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鸣弓:毛发共千秋

 芸斋窗下 2021-11-14

曾以须发为题,裒辑相关故事,敷衍成章。许是资料较多、可读性较强吧,有评论称“写头发的故事,纵横捭阖,举重若轻,把一部二十五史都糅了进去,好看又不失厚重”。其后继续属意于此,又收获不少新素材,遂有此续篇。头发胡须的遭遇,在特定条件下端的联系着人的命运遭际,承载着人的爱恨情仇。颅抛血洒之时,须发也在诉说着历史的细节。可谓:头颅伴一掷,毛发共千秋。

一、剃发:男女有别

非信仰的剃度出家,在男人往往是基于政治原因。政局动荡,国家易姓之际多见。

僧光仪,姓李,唐太宗曾孙。其父琅琊王李冲随越王起兵,被武则天诛灭九族。时光仪尚在襁褓中,乳母携之逃而幸存。剃发到龙光寺为僧,躲过一死。中宗即位,招见慰问光仪,命袭父爵。光仪恳切拒官,愿为僧,落脚终南山法兴寺。

唐张柬之知政事,奏引杨元琰为右羽林将军,定计诛张易之兄弟,及事成,加官晋爵,赐铁券,恕十死。俄而张柬之、敬晖等为武三思所构陷,杨元琰察觉有变,立即奏请削发出家,辞官爵实封。中宗不许。敬晖闻而笑曰:“向不知奏请出家,合赞成其事,剃却胡头,岂不妙也。”元琰多须类胡人,晖以此言戏之。元琰曰:“功成名遂,不退将危。”后张柬之等五王皆遇害,独杨元琰得免。

杨筠松,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为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因其术可使贫者致富,后人称“杨救贫”。据记载,黄巢破京城,(筠松)乃断发入昆仑山,以地理术授徒。

南宋何时响应文天祥抗元,兵败,削发为僧,窜迹岭南,卖卜自给,变姓名,自号坚白道人。

明清鼎革,明旧臣多有剃发出家以抗拒新朝的。文化怪杰毛奇龄,易代之际曾参与南明的抗清运动,后削发为僧。甬上望族浮石周氏出了“三和尚”:周元懋,任南京右军都事等职,国变削发为僧,人称“醉和尚”;周昌会,任湖广通城县令,甲申后削发,自署“方外盲吏”,人称“颠和尚”;周齐曾,崇祯进士,为官民呼“周青天”,明亡,削发为僧,号无发居士,人称“野和尚”。著名作家陶汝鼐入清后号“忍头陀”,虽未祝发遁入空门,却是借此表现对清朝的韧性反抗。他一生承明恩,为明宦,内心不服清;起佛号,著佛书,终身自称儒。

朱棣武力夺得大位,诛杀建文君臣,及“十族”。叶希贤,明建文朝监察御史,后因连坐被杀,或称出逃为僧,号雪庵和尚。翰林院编修程济亦祝发为僧,以逃避政治迫害。梁田玉,建文时官郎中。燕兵破南京,避居佛寺,剃发易服而逝。

与男人政治剃发不同,女人剃发常常是保持贞节的手段。

后汉沈伯阳妻顾昭君,早寡无嗣。其父阴许人,昭君乃引刀剪发割两耳,以明其志。

《三国志》引皇甫谧《列女传》:(曹)爽从弟文叔,妻夏侯令女。文叔早死,年少无子,恐家必嫁己,乃断发以为信。其后,家果欲嫁之,令女复以刀截两耳,(一说“以刀断鼻”)以表明自己拒改嫁的决心。

隋郑善果母崔氏年二十而寡,父欲夺其志。崔谓夫虽死有子在,“弃儿为不慈,背死为无礼”,乃割耳截发以明素心。

史八夫人,姓李氏,史可法弟可经妻。可经故,八夫人有国色,辽官聂三欲强占,八夫人割发髻、耳、鼻以拒。聂大惊失措,乃罢。

明成祖朱棣凭武力强夺大位,不成想为立新皇后,却在美女徐妙锦那里碰了个软钉子。徐妙锦是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之三女,才貌出色。仁孝皇后去世后,朱棣一心要把徐妙锦迎进宫去。可徐妙锦从心底里瞧不起这个暴虐皇帝,她婉言谢绝了朱棣,言称自己性甘淡泊,一心向佛,愿远离红尘,伴古佛青灯了却余生。徐妙锦可谓奇女子,她不肯与暴君同眠,甘受一生寂寞。

明致仕官员张宁有二妾高寒香、李晚翠,年十六七,宁病革,二妾泣请“以死殉公”,遂引刀各截其发,以示靡他。夫卒后,二妾禁足小阁,且五十年,其去槁木死灰有几?

