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话题 #走进展览馆 1914篇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九)登峰造极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景德镇官窑及清代其他地方窑陶瓷 (公元1662年—1795年) 清代景德镇窑沿袭明制,亦分为官窑和民窑。清朝统治者革除了明朝在手工业方面的一些弊病,废除了官窑的编役制,将明末出现的“官搭民烧”作为定制,从而出现官民竞争的局面,刺激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 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生产的鼎盛时期,由于三朝皇帝均对瓷器生产兴趣浓厚,加之督陶官臧应选、郎廷极(1663—1715年)、年希尧(?—1738年)、唐英(1682—1756年)等对御窑厂苦心戳力地经营,遂使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古的基础上,创烧出大量新品种。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记事》罗列当时仿古创新的花色品种达57种之多。 德化窑、石湾窑和宜兴窑也沿袭明代传统,按照自身的独特风格健康地发展。 黄地粉彩镂空干支字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40.2厘米,口径19.2厘米,足径21.1厘米。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十二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并镂空出四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瓷胎收缩比例要控制好,才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现纰漏。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因唐英奏折称乾隆八年“工匠人等以开春正当甲子万年之始”,“复敬谨造得万年甲子笔筒一对,循环如意,蝠辏连绵”。由此可知,此件万年甲子镂空转心瓶亦当是乾隆八年制品。 粉彩八仙纹双耳转心瓶 清 乾隆 高37.3cm,口径16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折肩,圈足外撇,颈上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内壁和底施松石绿釉,无款。瓶颈以紫地粉彩装饰,绘缠枝花卉纹。瓶腹饰金彩,镂空雕暗八仙纹。内瓶可以转动,以粉彩绘八仙人物纹。 此瓶腹部镂雕暗八仙纹,内套瓶绘八仙人物,瓶颈转动,人、器结合,明暗互称,别具情趣。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乾隆,高73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28厘米。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彩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螺丝固定。通体以天蓝釉为地,绘青花蟠螭纹。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瓶底座呈莲花状,莲瓣内绘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柔和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 清 乾隆 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山水纹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黄地青花缠枝花纹转心瓶,清乾隆,高19.8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11.3厘米。 瓶撇口、短颈、扁圆腹、圈足外撇。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黄地青花装饰。口沿下绘卷草纹,颈部绘仰蕉叶纹及圆点纹,肩部绘回纹及如意云头纹。腹部上、下绘缠枝莲纹,中部为镂空仰覆勾莲“T”字形纹。瓶内套一小瓶,与外瓶口部相连,可以转动。小瓶以紫红彩为地,上绘梅树一株。圈足内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此瓶中部镂空,上下互不相连,可作微小移动,但不能拆开。这种工艺被称作“交泰”,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万事如意。”经查唐英奏折,可知乾隆八年(1743年)督陶官唐英和协造之催总老格曾“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等共九件,谨恭折送京呈进”。此交泰转心瓶当为其中的一件。这是唐英为讨乾隆皇帝的欢心而“自行拟造”的。 转心瓶为乾隆时的创新品种,其造型新颖奇巧,工艺水平极为高超。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9.8厘米。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粉彩镂空花卉纹葫芦式转心瓶 清乾隆 据清代文献载,转心瓶存世十分稀少.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十八年及二十二年,御窑厂曾经先后烧造数件可以旋转的瓷瓶及瓷碗等.转心瓶每一个部件尺寸都要经过精心计算,反复烧制,得出实际样品,再根据样品烧造中表现出的问题逐一从工艺上加以解决,并在全部部件烧造成功后组成样品,纹饰、色彩、样式全部获得皇帝首肯后才正式烧造.除此之外还要关注烧造时的温度火候控制,一旦出现少许变形便会使整器的制造前功尽弃,内外均以粉彩彩绘的转心瓶需二次烧作,成品率极低,复杂的工艺及艰难的烧制历程使得存世的转心瓶件件都是无价之宝。故宫陶瓷馆新布展,将七件清乾隆转心瓶单独设置专区,每件转心瓶设专柜展出,以展示乾隆瓷器工艺成就。 