:“信任,是教育的前提啊!当然,也是工作中与人合作的条件。”

王红川还说:“还有一点对我的影响,李老师您可能没有想到,那就是质疑精神。您知道,我的作文水平不算好,但我喜欢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后来读高中还曾被批评,可是李老师您一直都对我这种质疑精神表示支持和鼓励。当然,有时候您也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您会同样坦诚地说您的观点,和我沟通讨论,并引导我,而从不把自己观点强加给学生,这一点我的印象是非常深的。”

这一点我真的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图片

  (穿黑衣跃跃欲试向我冲来者,即王红川。

王红川依然滔滔不绝地说:“在我自己的工作中,我会学着李老师您当年的模样,公开鼓励下属提出反对意见。其实我很不喜欢用'下属’这个词,在我心中,只有'同事’,我们是一起共事的同事,职位只是一个岗位,在工作上,永远是平等的,这也是李老师当年提倡的理念。有的管理者会通过树立'权威’来取得管理上的效果,但是我保持着非常坚定的自己的观点:管理者需要的是'威信’,而'威’源于'信’,首先是要有'信”’,才会有'威’,'信’就是信誉、信任、言而有信……只有同事信服您,才会有管理之'威’,'威’是制度之'威’,绝不是'威风’'威武’甚至'淫威’之'威’。当年李老师做得到,现在我也做到了。”

王红川还举了一个例子:“我到新的管理岗位不久,还不熟悉业务,一位下属对我安排的工作有不同看法,专门来找我表达他强烈的意见,语气非常硬。我真诚地微笑着说:'来来来,请坐,您慢慢讲!’经过一番沟通,彼此愉快地达成共识。后来,我给部门科长们讲,一定要指出我的问题。真的,在我的脑海里,初中的一幕一幕经常出现,一位谦虚的老师、经常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老师,他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聊起了家庭教育。

他说:“做家长的要承认自己也和孩子一样,都在不断地学习中,也会犯错误。家长犯了错误,要勇于给孩子认错。我记得,李老师经常在我们面前认错……”

“是的是的。”我说,“那是我刚参加工作,没有经验。”

“但您经常给我们认错道歉,这本身对我们就是种教育。三年的时间,班上同学也非常勇于认错。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就是进步的开始。在'未来班’,同学们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都习以为常了。后来的高中、大学、工作、生活,这个习惯从未改变。后来我有了家庭,夫妻之间,父女之间,都学会反省和认错,大家都获得成长和进步,也形成了和睦的家庭关系,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也非常骄傲。”

我说:“你做得真不错!但不少家长是不愿对子女认错的。”

“是的,我仔细思考过,为什么不少人,尤其是成年人、父母不愿意或者说没有勇气反省自己和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分析说,“原因有很多,比如,年幼或青少年时期,没有受到过榜样的引导,在家里,认错后可能会被打得更凶,成年后,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不学习、不思考,不知道'打死不认错’对配偶、对子女有多深的负面影响!”

“是呀!其实,孩子好多问题,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我说。

他说:“对头。经常看见新闻,关于子女自杀的、跳楼的,我难受啊!表面上看,是子女心理脆弱,但我个人认为,父母是最大的责任人。这类事件第一眼看上去好像跟反省和认错无关,但仔细想想,父母如果固守'大人说的就是对的!’小孩子懂什么?’的想法,这种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中,就存在着潜在的语言暴力,有一个道理很少有成年人认识到:语言也可能成为杀人的武器。难道作为父母,没有责任去学习、去思考吗?教育子女,是需要用心的。不反省、不认错,是父母的错。”

“同样的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错,有时候也可以从教师的身上寻找根源。因为言传身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说。

“是的。对孩子,我觉得还是应该以信任和鼓励为主。当年您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而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女儿,效果非常明显。”他得意说,“我现在最骄傲的,不是工作,而是家庭。许多家庭因为子女教育而常常闹矛盾,而我们经过20年的努力,我对自己的家庭氛围感到非常欣慰!”

我说:“现在家庭教育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啊!你有什么诀窍吗?”