与剪发示忠贞相若的还有束发。《新唐书列女传》:“(贾)直言坐事。贬岭南,以妻少,乃诀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无须也。董不答,引绳束发,封以帛,使直言署(让丈夫直言题名),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贬二十年乃还,署帛宛然。乃汤沐,发堕无余。”“束发封帛”二十年,一旦洗浴,发咸脱落。

有时,男人抗婚也得用削发招。南朝江教为拒绝做驸马,上奏章明言:假如皇帝非要逼我娶公主,我情愿剪了发,去做和尚!

二、尘缘难了须发为媒

红尘滚滚,痴痴情深。尘缘难了,鬓发为媒。

古公亶长子太伯、次虞仲,知古公欲立少子季历以传昌,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

《拾遗记》:张仪、苏秦二人同志好学,迭剪发而鬻之以相养。

乐羊学书,其妻截发以供其费。

汉代孙敬好学,晨夕不休。预防困倦打盹,以绳系发,悬屋梁。后为大儒。

孙敬悬梁苦学,而邵谒截发则是立志读书求取功名。晚唐邵谒,年轻为县吏,受辱逐。遂截髻挂县门上以明志,发愤读书,终释褐赴官。

人为生存或避祸,有时会装疯,而装疯常常需披发,头发乱蓬蓬,脸上脏兮兮。

商箕子谏纣王,不听,乃被发佯狂而为奴。

东汉雷义,举茂才,让于陈重,刺史不听,义遂阳狂被发走,不应命。雷义为让出功名给朋友,不惜佯狂披头散发,乡亲为此赞颂雷、陈友谊:“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成语“如胶似漆”即由此而来。

杨伯丑,好读《易》,隐华山。隋开皇初,征入朝,见公卿不为礼。文帝召与语,竟无所答。赐衣服,至朝堂舍之而去。于是被发阳狂,游行市里,形体垢秽,未尝栉沐。

此外,头发还有多种功用,或应急脱险,或作为信物,等等。

《韩非子·内储说下》:燕人李季好远出,其妻私有通於士。季突至,士在内中,妻患之,其室妇曰:“令公子裸而解发直出门,吾属佯不见也。”于是公子从其计,疾走出门。季曰:“是何人也?”家室皆曰“无有”,季曰:“吾见鬼乎?”妇人曰“然”。奸夫披发裸奔,居然骗过了丈夫。

周鲂断发赚曹休,战后,孙权大摆酒宴,犒赏有功将领。对周鲂说:“您落发载义,成就孤的大事,您的功名,一定记入史册。”加授周鲂为裨将军,赐爵关内侯。

晋武帝司马炎,发委地,手过膝——留长发,手臂超长,被神化为“非人臣之相”。

重臣羊祜卒,晋武帝素服哭之甚哀,是日大寒,帝涕泪沾须鬓,皆为冰。

晋人周圮为平定陈敏叛乱,与镇东将军刘准约定:速发兵临江,己为内应,剪发为信。

面对死亡理须鬓。王恭,东晋外戚,官至前将军、州刺史,曾起兵讨伐王愉,兵败被斩。王恭临刑前仍整理须鬓,神色自若,对监刑的人说:“我闇于信人,所以至此;原其本心,岂不忠于社稷邪!但令百世之下知有王恭耳。”后果平反,追赠侍中、太保,谥忠简。

北宋名相王旦临终前对儿子说:“我一生没有大过错,惟恨不谏皇帝纳'天书。我死后,当削发披缁以敛。”数年来每逢“天书”闹剧开演,他身居首辅,违心配合表演,“常悒悒不乐”。为此,懊悔之极,死前犹求以僧礼入葬,忏悔红尘作为。