各种釉彩大瓶,清乾隆,高86.4厘米,口径27.4厘米,足径33厘米。 瓶洗口、长颈、长圆腹、圈足外撇。颈两侧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彩达十五层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装饰手法有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装饰品种有青花;还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斗彩。使用釉的类别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主题纹饰在瓶的腹部,为霁蓝釉描金开光粉彩吉祥图案,共十二个开光,其中六幅为写实图画,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另六幅为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瓶内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从烧造工艺上看,青花与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等均属高温釉、彩,需先焙烧。而粉彩、珐琅彩、金彩及松石绿釉等均属低温釉彩,需后焙烧。如此复杂的工艺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种釉、彩性能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 清代乾隆时期历时六十年,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太平盛世。此时,由于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对瓷器情有所钟,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苦心经营,一大批身怀绝技的名工巧匠汇集于景德镇,致使御窑厂的瓷器生产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别是各种新奇淫巧的制品层出不穷,其工艺技术之高可谓鬼斧神工。这件各种釉彩大瓶,集各种高温、低温釉、彩于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称,集中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技艺,传世仅此一件,弥足珍贵。 清康熙青花万寿字大尊,尊撇口,短颈,直腹,圈足。通体以青花书写“寿”字,分布于口、沿、腹、足四个部位。口面七十七行,每行二字;口沿四十八行,每行一字;腹一百三十行,每行七十五字;足四十八行,每行一字;总共一万个“寿”字,寓意“万寿无疆” 。 高76.5cm,口径37.5cm,足径28cm。 尊上的“寿”字,全部采用不同书体的篆字书写,排列整齐,纵横成行,字体大小肥瘦随器身的凹凸曲折而加大或缩小,顺畅自然,体现了制瓷艺人的匠心,只有经过丝毫不差的缜密安排才能写成整整一万个“寿”字,而且字字工整,使整个器物显得庄重非凡。器物以“寿”字作装饰往往与其他纹饰相配合,唯独此尊通体用“寿”字作装饰,且设计、书写皆精妙。 ![]() 清康熙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 高38cm,口径61cm,足径36cm。 盆折沿,斜壁,近足处凹进一周,砂底无釉,中心有渗水圆孔。内外施白釉。外壁通体青花装饰。折沿上绘缠枝莲纹,花纹中夹杂篆体“寿”字。腹部描绘苍松、山石、海浪、旭日、祥云、蝙蝠等。因松树象征长寿,“蝠”谐“福”音,因此,整个画面寓意海天浴日、寿山福海。近足处辅以荷花纹边饰。口沿下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器青花淡雅,画意生动,寓意吉祥。 ![]() 天蓝釉双龙耳瓶,清雍正,高51.8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13.7厘米。 瓶洗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凸起数道弦纹,两侧口、肩之间对称置龙形柄,肩部有八组椭圆形模印贴花装饰。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造型仿自唐代白釉或三彩双龙耳瓶。 雍正天蓝釉瓷器的烧造在康熙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深浅不一的两种釉色,深若雨后晴空,淡趋月白。另外,康熙朝的天蓝釉瓷器多为小件文房用具,而雍正时出现行体较大的天蓝釉瓷器,如罐、瓶、缸、花盆等。 ![]() 青花釉里红凤穿花纹壮罐,清雍正,通高28.7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11.2厘米。 罐圆口,短直颈,窄圆肩,直腹,圈足。附伞形盖,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纽。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主题纹饰为釉里红凤穿花纹,其上下以青花釉里红云蝠纹、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和青花回纹为边饰。盖纽绘釉里红团花以及青花如意云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罐造型源自明代宣德时期,端庄大方,胎体坚硬,釉色莹润,釉里红发色纯正,青花颜色翠蓝,纹饰布局严谨,是雍正官窑瓷器中的一件上乘之作。 清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铜红呈色技术更为成熟,其色彩鲜亮艳丽,纹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雍正釉里红瓷多以白釉为地描绘纹饰,但也开创了以天蓝釉与冬青釉为地的装饰。 ![]() 清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 高50.6cm,口径11.9cm,足径17.7cm。 瓶直口微撇,颈较短,浑圆腹,圈足。