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纪事
——致母亲

从前,母亲最让我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她那一头漂亮的黑发。黑发为母亲增添了几分韵味。直到母亲去世,我们在翻找母亲的遗物时,在母亲老旧的藤条箱子里,还保存着她年轻时剪下来的两条乌黑油亮的长辫子。
2017年,当我接到弟弟的电话,说是母亲病重,我立刻放下手边的工作,撘乘飞机赶到母亲的床边。当我望着病床上的母亲时,却突然发现母亲己是满头白发。记得,在拓荒的年代里,当西部荒原开始了军垦第一犁,大西北会战正酣的时候,拓荒者的地窝子里传出婴儿清脆的啼哭声。在妈妈声嘶力竭的阵痛中,大人们欢欣地说:瞧,我们的第二代小军垦诞生了。我一双惊恐的眼睛直扑向垦荒的人们,怎么也不相信,芦苇一样腊黄的脸,这就是我的母亲:怎么也不相信,黄沙侵呑的戈壁,这就是我的摇篮。一个风雨之夜,爸爸和战士们向更深的戈壁进军。我们的地窝子里漏着雨,而大人们给我用红柳扎的摇车就浸泡在水里,象江南水乡的乌蓬船。雨帘里,随着一朿微弱的灯光,走来一位人称“王胡子”的和善的长者,他察看着地窝子里的每一孔漏洞,望着摇床上的我,轻轻地对母亲说:孩子抱到我帐篷里吧,今晚这里就做我的司令部,这小生命,是我们第二代军垦……后来,我长大了,妈妈带着我去戈壁送饭。一队拉犁的垦荒者走来,她指着一位魁梧的长者,深情地告诉我:他就是我们的将军。将军?我有些费解,因为我还不太懂什么叫将军。也许,将军就是这千万开荒者之中一位极普通的人吧。后来,在我渐渐懂事的时候,妈妈常给我讲述将军的故事。从此,在我幼小的心里,也就有了将军的记忆,从许许多多传奇的故事里,也认识了我们的将军。童年爱在妈妈的怀抱里撒娇,听母亲讲许多亘古荒原上那神奇的传说。当然,临睡时还不忘揪住妈妈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农场的小路是童心的复苏,小红、建国、星星、玉珍、金娥,还有拖鼻涕的小莲,我们童年的小伙伴们都做过小路的王子和公主。农场的路上,有一只风筝放飞在无垠的蓝天,扶摇直上。灿烂的太阳下,有蝶儿舞、蜂儿旋、花儿开……直到有一天,当我们童年的伙伴重新聚首在农场的路上,会蓦然发现,每个人的眼角巳勾起了浅浅的皱纹,童年已是离我们那么遥远,虽然我们不曾同它道别。记得,我从这条路上起步时,我仅仅是一个典型的农场青年,不识愁滋味,却又爱摆弄矫揉造作的文艺姿态,好似身上背负了满满的时代苦难,。然而,我自己也知晓,时代的苦难离我好遥远,我象温室里的花朵,仅是不甘寂寞地将生活里的小挫折,夸张成人生的大苦难罢了。母亲一生辛劳。打六十年代起,母亲就跟随老军垦的父亲,转战奎屯下野地农场和九师一六三团边境武装值班连队五连。在我们兄弟姊妹六人中,排行老四的我最受她的喜爱。母亲天性乐观善良,在那么艰难岁月中把我们拉扯大并培养成人。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是:再苦、再累没有过不去的坎。母亲常教育我们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母亲心好,在连队也是出了名的。过去我们家在边境五连,曾有一个六四年复员的战士刘树生,此人因谈恋爱脑子受到刺激,整天疯疯颠颠,大冬天棉裤尿湿结冰,母亲看不过去,就拿我父亲的棉裤让他换上,并把他换下的脏衣服洗干净。那时,在我们一排房子住着许多女知青,这些远离父母的知青们多半都受到母亲的照顾,有几位知青姐姐如像徐贵䒦、边疆、代亚文、小黑陈,还有上海男知青林小弟、王小奇等,经常到我们家蹭饭。也因为我们家有台缝纫机,所以我母亲就成了知青们的义务裁缝师了。当然,知青哥哥、姐姐们有回城探亲的,也不忘捎带点东西给我们。这就是我的母亲。母亲早已退休,今年已九十二岁高龄。记得去年六月,我从四川回疆探望母亲,她老人家年龄虽高但精神很好,她还在不大的庭院里养了一群鹅和鸭。母亲常对邻居说:这些鹅、鸭子是给俺四川的二个儿子准备的,他们回来我要宰杀了给儿子们吃。早晨,我从甜梦中醒来,夜过的真快,艳丽的阳光早巳爬上玻璃窗。“呯呯……”有人叩门,柔而轻地。妈妈进来了,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万林(乳名)、趁热先吃了,昨晚又熬夜了……”妈妈慈爱地责备着。“妈、我不饿,不想吃”。其实我一夜没吃什么东西了。可我却多么希望母亲这会让我去干活,帮她剁点鸭食割点鹅草,给她做顿可口的饭菜。哦、哦,我的妈妈。几十年来,在她含辛茹苦的拉扯中,我们兄妹六人长大了。然而,我们这个年龄最是家庭概念淡薄的年龄。.工作、学习、娱乐、交友,几乎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家宛若一所客栈,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们弯进去,补足了绐养,而后,我们又迎着晨曦,亳无留恋地各奔东西。而她——我的妈妈直到如今,从来不曾诉说过她向往什么、企盼什么。今天,我带着这温馨,就要启程回到江南水乡,远远的,年过九旬的母亲,当年的开荒能手在向我挥手。是告别、也是召唤。母亲的手啊,那双曾握过坎土曼、抓过十字镐、拿过铁铣的手,在我眼前不断挥舞着,那满头的银丝也随风飘洒着……我望着妈妈那慈祥的面容,不禁失声地叫喊起来——妈妈,我会回来的!天空、大地都回荡着我的声音:妈妈,我会回来的……

作者简介:陈青俊、男、汉族,笔名竹青。曾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武装警察直属大队服役,在新疆兵团这块热土生活、工作30余年,助理记者职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几年。1993年入川在美丽的天府之国成都定居。自1981年在巜新疆文学》发表第一首诗作巜山村雨》以来,先后在巜萌芽》、巜中国西部文学》、巜星星诗刊》、巜工人日报》、巜芒种诗歌报》、《绿洲》文学、巜风帆诗刊》、巜山野文学》、巜绿风诗刊》、巜伊犁河》文学、巜中国农垦》、巜农村青年》、巜牡丹》文学、巜新疆日报》、巜新疆青年》杂志、巜兵团日报》、巜博格达》文学等,全国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杂记等1200余首(篇)。多首诗歌分别被收录香港天地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新疆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诗集。1989年诗歌巜大莽原的生命》获首届华夏青年文学大奖赛二等奖,1981年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作家协会举办的青年作家文学创作讲习班学习,1984年加入新疆兵团作家协会。
平台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