有宋名将狄青,戍边用兵,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每临战则被发、面铜具,驰突敌营,令其畏慑,无敢当者。

有人为升官发财而剃发。

五代后梁萧希甫少举进士,曾为掌书记、巡官。萧嫌官小,乃弃其母妻,变姓名,之镇州,求官未如愿,又游走易州,削发为僧,居百丈山。唐庄宗即帝位,欲以希甫知制诰,因宦官宰相等共排斥未果,希甫失志,尤怏怏。后萧希甫公干之青、齐,始知其母已死,而妻袁氏亦改嫁矣。希甫乃发哀服丧,人讥之曰:“老母终堂,生妻去室。”时皆传以为笑。

后周郑起,听闻襄州双泉寺僧有制黄金绝技,遂削发为侍者,欲一夕暴富。久之,知其诳,“黄金梦”落空,乃还俗,举进士,走读书做官路,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啊!

也有为太后提供性服务而拔眉剃发的。吕不韦为秦太后进嫪毐,拔其须眉以为假宦官。嫪毐侍寝太后,生二子。事泄,被秦始皇处死。

冯小宝受千金公主推荐成为武则天的男宠,为掩人耳目,武则天令其出家为僧,并改姓薛名怀义。为白马寺寺主,封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梁国公,进右卫辅国大将军、鄂国公。后恃宠日益骄倨,武则天下令将其杀死。

唐中宗之女宜城公主下嫁裴巽。她不喜欢驸马,但绝不允许驸马接触其他女性。她发现驸马与婢女偷情,就把此婢女耳鼻剜掉,又剥其阴部皮,蒙到驸马脸上。还把驸马头发割断,以发代首,以示严惩。

明吴兴人姚广孝,出家为僧,法名道衍,自号逃虚子。这位出家人遁而不空,逃而不虚,染红尘,问政治,充当了朱棣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朱棣夺得皇位,道衍论功第一,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官僧两栖,人称“黑衣宰相”。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拜访其姐,姐避而不见;访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再谒姐,姐詈之。广孝为之惘然。逝后,以僧礼葬,备享哀荣,谥恭靖。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


民族、信仰以及社会变易时代之风尚,常通过发型展示,而政治的强力“变发”,影响最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北魏太武帝“灭佛”之后,文成帝逐渐恢复佛教,允许建寺庙和自由出家。魏主还亲为沙门师贤等五人“下发”,皇帝亲自给和尚剃发,当然具有特殊的导向作用。


北齐国主高洋想在佛、道二教中去其一,就召集两教学者互相辩难。而后敕令道士都剃发当和尚。有道士不服从,就杀了四个,道士要保脑袋,只有遵令剃发,于是北齐境内就没有道士了。用武力改变信仰,实不可取。


唐太宗太子李承乾痴迷突厥文化,衣食住行无不模仿,学胡人椎髻,歌舞昼夜不绝。他宣称:“等我有了天下,带领数万骑兵到金城,然后学突厥人解开发髻,在李思摩手下当个设,该有多快活啊!”李思摩是降唐的突厥首领,“设”是突厥官名,他放着中国皇帝不做,却愿去突厥当个“设”,实在是匪夷所思。设若李承乾真的做了皇帝,整个大唐帝国也许会“全盘突厥化”。


梳头引来裁减后宫。宋仁宗退朝头痒,急唤梳头者来。内人方理发,见御怀有文字,询问知是台谏章疏,请求裁减嫔御。梳头的认为这是官员存心不让官家快活,仗着皇帝宠爱自己,便说若裁减,“请以奴奴为首”。仁宗真的降旨:自某人以下三十人尽放出宫。皇后对此殊觉不解:“掌梳头者,是官家所爱,奈何作第一名遣之?”帝曰:“此人劝我拒谏,岂宜置左右。”