通体内外施白釉。瓶体上以粉彩描绘桃树一株,枝繁叶茂,自瓶底沿腹部蜿蜒而上,八颗硕大饱满的桃实压坠枝头。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化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天球瓶以形似天体星球而得名,此种器形始见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雍正、乾隆两朝,属于陈设用瓷。后世所制粉彩蟠桃纹天球瓶多以雍、乾时期的制品为蓝本烧造而成。雍正官窑粉彩瓷器上所绘蟠桃多绘八只桃实,而乾隆时则多绘九只桃实,因此有“雍八乾九”之说。此瓶彩绘构图疏朗有致,釉色浓淡相间,绘画精细工巧,堪称雍正官窑粉彩瓷器的代表作。 ![]() 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贯耳瓶,清雍正,高31.4厘米,口径7.1厘米,足径9.6厘米。 瓶直口,削肩,圆腹,腹以下渐敛,圈足。器身呈橄榄状,颈部对称置贯耳,足边有两长方形孔可供穿带用。通体以珊瑚红釉为地,上绘数枝粉彩牡丹,三朵盛开的黄、白、粉三色牡丹在绿叶的衬托下娇艳无比。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图案描绘精细,以珊瑚红釉为地衬托粉彩牡丹,色彩娇艳,为雍正时期珍贵的陈设用瓷。 珊瑚红釉系将配好的釉料吹于细白瓷器上经低温烧成,釉色均匀,呈色红中微闪黄,近似天然珊瑚之色,故名。 ![]() 胭脂红蓝地轧道粉彩折枝西洋花纹双连瓶,清乾隆,高16.8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7.5厘米。 瓶体双联式、盘口、短颈、溜肩、圆腹、束胫、圈足微外撇。附双联式盖,盖顶置宝珠形钮。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外壁在胭脂红、蓝地上装饰轧道工艺,并彩绘折枝花卉纹。外底施白釉,自右向左署蓝料彩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款。 此瓶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在清代宫廷档案中被称为“合欢瓶”。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为乾隆时期创制的装饰技法。在轧道地上绘花卉图案,具有铜胎画珐琅的艺术效果。此种工艺颇为费工,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这种新创纹饰为“锦上添花”。 ![]() 粉彩婴戏纹双连瓶 清 乾隆 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瓶呈双连式,洗口,圆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底足内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为白地彩绘婴戏纹两组;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四婴中一婴骑羊,一婴手持画卷,还有的手持梅花及灵芝,寓意“三羊开泰”,表示冬去春来,阴消阳长,一年吉利之象征。另一组画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婴抱瓶,瓶口中飞出五蝠,寓意“福在眼前”,其他婴儿形态各异,表现出一组欢乐的场面,寓意“多子多福”。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 霁蓝描金粉彩开光花鸟图委角长方瓶 清乾隆 高32.8cm,口径10.2×7.9cm,足径11.6×9.3cm 瓶呈四方委角形,口微撇,长颈,直腹,四方委角外撇圈足。瓶内施松石绿釉。瓶外通体霁蓝釉描金缠枝莲纹地装饰,颈、足部各饰描金树叶纹一周。瓶腹四面均有长方形留白开光,其内以粉彩分别描绘鸳鸯莲花图、桃花雀鸟图、文竹螳螂图和牡丹菊花图。瓶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矾红彩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器造型为方形委角,成型工艺复杂,烧造难度颇大。开光内图案设色淡雅,与霁蓝釉描金地形成鲜明的对照,相得益彰。 ![]() 霁蓝釉描金加白地粉彩花卉纹乾隆帝御提诗大瓶 清乾隆 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撇口,长颈,六瓣瓜棱形腹,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口部、颈部及近足处为霁蓝釉描金彩缠枝万福地与如意云头纹、卷草纹、回纹。腹部三组折枝花卉与乾隆御制诗句相间排列,诗句以墨彩书写,末尾钤“乾隆” 、“宸翰” 、“惟精” 、“唯一” 、“比德” 、“朗润”六枚矾红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瓶形体高大,制作难度之大体现了当时御窑制瓷工艺技巧之高。瓶体装饰诗画间错有序,设色华丽,颇具情趣。 ![]() 粉彩塑雕像生果品蟹盘 清乾隆 高6.5cm,口径22cm,足径12.3cm 盘折沿,底平坦,圈足。盘心爬伏一只螃蟹,四周散落核桃、红枣、荔枝、荸荠、石榴、花生、莲子、瓜子、樱桃、菱角等。盘口沿处模印缠枝莲花纹,圈足内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件象生瓷果品盘仿生效果精湛,盘中诸果品不但酷似实物,而且都具有吉祥含义,如螃蟹寓意“一甲”,即科举殿试第一;荔枝树有“经四百余年犹能结实者”之说,象征长寿;核桃、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而枣、花生、瓜子等则寓意“早生贵子”。 ![]() 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 清康熙 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尊口微撇,口、足径度相若,圆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螭耳。里施白釉,外施天蓝釉,通体饰仿古铜器纹饰夔龙、夔凤、饕餮、回纹等。