他说:“其实,对子女的教育,很多习惯也是受您的影响。有爱,就会有耐心,目标对了,就能找到方法。”

他给我讲了他和妻子教育女儿的两件小事——

2000年,我女儿一出生,我就和她妈妈达成共识,女儿一天天在成长,我们也在一天天学做父母,教育孩子对我们两个来说都是一门新的学问,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女儿刚读小学,第一次有了家庭作业。

很快我们就发现,一遇到不会做的题,女儿就会哭,她妈妈在一旁辅导、帮助,女儿不听,还是哭。一旦哭起来,家庭作业如何完成?怎么办呢?我们夫妻两人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商量了好多次,想出了种种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威胁。我们对女儿说:“如果你做作业要哭,我们就把你的玩具送人!”结果她哭得更凶。我们也变本加厉,我亲自把玩具从五楼扔下去,结果,闹得家里鸡飞狗跳。这种方式持续了三天,女儿照样哭,我们败下阵来。

于是我和她妈妈开始动脑筋,认真学习。我们了解到一种理论,鼓励比斥责有效,奖励比批评管用,而且有一本书上说,行为坚持三个月就会成为习惯。

于是,我和她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女儿不是一直想拥有一条小狗吗?我们给她提要求,如果能够坚持三个月做作业不哭,我们就给她买。

我去跟女儿谈判,本来还担心她会拒绝我的方案,哪想她爽快地答应了。

坚持了几天,女儿果真没哭,但有一天她给我打电话:“爸爸,我今天哭了,求求你了,我们重新开始计算三个月可以吗?”

我心里一阵狂喜:这个办法果真对了!

我说:“没问题,女儿,相信你!”

结果没过几天,她又给我说:“爸爸,我今天又哭了,我们从今天重新开始哈!”

我开始心疼女儿了。

又一天,她给我说:“爸爸,我今天哭了,但是不是因为做不起题,是另外的事妈妈批评了我,可不可以不算?”

“当然不算!”我很爽快地说。

也不知过了多久,女儿说:“爸爸,其实我也不是很想要小狗了,我们换一样东西可以不?”

“当然可以!小狗也要买!”当时,我真为女儿的进步和自己的成功感到高兴。我在心里说,好可爱的女儿啊!其实不是我们培养了你,是你在帮助爸爸妈妈成长!谢谢你!

图片

小学第一学期半期考试结束后,女儿放学回家,进门一脸的难色,手里拿着数学试卷。表情很沮丧,说话都带着哭腔:“爸爸,这次没考好……”

我接过试卷一看,心里一紧:59分!

几秒钟的时间里,我大脑快速运转,迅速思考着自己用什么样的反应来对待这件事。瞬间我拿定了主意:我看了看眼泪汪汪的女儿,把卷子递给了身后的妈妈,然后,我做了一件至今都自认为很伟大的事——

我把卷子递给她妈妈后,伸出双手,拥抱了女儿5秒钟,同时说:“没关系,我们继续努力,加油哈!”女儿也非常响亮地答应了一声:“好!”我听出了她的自信。

妈妈看见了我俩的拥抱,也顺着我的话说:“没关系,下次继续加油!”

第二天晚上,我回家很晚,爱人满脸喜色来迎接我:“我们幺儿今天一回来就抱着我说,妈妈,我好幸福啊!我问她啥意思,她说她们有个同学数学得了90分,回家后挨了一顿暴打。我趁机问她,你现在知道爸爸妈妈有多爱你了吧?她说,知道了。”

我和爱人相视而笑:我们做对了。

我被红川的讲述感动了:“你不但是一位好医生,而且还是一位好父亲!你女儿现在读大学了吧?”

他说:“嗯,在一所知名大学读大二。”

我说:“挺优秀啊!”

他点点头,依然自豪地说:“是的,我现在最骄傲的是女儿的成长!但不是因为她就读的是知名大学,学业优秀。”

“那是因为什么呢?”

他说:“因为女儿是一个善良的、有独立思考能力、懂得感恩的人!她经常跟我讨论人生、讨论各种社会现象。”

我不禁感慨:“现在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而骄傲,而你首先看重的是女儿做人的品质。”

图片

“是的。”他说,“但其实女儿从小学到高中的成绩一直都只是中等,'上游’都算不上,我和她妈妈心里哪会不着急?但是,我们从来没有逼过她,重心仍然放在做人上。即使我们抓学习,也不是靠打靠骂,因为我认为,没有一个孩子的好成绩是打出来、骂出来、逼出来的。”

我说:“但很多打骂孩子的父母,都觉得恰恰是因为爱孩子。”

他说:“确实,没有哪个父亲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女,但不少父母的爱走偏了,因为他们对子女的目标定错了。他们或许认为,只要成绩好、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就是好孩子,而忽视了培养孩子首先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

“你说的太正确了!我一直主张做人第一。”我说。

王红川说:“这也是李老师您,当年作为未来班班主任时带给我最重要的思想。您给我们读书,组织我们讨论,在满含时代特色的小说中,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善良,学会了善良、勇敢和坚毅。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忆起您当年给我们读的小说中主人公积极向上的故事。所以,我们当父母的,应该把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他一再说他“很幸运地遇到了李老师”,我说:“你是我教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我真的谈不上是好老师。”

“但你真正很爱我们,这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得到的。”他说。

这点我承认。“但是,”我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爱学生的好老师!”