皇帝选择什么发型,自有深意在焉。秦始皇的“望仙髻”、“参鸾髻”、“凌云髻”,表现了他“做了帝王欲成仙”的志向。


后妃、高官女眷的发型装扮,从来都具有领导社会潮流的作用。赵飞燕之妹合德新沐膏,九迥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衣故短,绣裙小袖。论者以为“祸水”。梁冀妻孙寿色美,善为妖态,作“坠马髻”、“不聊生髻”。魏文帝所宠莫琼树首创发型“蝉鬓”,缥缈如蝉翼。隋炀帝宫有“迎唐八寰髻”,又梳“翻荷髻”、“坐愁髻”;唐明皇帝宫中有“双镮望仙髻”、“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由这些怪异名目即不难想见上层的奢靡和病态。


在社会生活中,头发有着种种功用。


髡头受刑见人品。西汉赵王张敖蒙冤遭捕,朝廷明令“胆敢跟随赵王进京的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穿着囚衣,自剃头发,颈戴刑具,假称赵王家奴随张敖到长安。剃发戴枷,陪上峰为囚,几人能为?后冤案大白,张敖出狱,为宣平侯,推荐田叔等十多人。皇上召见,命做官。


东汉郑弘举孝廉,拜师河东太守焦贶。贶坐事被捕,道卒,妻子系诏狱。诸生故人惧祸变姓名,弘独髡头负斧锧进京上奏章为贶辩罪,帝乃赦其家族。弘躬送贶丧及其妻子还乡里,由是名声大振。老师犯事被关,弟子熟人避而远之,唯独郑弘宁肯剃成罪犯头,赴京替老师辩白,人品难能可贵。


北魏杨大眼为参加南伐,特表演一绝:拿出三丈长绳系发髻上,快步奔走,绳子被扯得直如箭矢,奔驰的马都赶不上他的速度,在场的人无不惊叹。


髡钳陪主受罚。隋末天下大乱,独孤师仁之父被王世充杀。师仁方三岁,被禁锢,乳母王兰英为保护师仁,请求髡钳,陪小主人受罚。王兰英讨饭来养活独孤师仁,又冒险背了独孤师仁归唐,其举动受到唐高祖奖励,封为永寿乡君。


剪发立誓引白燕。传说唐朝殷亮的父亲断气三天,而两眼不合。殷亮猜想父亲挂念年老的祖母,于是断指剪发,放进父棺,发誓“一定像父亲在世一样侍奉祖母,请父亲合眼”!誓毕,父眼乃合。殷亮侍奉祖母,衣不解带数年,引来一对白色燕子在家筑窝。殷姓因以白燕为其堂号。


辫麻束发哭诉民声。唐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晋州男子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人问,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郇谟乃平民,表达政见方式又特另类——辫麻束发公开嚎啕大哭。代宗听说后居然召见了他,他所论多是元载罪状。后元载因权势犯罪被杀。


领奖做凭证。庆历八年(1048)正月,宋仁宗宿曹皇后宫中,午夜,有卫士作乱,仁宗欲出去看个究竟,曹皇后劝阻之。曹皇后立即集中内监宫人,命分别把守宫门,一面急传都知王守忠,令带兵入宫平乱。她估计乱兵必定会放火,暗地派人带水跟随其后,果然乱兵点火烧着帘幕,跟着的人随即用水将火泼灭。凡是派出去的太监侍从,曹皇后都亲手剪掉他们的头发,说:“明天论功行赏,就以头发为证。”这一来,人人奋勇争先,内乱很快平定。曹皇后临危不惧,应变有方,指挥若定,不愧为将门之后。


宋朝有规定,凡御史一百日不言,罢为外官。王平拜职垂满百日而未言事,同僚料定他有待而发,苟言之必大事也。终于等来了他的札子,弹劾的竟是御膳中有毛发,谓“是何穆若之容,忽睹鬈如之状”云云。纯粹是为了完成任务!