底白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款。此尊造型浑厚、端庄,釉色晶莹淡雅,反映出康熙时瓷器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 ![]() 青花五彩仙人图碗 清康熙 高7.7厘米 口径17厘米 足径7厘米。 碗口外撇,弧壁,深腹,圈足。器施以红、黄、黑等彩料的五彩装饰,外壁绘仙人图,人物以红彩勾勒轮廓,加以平涂敷色,碗心绘折枝桃纹,碗胎薄体轻,施彩搭配协调,人物形神兼备,构图疏朗明快,展示出清新典雅的瓷器艺术风格。 五彩仙人图碗是康熙官窑瓷器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六字双行款。 ![]() 矾红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清嘉庆 高9.7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17.5厘米。 碗敞口、口下渐敛、弧壁、圈足。外壁绘五彩描金婴戏图,衬以红地。一群在栏杆、山石、花草、树木之间玩耍的童子千姿百态,场面热烈活跃。碗内施白釉,底足内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 嘉庆朝承袭了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此时的景德镇御窑厂继续生产御用瓷器。此碗色彩鲜艳,图饰活泼,红色地更衬托出婴戏图的热闹气氛。 ![]() 五彩人物纹盘,清雍正,高3.4厘米,口径15.8厘米,足径9.0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内外施白釉。盘内以五彩描绘芭蕉树、洞石、菊花、高士、童子等图案。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双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盘中画面上,长者着淡绿色长衫,坐于石旁;童子着绿衣短衫,立在长者前面,称教子图。人物绘画笔触生动,细致入微。画面先用墨彩勾勒,再填以深绿、浅绿、紫、赭、墨等色彩,颇显典雅。 虽然清雍正、乾隆时期粉彩成为彩瓷的主流,五彩制品显著减少,但雍正时期五彩的工艺水平并不逊于康熙时期。瓷画用笔用色均很精湛,画风高雅有韵致。 ![]() 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灯罩,清乾隆 高29.7厘米,口径10.8厘米,足径11.2厘米。 灯罩直口、长腹、圈足。形似灯笼,中空,口底相通。口、足上各绘黄地粉彩朵花纹一周,肩、胫均施抹红镂空变形蕉叶纹,腹部为镂空绿地粉彩钱纹缀以红蝠,四面各有一开光,开光内绘白地粉彩四季花蝶草虫纹。开光四周施蓝地粉彩缠枝菊花纹一周。 这件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灯罩制作工艺高超,镂空技术精湛,纹饰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有趣,烛光透过空隙映照开光处的画面,似一幅优美的国画小品。这是一件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粉彩瓷器珍品。 ![]() 釉里红三果纹梅瓶,清乾隆,高29.6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11.2厘米。 瓶小口、短颈、丰肩、腹以下渐收敛、圈足。通体以釉里红装饰,颈上绘朵梅、海水纹,肩、胫部分别绘莲瓣、蕉叶纹,瓶身饰折枝桃、佛手、石榴三果。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三果纹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桃蕴“长寿”之意,佛手之“佛”与“福”音近,石榴寓意“多子”,合之为“三多”,寓意“多寿、多福、多子”。 ![]() 青花喜鹊登梅图橄榄瓶 清乾隆 高36.3cm,口径12cm,足径13.5cm 瓶口微撇,溜肩,鼓腹,腹下收敛,圈足。此瓶形体庄重大方,线条优美流畅,因外观略似橄榄状,故名“橄榄瓶”。器内外及底部施青白釉,釉面肥厚,白中闪青。外壁绘青花月影梅雀竹石图,画中明月高悬,山石旁翠竹簇簇,绿草茵茵,梅树枝繁叶茂,梅花妩媚清丽,几只雀鸟栖息在梅树枝头。瓶底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行六字款。 此瓶浓艳的青花与洁白的釉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面构图饱满,青花色泽浓淡相间,纹饰生动自然,如同一幅精美的写意花鸟画,为乾隆青花瓷器中的精品。 ![]() 粉彩桃树蝴蝶图直颈瓶 清雍正 高37.6cm,口径4.1cm,足径11.6cm。 瓶直口,长颈,圆腹,圈足外撇。通体白釉,粉彩装饰。外壁绘桃树一株,蔓遍器身,花蕾欲放,鲜花婀娜,绿叶青翠,彩蝶飞舞其间。胭脂红彩描绘的花朵颜色深浅不同,花心部分色料最厚,从花心到花瓣边沿红色渐趋浅淡。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优美,色彩绚丽,绘画精细入微,图案逼真,是一件颇能代表雍正粉彩瓷器烧造水平的佳作。 雍正粉彩瓷以白地彩绘为主,其胎体薄轻,釉面纯净,温润似玉,可充分衬托出粉彩之娇丽。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若迎光透视,另一面的图案清晰可见。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 粉彩过枝八桃五蝠纹大盘 清雍正 高8.4cm,口径50.6cm,足径28.1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底彩绘一株桃树沿盘壁蜿蜒伸展至外壁,上结有8枚桃实,5枚在盘内,3枚在盘外。枝旁飞舞数只红蝙蝠。桃花盛开,果实累累,红色的桃实,粉色的桃花,嫩绿的枝叶,画面喜庆吉祥。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盘形体硕大,造型端庄,纹饰主题寓意“洪福齐天”、“福寿双全”。这种从器内延伸至器外的画面俗称“过枝花”。清末寂园叟撰《陶雅》曰:“庚子后,所出五彩过枝之盘碗甚多,有桃实八枚缀于枝上者,索价亦甚巨。过枝云者,自此面以达于彼面。枝干相连,花叶相属之谓,皆雍正官窑也。”