他却说:“不对,学生遇到一个好老师是偶然,当然,遇到一位差老师也是偶然。但遇到一位平庸的老师则是必然。遇到好老师的偶然是幸运,遇到差老师的偶然是不幸,而遇到平庸老师的必然,这是我们的教育让大多数家长不满意的原因。”

图片

应该承认,王红川这几句话说得很深刻,但我还是说:“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恐怕不能苛求老师,不能对老师要求太高。”

“没有苛求。我期望,我们的老师,不必像李老师您一样赫赫有名,也不必像您一样著书立说,也不必向您当年那样每个周末都带我们出去玩儿,也不必像您一样像珍藏宝贝一样保留学生的来回书信、作文、甚至检查等历史资料……但是,我们的老师完全可以做到和学生一起开心、和学生一起不开心,感受他们的快乐,感受他们的烦恼,这跟学历无关,跟教学技能无关,而是跟老师的爱心和修养有关。如果一位老师根本走不进学生的心,对学生的情绪完全无感,这样的教育是一件可怕的事。”

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我不得不承认,作为医生的王红川,对教育的理解很深刻。当年的小不点儿确实已经长大了。

我知道王红川现在不仅看专家门诊,还担任了行政管理职务,同时他还有不少科研成果获奖,有一些荣誉。我再次请他给我开个清单,他却不愿意:“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我就是一个医生,这个才是重要的。”

我想到,我也不喜欢人家问我的职务和荣誉之类,我经常对别人说:“我就是一个教师。”

我说:“那我可以写你是骨科专家吗?”

他笑了:“可以,主任医师就可以说是专家了。”

图片

我联系到王红川的领导,请她谈谈她对王红川的印象。她说:“从专业学术上讲,王红川个人专业技术能力非常强,临床经验丰富;从行政管理上讲,作为科室主任,科室管理规范到位;作为医务部部长,能够大胆开展工作,也能从医院层面、医疗管理层面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决策;从人品修养上讲,正直有担当,敢于讲真话做实事,对待病患非常有耐心。总之,非常不错的一个人,大家都比较认可他。”

最后,她用一句话评价王红川:“他是谦谦君子。”

我还了解到,王红川有一年在医院一次活动中发表演讲,他说:“无论如何,我都将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给自己的人生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我看来,至少迄今为止,他的答卷是令患者满意的,也令我满意。当然,王红川还在继续填写这份答卷。

图片

2018年7月21日,应学生的请求,我在乐山一中为在乐山的历届学生上了两堂课,这是我退休前的“最后一课”。

王红川全家三口(他和他爱人以及女儿)来听我的课。

图片

在课堂上,他一边听课一边给我拍照。

图片

课堂上有一个细节,我展示了几十年来珍藏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82年春天,我和王红川在郊外草地上的合影。

我指着照片上王红川稚气的模样说:“这个小不点儿今天也来了,他叫王红川,我们请他站起来给大家看看,他现在变成什么样了?”

图片

王红川腼腆地站了起来,全场四百人哄堂大笑。

确实,当年12岁的小不点儿与眼前这位年近50的中年骨科专家,反差也太大了。

我又拿出厚厚一叠我保存的学生信件和贺卡,抽出其中一封,说:“这是当年王红川写给我的贺卡,上面写的什么呢?还是请王红川上来读一读吧!”

王红川走上来,从我手中接过贺卡,朗读了起来——

李老师:

祝您新年快乐!身体健康!

我的字一直写得很糟糕,从初一到现在,没有一点好转,你一定会感到失望吧?可这怎能影响灵魂的升华?你的心血决没有白费,昔日的顽童已长大了。谢谢您!

您的学生:王红川

      1990年12月24日

图片

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当王红川大声读到“可这怎能影响灵魂的升华?你的心血决没有白费,昔日的顽童已长大了”的时候,我的眼眶湿润了。

那一刻,我好像又回到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走进教室看到坐在靠门第一排稚气可爱的王红川……

2020年3月18日

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

   1.本茶馆不定期会有广告文案,我早有说明:《直言不讳答网友:我不会接受任何道德绑架》。请感到不适者自行离去。

    2.请勿在后台给我发消息,我一般不看后台消息,因为每天铺天盖地的“求助”我无法一一回应和满足,请理解!有事在每天的文章后留言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