清朝僮人(今成壮族)习俗是贵壮贱老,老年被瞧不起,只有尽量“装嫩”,于是导致了老者染发剃须的习俗。南北朝时,梁帝萧詧也“贱老”,恶见人发白,于是担舆者冬月必须裹头,夏月则加莲叶帽。


四、发落发白皆有缘


《帝王世纪》:老子初生而发白,故号“老子”。


北魏王续生,遭继母忧,居丧,杖而后起。乃终礼制,鬓发尽落。李显达,父丧,水浆不入口七日,鬓发堕落,形体枯悴。辛绍先丁父忧,三年头不栉沐,发遂落尽。


南朝刘宋王僧祐,未弱冠,频经忧,居丧至孝。服阕,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梁荀匠,父卒,号恸极,人皆不忍闻其哭声。服未阕,兄死于阵。居父忧并兄服,历四年,自括发后,不复栉沐,发皆秃落。


隋代华秋幼丧父,事母以孝闻。家贫,佣赁为养。其母遇患,秋容貌毁悴,须鬓顿改。及母终之后,遂绝栉沐,发尽秃落。郡县俱以状闻,炀帝表其门闾。后群盗起,咸相诫曰:“勿犯孝子。”乡人赖秋而全者甚众。


宋代苟允中十岁阅《孝经》,遂以孝自励。父病衣不解带三月,而鬓发皆白。张景宪官至知州,母卒,一夕须发尽白。


和上述尽孝落发、白发不同,后汉岑彭上书光武帝谓,每一发兵,头须为白,为军事忧心致发白。


南齐谢超宗下廷尉一宿,发白皓首。北齐尚书令司马子如以贿被劾,在狱一宿而发皆白。此两例为入狱愁白了头。


李亨却是忧心迫害掉了发。他为太子时,奸相李林甫阴构不测,李亨忧心忡忡,鬓发斑秃。


宋代范镇,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宋仁宗三个儿子早亡,范镇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这位范镇为忧国家根本,竟至“须发为白”!


当然也有先天无发无须眉的。《荀子》记述的两位古人是:叔孙敖先天秃顶;伊尹面无须麋(眉)。范晔又胖又黑,也没有眉毛胡须。


五、违旨剃头吃官司


乾隆皇后富察氏亡,帝为大行皇后大办丧仪,命在京王公百官及地方官员缟素二十七日,百日剃头。特命将“国恤百日内不得剃头,违者立即处斩”,载入律令。而违命百日内剃头之奉天锦州知府金文淳、山东沂州营都司姜兴汉也被交刑部治罪。迨审理金文淳剃头一案,刑部尚书盛安将御旨“斩立决”改为斩候。乾隆帝以盛安“目无君上,巧伪沽名”,命革职,交刑部治罪。刑部遵旨,从重判处盛安斩立决,乾隆帝命改斩候。后盛安被赦宥,以其“硁硁自守”,敢披逆鳞,命在上书房辅导诸皇子,并告诫皇子曰:“盛安尚不畏朕,况诸皇子乎?”


湖南巡抚杨锡绂、湖广总督塞楞额、湖北巡抚彭树葵及两省文武官员俱于二十七日服除后剃头。杨锡绂接阅“国恤百日内剃头者斩”严旨,战栗惶悚,遂自行检举以求减轻罪刑。江南河道总督周学健亦因违制剃头受到皇帝怒斥。最终处置是:周学健革职,流边做苦力;塞楞额赐自尽;杨锡绂、彭树葵革职。


六、胡须趣闻


宋儒朱震对胡须的分类是:毛在颐曰须,在口曰髭,在颊曰髯。


曹彰,曹操次子,喜搏猛虎,臂力过人,不善文章。自言“好为将”,父赞赏,以其胡须黄色,称为“黄须儿”。


关羽美须髭,诸葛亮在信中径称关羽为“髯”。


陆云有笑癖,去拜谒司空张华,不及叩拜竟先笑倒。原来张华多须以袋盛之,陆云一见,笑不可仰。


前赵刘聪诛詹事曹光,光临刑举止自若,谓刑者曰:取席敷之,无令土污吾须!曹詹事可谓爱须如命。


十六国石闵率赵人诛诸胡羯,死者二十余万,连累及高鼻多须而貌类胡者。


谢灵运颇信佛教,死前布施,捐出自己的胡须,以装饰维摩诘菩萨佛像。唐时,安乐公主将维摩诘菩萨佛像之须剪取一半,以备斗草之用;又恐他人所得,因剪弃其余。


褚渊为尚书吏部郎,淫荡山阴公主看中了,废帝即令其陪公主睡。入夜任公主引诱逼迫,他不为所动。公主曰:“君须髯如戟,何无丈夫意?”答曰:“不敢首为乱阶!”