此种画法起源于清康熙时期,一直影响及道光时期,亦见有“过墙龙”、“过墙凤”等。晚清以后这种画法不多见。 ![]() 粉彩描金勾莲纹“寿”字葫芦瓶,清乾隆,高33.1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8厘米。 瓶葫芦形、小口、短颈、圏足。通体饰斗彩缠枝莲纹,并饰红蝠、篆体“寿”字纹,象征福寿绵长。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 矾红地留白缠枝花蝶纹印泥盒 清雍正 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 粉彩锦上添花勾莲纹象耳瓶,清乾隆,高14.4厘米,口径5.3厘米,足径6.2厘米。 瓶撇口、短颈、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金彩绘7道弦纹,肩部两侧对称置鎏金象耳衔环铺首。主题纹饰为金彩锦纹地上绘宝相花纹。外底施松石绿釉,署青花篆体“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方栏。 此瓶装饰繁缛华丽,体现了乾隆晚期瓷器的装饰风格。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工艺多采用百花地、色地轧道及仿鎏金工艺,与雍正白胎珐琅彩清新典雅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 ![]() 洒蓝地五彩魁星点斗图笔筒 清康熙 高14.3cm,口径18.3cm,底径18.3cm。笔筒呈圆筒形,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主题图案绘魁星右手执神笔,左手于胸前握一银锭,立在梅花树桩之上,作向前奔跑状。外底心施白釉。无款识。此笔筒所绘图案具有吉祥含义,“笔”与“必”谐音、“锭”与“定”谐音,魁星手执笔与银锭,当寓意“必定夺魁”。这种画面非常适合作为笔筒的装饰。 ![]() 素三彩暗花云龙花果纹盘,清康熙,高4.7厘米,口径25.1厘米,足径16.7厘米。 盘口微外撇、弧腹、圈足。内外白地素三彩装饰。盘内、外壁均锥拱云龙纹,纹样规整、繁复。盘内壁釉上绘折枝石榴纹样,外壁对称位置各彩绘折枝牡丹花纹。花卉均施以绿、紫、黄、黑等低温彩釉。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圈款。 此器烧制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在素胎上锥拱云龙纹饰,施透明釉后入窑高温烧成白釉暗花云龙纹瓷盘。之后,在釉上用素三彩料绘花果纹饰,再入窑经低温焙烧而成。 ![]() 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清康熙 高43.7cm,口径22.8cm,足径15cm。 尊撇口,长颈,溜肩,腹以下渐敛,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青花装饰。器身采用通景式构图绘山水人物纹,画面中高山耸立,流水潺潺,几位高士坐于石板之上或谈笑风生,或举杆垂钓,悠然自得,表现出士大夫避世隐逸的生活情趣。肩部一侧以青花料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康熙乙未仲夏吉立”四行供养铭文。 此器青花色泽青翠艳丽,工艺上采用“分水皴”技法,以浓淡不同之青料描绘远山近水,恰似中国传统水墨画般效果。“康熙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为寺庙定烧供奉器物的习俗自明晚期开始流行后,至清代大为盛行。此类器物一般多为民窑制品,器物上留有定烧者及其家属姓名、定烧日期、所居地点以及祈福内容。这种带有定烧日期的器物是民窑瓷器断代的标准器。 ![]() 五彩加描金鹭莲图凤尾尊 清康熙 高44cm,口径22.4cm,足径14.2cm。 尊圆口外撇,长颈,下接鼓腹,腹下内收至近足处外撇,形似凤尾,又称“凤尾尊”。 口外沿和胫部各绘水波纹一周,颈、肩相接处绘回纹及水波纹一周。通体以白釉为地,上以红、黄、绿、蓝、紫、金等色彩绘鹭鸶莲塘纹。塘中水草、浮萍随波荡漾,嫩绿的新枝托起硕大的莲叶,随风摇曳,红色、紫色、金色的莲花,或含苞或怒放,莲间点缀着彩蝶、鹭鸶。整个画面以写实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幅自然恬静的夏日荷塘美景。 莲花因其“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之特性为人们所喜爱,明、清瓷器多以莲花为装饰。此尊器型秀美,色彩丰富,尤其是金彩的应用,使之愈显富丽堂皇。 ![]() 素三彩渔夫捕鱼图长方几 清康熙 高17.5cm,面长23.5cm,面宽13.5cm,足径17.7cm×11.5cm。 几面呈长方形,下有四长条形戗,戗四角下承以四条腿。几面以素三彩绘渔家乐图,画面中有的渔夫在捕鱼,有的在往鱼篓里装鱼,一幅繁忙的景象,周围山岭重重,亭台高耸,树木林立,一行大雁在空中飞行。侧面绘冰梅纹。足边两侧绘变形夔龙纹。四腿足心均有一孔。施彩以绿、紫、墨、黄彩为主。几背面中心署一异体字款,外围墨彩双方栏。 此件长方几为康熙素三彩瓷器的珍贵器物,此种器形在康熙朝较为少见。 ![]() 釉下三彩笔筒 清康熙 直口直腹、壁型底,底部青花楷书六字款“大明嘉靖年制”。 高15.4厘米、口径17.8厘米、底径17.4厘米。 通体饰青花、釉里红、豆青釉,腹部一周饰浅浮雕釉下三彩山石,树木,胎质坚实细腻,釉面莹润明亮,色彩淡雅清新,釉下三彩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 ![]() 青花“虎溪三笑”图盖缸 清康熙 直口,深腹,圈足,上附折沿伞形盖一口径23.1厘米,足径14.2厘米,通高23.7厘米。釉下白地蓝花。通体绘山水人物故事图案,典故出自晋代《莲礼高贤传》中的“虎溪三笑”:主人公慧远专心修行,送客从不越过寺前的虎溪。有一次,友人陶潜与陆修静来访,慧远送客时边走边谈,不知不觉过了虎溪,即被所驯养的老虎以吼声警告,三人相顾大笑而别,故事隐含“三教原来是一家”(指儒道佛三教融合)。造型稳重,画面开阔,料分浓淡,层次分明;是康熙青花瓷器中的珍品。 ![]() 青花桃树蝙蝠纹橄榄瓶 清雍正 尺寸:高39.3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3厘米,瓶身纹饰以桃树为主题,树上结桃实9个,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 斗彩缠枝花纹三足洗 清雍正 高5.4cm,口径17.5cm,足距13.5cm。 