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越计较,越得不到,越计较,越痛苦。

 錕wjws 2021-11-14

牛根生曾说:

“一个人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

人生事情那么多,凡事斤斤计较,不过是在浪费自己的精力与时间给自己添堵。

不因小事锱铢必较,不被短暂的利益得失所累,格局放大一点,心胸放宽阔一点。

会发现,人生其实处处都藏着惊喜。

计较少一点,离幸福近一点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一种体会:当前社会,物质条件充裕,但拥有幸福感的人群却在日益萎缩。

压力、枯燥、抑郁、欲望等情绪像是泛滥的洪水般肆意地充斥着人们的神经。

幸福对于很多人而言宛如一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事情。

而导致幸福感缺乏的“罪魁祸首”是谁?

白岩松曾在《白说》一书中写道:“很多人的失败感,不是来自自己的感受,而是别人的眼光与当下世俗的标准。然后方寸大乱,然后就真觉得自己失败了。

如果你不为别人的眼光与标准活着,失败的感受会在我们生活中消失大半。建立并信奉自己的标准,你已成功一半。”

不难发现: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计较于世俗的标准,是人生烦恼的来源。

而幸福,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古希腊,有个力大无穷的英雄叫海格力斯。

有一天,当海格力斯在山路上行走时,有个袋子似的东西挡住了道路,他本可以绕过继续行走,却还是便踢它一脚。谁知,那东西不但没被踢开,反而越来越大。

这时候,一位圣人路过,连忙对海格力斯说:“朋友,快别动它,忽略它,不计较它,离开它远去吧!它叫仇恨袋,你不计较它,它便小如当初;你的心里老记着它,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前进的路,与你敌对到底!”

海格力非但没听从劝告,反而斯恼羞成怒,拿起一根木棒狠狠砸起来,最后那东西越发膨胀,最后把路都堵死了。

故事虽小,寓意确实很深刻。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计较之于烦恼,就好比磁石之于铁屑。

当你计较得越少,并以包容、理解、放下的态度去面对得失、悲欢、名利,其幸福感就越多。

如此,才能在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不计较得失,赢得成长的机会

有这样一株可以结果的苹果树。

第一年,它结出了20个苹果,主人拿走19个,自己得到1个。

对此,苹果很是气愤,明明是自己的功劳,为什么只得到一个,这不公平。

于是,它毅然决然的自断经脉,拒绝生长。

第二年,苹果树仅结出了10个苹果,主人拿走了9个,自己得到1个。

比起第一年,这次主人少拿了10个,内心稍微平衡的苹果树暗自窃喜。

谁知第三年,主人就把苹果树连根砍倒,因为在他眼里,这颗苹果树已经没有种植的价值。

其实,这颗苹果树原本可以继续成长,假如第三年结果1000个,或许它的主人依旧会拿走999,可主人却会对这颗高产的苹果树爱护有加,而不会砍了它。

"给多少钱干多少活"?想要薪资翻倍,首先,你要具备这个能力。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

“给这么点钱,还指望我加班?”

“我就是个打工仔,干嘛这么拼命”

“想让我干活,先把待遇给我提上来再说”......

在他们看来,工作完全等同于交易——老板出多少钱,我就卖多少力。

他们只对自己做了多少事在意,一旦所付出的劳动超过了心中自己主观设定的界限,便会爆发不平衡心态,开始计较、抱怨、诅咒、发牢骚等,生怕自己付出得太多,让老板捡了便宜。

却很少考虑这些事情的结果怎样?又有给公司带来哪些收益。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则对话:

一个老板向公司里的一名职员抛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公司每月支付你1000元酬劳,那么,你应该做多少工作才合适呢?”

“公司支付给我1000元,我当然就要为公司做1000元的事了。”职员回答道。

老总摇了摇头说道:

“表面上看,支付给你1000元酬劳,换取你完成1000元的工作,是很合理。不过站在公司的角度,这样一来岂不是没有利润?要是再加上水、电、办公用品等等开销,恐怕还要赔钱。所以,只好解雇你了。”

当下,“给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时代已经过去。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薪水翻倍,不妨问下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的工作价值提升十倍?

在职场中,最重要的不是计较短期内的得失,而是要想办法提升自己所创造的价值,让它尽可能多地超过老板支付给你的薪水。

你要相信:只要有足够强的能力,可以给公司创造丰厚效益,老板们想留你还来不及呢,自然也不会亏待你。

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

曾国藩曾言:“士有三不斗:勿与君子斗名,勿与小人斗利,勿与天地斗巧。”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斤斤计较,否则就会错误、困难不断。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曾是一个爱计较得失的人。

买袜子,他会去最便宜的那家袜子店;买蛋糕会去经常搞促销的那家;甚至知道哪家快餐店会比其他快餐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

但是,这种“算计”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快乐,相反,太过于计较的性格让他疾病缠身。

机关算计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红楼梦》里面王熙凤的人生也是一桩印证,太过算计,折损心力,也耽误了好好生活的时光。

相反,不计较,就不会陷入争斗的旋涡;不计较,就不会树立太多的敌人;不计较,就不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

而唯有保持淡然的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投资。

大多数人应该都知道,苏轼的一生浮浮沉沉,仕途坎坷。

一般人经历这些,早就怨声载道,满腹牢骚。可苏轼,硬是把“一蓑烟雨”过成了“诗与远方”。

45岁时被贬黄州,他义救弃婴,改变民俗;

59岁时被贬惠州,他改良农具,造福一方;

62岁时被贬儋州,他教化乡民,开一方文脉。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晚年的苏轼用短短12字囊括了自己的一生。

当中有自嘲,更有超脱的气度。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当一个人不再计较,懂得坦然面对人生,才能活得真自在、真欢喜。

任他争长论短,我自心宽似海。

不计较付出多少,不计较薪水高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包容、理解、放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名与利、得与失、悲与欢,如此,才能收获人生路上的美好与幸福。

人生如此美好,何必斤斤计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