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脾虚又称为肝脾不和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疏泄不利,脾气也因之运化失职,出现以消化功能减弱为主的证候,如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失气,及胁胀痛等。肝郁脾虚治疗宜健脾疏肝,以健脾为主。 自拟调肝理脾汤治疗胃脘痛 【药物组成】:柴胡、川楝子、苏梗、砂仁、党参、白术、茯冬、丹参、白芍、百合、白芨、白芷、石斛、甘草。 【功能】:舒肝解郁、健脾益气、调血和络、缓急止痛。 【主治】:肝郁脾虚所致胃脘痛。 【证候】:面色萎黄、体倦乏力、善惊易怒、胁肋胃脘痞闷胀痛、纳食呆滞、嗳气频作、大便不调。 【药物加减】:偏于热者加蒲公英、黄连;偏于寒者加吴茱萸、干姜;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元胡;偏于胃阴不足者加沙参、麦冬;血瘀甚者加莪术、郁金。 【方解】:本方以柴胡、川楝子、苏梗、砂仁相配,舒肝解郁、理气导滞,畅达气机;以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和胃,丹参、白芍、川楝子以和血畅络而行血滞;百合、石斛、白芍、甘草,滋养胃阴、缓急止痛;白芨、白芷均入肺胃经、益肺平肝、升发胃气、肃降肺气,还对胃体有明显消肿生肌作用。 此方药味平淡,配任精当、疏补兼施、辛开苦降、升降相宜、燥润相济、动静结合、深谙脏腑体用与生克制化关系。本方关键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与协调关系为治疗目的,根据多年临床体会,此方灵活加减,能针对肝胆脾胃的多个治疗靶点,疗效明显。 【案例追踪】张××,男,60岁,2004年4月9日初诊,该患者二十余天来,情志不畅、胁肋痞闷、胃脘胀痛加剧呈阵发性发作、肢体倦怠、纳食欠佳、大便不畅,经服多种胃药无效。四诊检查: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脉弦涩。 【西医诊断】(胃镜检查)慢性胃炎。 【中医辨证】:肝郁脾虚,肝胃络脉血滞所致胃脘痛。 【治法】:舒肝健脾、调血和络、缓急止痛。 【处方】:柴胡6g、川楝子10g、砂仁10g,苏梗15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10g、白芍20g、白芷10g、白芨15g、丹参15g、石斛10g、平贝10g、元胡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七剂药后脘痛消失,食后胃脘仍胀闷不舒,予原方中加重行气导滞之品治之。 【评按】:中医理论认为:脾胃功能与肝气疏泄关系密切。木郁土壅、肝气犯胃而致胃脘痛是常见的病理机制。本例因情志不畅、肝郁脾虚、肝胃络脉气血瘀滞而致疼痛,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功能,而用调肝理脾汤加味治疗,标本兼治,脾胃健而使疼痛很快缓解。 肝郁脾虚证,临床需仔细辨证,没有经过辨证的胃脘痛,不得擅用此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