洗直口,浅壁,平底,下承以三足。外底留有9个细小支钉痕。内施白釉,外壁斗彩缠枝莲纹装饰。三足上均绘折枝菊纹。外口沿及近底处均画青花弦线两道。外底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 斗彩勾莲菊瓣尊, 清雍正 高25.7cm,口径22cm,足径15.6cm。 尊撇口,圆腹,高圈足外撇。整个器型作菊瓣式。器型规整端庄,器外以斗彩绘竖向勾莲花纹,构图新颖别致,色彩淡雅,底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雍正斗彩系仿明成化斗彩工艺制作,在纹饰布局、色彩配合及填彩工艺方面都进了一步。其突出表现,一是成功地模仿了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等器物,有的已达乱真的程度;二是雍正时期盛行粉彩,突破了以往单纯的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的传统工艺,将釉下青花与釉上粉彩相结合,使斗彩更加清新雅致。 以花鸟人物为装饰题材的雍正斗彩,釉下青花勾线,釉上填绘各种色彩,均填彩准确,不出边线,且追求色彩的变化,在一朵花内填以紫红黄绿青等多种色彩,反映了雍正斗彩制作工艺已经相当成熟。 ![]() 斗彩璎珞纹贲巴壶 清康熙 通高23.2cm,口径5cm,足径9.1cm。 器形仿藏族银制贲巴壶形式,造型略如塔,口、流均有盖,新颖别致。壶直口,曲流,圆鼓腹,下承覆钵形托,圈足,足底沿外撇。通体以白色乳钉纹为界将纹饰分为不同的单元。用斗彩绘莲瓣纹、如意云纹、火云纹等,腹部兽面璎珞纹为主题图案。 ![]() 斗彩山水人物纹菱花口花盆 清康熙 口径59.3×41.5cm,足径45.5×26.7cm。 花盆呈六方体,折沿,沿边呈菱花形。深腹,二层台外撇六边形足,底有两个渗水圆孔。器内上半截施白釉,下半截、底露胎。折沿上绘石榴花果,间以“寿”字为饰。盆外壁六面皆绘斗彩群仙祝寿图。足边凸起如意头纹,内绘折枝花纹。折沿下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横排款。 康熙时期斗彩瓷器的制作技术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而又有所发展,器物的造型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大件器物层出不穷。此花盆所施釉上彩有红、黄、绿、蓝、黑、紫等,缤纷华丽。纹饰绘画笔触细腻,人物刻画尤为生动,堪称康熙斗彩大件器物中的精品。 ![]() 矾红彩甘藤纹瓶 清雍正 高22.7cm,口径6.2cm,足径5.5cm。 瓶撇口,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圈足。通体在白釉地上用矾红彩描绘缠枝甘藤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花纹细密清晰,与修长的瓶身相得益彰。 ![]() 粉彩钟馗醉酒像 清康熙 高16.8cm,底长29cm。 钟馗依山石而坐,头戴黑色软冠,身穿朱彩描金海水云龙纹蟒袍,腰系黄色丝带,足蹬白底黑靴。他左臂倚着一仿宋官窑酒坛,右手持杯,两眼微闭,醉意朦胧,自得其乐,背后有一红蝠纹瓶。山石后侧刻阴文 “康熙年制”四字楷书款。人物生动传神,釉彩浓淡相宜,华美自然。 自古以来,钟馗多以狰狞可怖的面目示人,常手持利剑,捉拿妖魔鬼怪。后来,钟馗逐渐演变成为迎富、纳福的吉祥神人。此瓷像的塑造风格与传统的钟馗形象不同,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其醉态使人觉得和蔼可亲,诙谐可爱。彩瓷中的塑像以三彩居多,粉彩少见,钟馗像更为稀有,此件为康熙彩瓷中的珍品。 此像在清宫内长期被尊为库神,享受供奉,清晚期曾流出宫廷,后被发现于隆福寺一古玩店,又被迎回紫禁城。 ![]() 矾红彩云龙纹盘 清雍正 高3.4cm,口径17cm,足径11cm 以“云龙纹”作为器物、服饰的装饰纹样,是清代宫廷物品的一大特色,体现了皇室尊贵的象征。 ![]() 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双螭耳尊,清雍正,高44.3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24.7厘米。 尊圆口,粗颈,垂肩,圆腹,圈足。肩、腹相交处对称置透雕螭龙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釉里红装饰。口沿处绘缠枝莲纹,腹壁的主题图案是青花釉里红缠枝莲花纹,近底处绘青花釉里红仰莲瓣纹,足边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尊因形状如同倒放的鹿头,故又名“鹿头尊”。其造型稳重饱满,釉色莹润,釉里红颜色亮丽,以青花、釉里红装饰的缠枝莲纹饰,红花蓝叶,色彩搭配巧妙。它代表了雍正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 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将两种釉下彩烧制得均很完美,其工艺精湛,造型俊秀,纹饰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此时的青花釉里红瓷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云鹤、云蝠、蟠螭、穿花凤、松竹梅、山水人物等各种。 ![]() 青花釉里红云龙纹天球瓶,清乾隆,高47厘米,口径10.7厘米,足径15.5厘米。 瓶直口、长颈、腹浑圆似球、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里红绘云龙出海。外底署青花篆体“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天球瓶是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窑的创新器形。多以青花装饰。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又烧造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品种。此瓶造型稳重端庄,是乾隆时期官窑瓷器中比较常见的器形。图案画法借鉴了清代顺治时期经常使用的“龙身在云中三现”的表现形式,龙身只露出三段,其它部分被浮云遮掩,故称“一身三现”,确有“云从龙”之感。此种斑片云纹,顺治时最为流行。康熙时亦常用,到乾隆时期画面更加写实。 ![]() 青花八仙过海图夔凤耳葫芦瓶,清乾隆,高57.5cm,口径15.5cm,足径21cm。瓶呈葫芦形,撇口,短直颈,圈足外撇。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颈部对称置夔凤耳,绘如意云纹、 璎珞纹、 蕉叶纹、 回纹。上腹绘画吉祥云蝠纹,下腹绘主题纹样“八仙过海”。八仙身披彩霞、足踏祥云漫步海面。瓶足边绘锦地四蝠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因“葫芦”与“福禄”音近,故葫芦瓶寓意“福禄”,具有“祝福”的含意。葫芦瓶是明、清时期瓷器中比较多见的造型。此器配有八仙图案,寓意“八仙祝福”。 ![]() 青花缠枝莲纹如意耳扁壶,清乾隆,高53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6×10厘米。 扁壶蒜头形口,短颈,口与肩之间对称置如意形耳,圆腹,腹壁的两侧各凸饰一个鼓钉,长方形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通体绘青花缠枝莲纹,辅以花卉、灵芝、梅花等边饰。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这是一件清代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宫廷用瓷,其造型、纹饰皆源于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表现了乾隆时期在陶瓷器皿制作方面尚古之风的兴盛。 ![]() 釉里三色花鸟纹花觚 清康熙 高44.2cm、口径20.2cm、足径15cm 觚撇口,长颈,鼓腹,高胫,近底处外撇,圈足。通体釉里三色(青花、釉里红、豆青)装饰。颈部绘孔雀、山石、牡丹。腹部绘螭龙、灵芝。胫部绘山石、玉兰、菊花、蝴蝶。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该器造型规整、挺拔,设色淡雅,绘画笔触细腻,观之使人赏心悦目。 ![]() 五彩锦鸡牡丹图观音瓶 清康熙 高45cm,口径12.3cm,足径14cm 瓶撇口,直颈,颈间凸起 弦纹一道,丰肩,垂腹上丰下敛,束胫(jìng音敬),近足处外撇,圈足。内外施白釉,外壁五彩装饰。颈部绘洞石菊花,腹部的主题图案为洞石雉鸡牡丹纹,一只色彩绚丽的雉鸡立于茂密树丛掩映的洞石之上,牡丹花盛开其间,彩蝶在花卉中飞舞。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三行六字仿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瓶造型端庄古朴,构图疏密有致,纹饰画工精细,用色考究,所绘内容寓意吉祥。 清康熙时的五彩分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类,其中釉上五彩最能显示和代表康熙五彩的艺术特色和成就。清宫所藏康熙五彩器是官窑或“官搭民烧”的上等品。这时期的五彩器造型以古朴、凝重、挺劲见长。五彩器的款识式样颇多,除本朝款,还有仿前朝款、堂名款等。仿前朝款以仿“大明成化年制”居多。 ![]()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清雍正,高15.6厘米,口径18.3厘米,底径18.3厘米。 笔筒呈圆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有两组,一组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飞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组绘喜鹊登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笔筒胎坚、釉润。釉里红的发色稍微不足,但正是这种缺陷所形成的层次,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笔筒上两幅画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用这种图案装饰笔筒,可谓恰到好处。 ![]() 斗彩竹枝纹竹节盖罐 清康熙 通高16.7cm,口径4.2cm,足径11.7cm 罐小口,直颈,斜平肩,圈足,带盖。罐身以凸弦纹为界分成三段竹节式。器盖亦竹节形,上、下缘凸鼓,盖顶以覆彩技法绘团菊纹,黄蕊红瓣。器盖及罐身竹节处均以连珠纹装饰成竹根点斑,通体绘多组竹叶纹,竹叶填绿色淡彩。底双圈内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装饰上大量使用单一色彩属于斗彩瓷器中的特殊品种。单一色彩在明成化年间的斗彩瓷器中已有所见,康熙斗彩中单一色彩器物的制作则更趋精致,并具清新雅淡之趣。 ![]() 青花山水人物图方瓶 清康熙 高52.7cm,口径14.6cm,底径12.1cm。 瓶撇口,短颈,折肩,长方形直腹,方底内凹。通体青花装饰。颈部绘对称的竹枝纹。器腹四面分别绘“渔家乐”、“高士”、“江中饮酒”、“携琴访友”等纹样。渔家乐图案上方书有“得鱼换酒江边饮,醉卧芦花雪枕头”诗句,末尾有一方形篆书“木石居”闲章。高士图案上方书“庚午秋月写于青云居玩”纪年款,末尾钤“二詹”圆形篆体闲章。器底方脐内施白釉,署青花伪托楷体“大明嘉靖年制” 三行六字款。 据瓶身的纪年款可知,此瓶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制品。胎体洁白坚硬,画面构图舒朗,青花色泽明净艳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笔法纤细有力,人物姿态各异,形象生动,将高士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器又称“方棒槌瓶”,是康熙朝新创器形之一,并为此朝所独有。 ![]() 粉彩龙凤穿牡丹纹双耳瓶 清嘉庆 高25.5cm,口径9.3cm,足径9.4cm。 瓶撇口,束颈,长圆腹渐敛,圈足。肩部对称置红釉描金螭龙耳。瓶外壁主体绘粉彩龙凤穿牡丹花纹,以宝相花纹、如意云头纹、变形仰莲瓣纹为边饰。圈足内施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造型规整,设色艳丽,是一件颇能体现嘉庆官窑粉彩瓷器制作水平的佳作。 ![]() 斗彩瓜蝶纹瓶,清嘉庆,高36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0.5厘米。 瓶撇口、长颈、圆腹、圈足。通体斗彩绘缠枝瓜蝶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款。 瓜蝶纹取自“瓜瓞”的谐音,《诗经》里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的句子,因为瓜初生常小,但其蔓不绝,至末而后大也,所以用“瓜瓞”比喻子孙繁衍,相继不绝。 ![]() 青花夔凤纹双陆尊 清雍正 高18.6cm,口径13.7cm,足径10.3cm。 尊圆口,长直颈,溜肩,直腹,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青花装饰。瓶体通过留白的装饰技法,颈、腹间绘有青花夔凤纹样。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双陆尊的名称源自器形模仿双陆棋的造型,系用于插花的陈设器。此器青花色泽淡雅细腻,体现了雍正朝的风格,是雍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 ![]() 炉钧釉琮式瓶,清乾隆,高37.3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12.1厘米。 瓶仿玉琮造型、短颈、折肩、方腹、高圈足外撇。器腹折角处凸饰八卦纹。通体施炉钧釉,釉面蓝紫相间,色彩斑驳,外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朝的炉钧釉以蓝、绿、月白色釉面为主,釉面流淌小,以蓝色釉点多见,造型更加丰富。此器仿周代玉琮形状,古朴敦厚,釉色清新素雅,天蓝与淡紫色相互浸润衬托,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 德化窑白釉兽耳炉,清,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10.5厘米。 炉盘口,束颈,鼓腹,圈足。肩部对称置狮形耳。内涩胎无釉,外施白釉。 这件瓷器釉面莹亮,乳白如凝脂,是德化窑常烧的供器类器物里的香炉一类。 ![]() 茶叶末釉双耳尊 清 乾隆 高51cm,口径24×19cm,足径26.7×21cm。 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置对称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茶叶末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 德化窑白釉暗刻牡丹纹盘,清,高3.8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14厘米。 盘撇口,浅腹,圈足。胎体厚重。通体施白釉。盘心刻牡丹花纹。 刻花是用竹、骨、铁制的平口或斜口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体上刻出花纹,其特点是刀锋明显,图案线条较划花深而宽,花纹有层次。这件瓷器上的牡丹花纹,刻划技法娴熟,图案清晰。 ![]() 窑变釉钵缸,清乾隆,高33.2厘米,口径31.2厘米,足径20.7厘米。 缸体钵式、敛口、深腹、圈足。通体施窑变釉。釉面匀净,大面积的红釉与淡紫、月白等色釉交相辉映,艳丽华美。圈足内施酱釉,外底刻篆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窑变釉是清代雍正时期仿宋代钧窑而创烧的一种高温颜色釉。其烧造工艺,据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复烧乃成。惟蓝、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此器造型端庄,胎体厚重,釉汁自然流淌,釉色艳丽,配上端庄秀美的器形,极富美感。 ![]() 五彩十二月花卉纹题诗句杯 清康熙 高4.9cm,口径6.7cm,足径2.6cm 杯撇口,圈足。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杯胎轻体薄,色彩清新淡雅,釉面细润洁白。十二月花卉纹杯以12件为一套,按照一年12个月分别在杯上描绘代表各月的花卉,再配以诗句加以赞美。其分别是: 一月 水仙 春风弄日来清书,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 玉兰 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 三月 桃花 风花新社燕,时节旧春浓。 四月 牡丹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五月 石榴花 露色珠帘映,香风粉壁遮。 六月 荷花 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 兰花 广殿轻发香,高台远吹吟。 八月 桂花 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 九月 菊花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香。 十月 芙蓉 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 十一月 月季 不随千种尽,独放一年红。 十二月 梅花 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 每首诗后均有一方形篆书“赏”字印。将诗、书、画、印结合起来装饰瓷器,体现了古人对多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相互借鉴的艺术创作思想。十二月花卉纹杯构思巧妙,风格新颖,使人在品味美酒的同时能感受到美器的韵味。 ![]() 谢谢欣赏 ![]() 摄制:铁强 2021/10 来自话题 ![]() 走进展览馆 1914篇内容 5.7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10-16 打开美篇查看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