何点是梁武帝旧友。梁武帝想让何点出来做官,不料何点借酒劲扯住梁武帝的胡须,醉眼惺忪地笑道:你想让我给你当臣子吗!——“乃欲臣老子耶!”面对皇帝竟如此放肆,因为他立志隐逸,睥睨庙堂,真做“游侠处士”,就敢狂放不羁。


鲍泉,美须髯,有文笔。少事梁元帝,帝以自夸形式赞扬鲍泉:“我文之外无出卿者。”后为通直侍郎。因战阵不力,元帝乃责其“面如冠玉,还疑木偶,须似蝟毛,徒劳绕喙”,美髯也成了刺猬毛!


北魏李元护美须髯,为齐州刺史,妾妓十余,纵欲既甚,支骨消削,长髯一时落尽。


《酉阳杂俎》:唐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可见李世民的胡须够刚硬。


唐太宗以李纬为户部尚书。想听取宰相房玄龄的意见,玄龄“但云李纬美髭鬓”,看来太宗是有点注重靓发美髯了,而一经宰相指出便立即改正,改除纬洛州刺史。


南唐烈祖辅吴之初,虽至仁长厚犹以为非老成无以弹压,遂服药变其髭鬓,一夕成霜。洎内禅为帝,诸藩入觐竟无异图。李昪的白须计颇见奇效。


“溜须”一词也源于官场故事。宋朝丁谓任右谏大夫,其人机敏有文采,很受丞相寇准赏识,提为副相。缘此,丁谓对待寇准非常恭谨。一次聚餐,羹汤沾在寇准胡须上,丁谓忙起身为寇准擦拭汤水。丁谓“溜须”,寇准却提醒丁谓说:“参知政事,乃国家重臣,难道是专为官长捋胡子的吗?”弄得丁谓面赤耳红,从此忌恨寇准。翌年,丁即排挤寇准去位,自己取而代之。

宰相吕夷简久病不愈,宋仁宗很着急,仿唐太宗剪“龙须”给李勣熬药故事,仁宗剪下一缕胡须,派人给吕夷简送去,并说:“古谓胡须可疗疾,今剪须赐卿,望卿早日康复。”胡须当药未必有疗效,官家姿态,则自感人。

蔡襄美须髯。有一次皇上顾问曰:“卿髯甚美,夜间将覆之衾下乎,将置之外乎”他如实敬告不知道。待入夜就寝,思上语,以髯置之内、外悉不安,竟夕不寐。官家一过问,害得大臣通宵不寐。

元中书丞相史天泽髭髯已白,一朝忽尽黑。皇帝见之惊问曰:“史拔都汝之髯何乃更黑邪?”对曰:“臣用药染之故也。”上曰:“染之欲何如?”曰:“臣览镜见髭髯白,窃伤年且暮,尽忠于陛下之日短矣!因染之使玄,而报效之心不异畴昔耳。”上大喜。史天泽从效忠皇帝的高度解释自己的染须,听得官家满心欢喜。


北齐李庶以清辩知名。庶生而无胡须,崔谌调之曰:“教弟种须,以锥遍刺作孔,插以马尾。”庶曰:“先以此方回施贵族,艺眉有效,然后树须。”世传谌门有恶疾致无眉,故庶言及之。


拿胡须调笑的还有秦观和苏轼。酒席间,秦观笑道:“君子多乎哉!”语出《论语》,“多乎哉”谐音“多胡哉”,意为胡子多的人就是君子。苏东坡回敬了一句:“小人樊须也!”此言也出自《论语》,“樊须”谐音“繁须”,意为胡子多的人是小人。


面貌册是古代登记生员外貌特征的册子,备考试前核对用,以防冒名顶替。某官视学江苏,生员沈廷辉担心定会被逐。原来,沈三十余岁,稍有胡须,面貌册填“微须”。可据悉此官一直训“微”为“无”,凡有须而填“微须”者,皆以为面貌不符而逐。沈想请管理面貌册的学书代为修改,可找不到其人,只好午夜赶到理发店,刮掉胡须。待进考场,那视学官端详沈廷辉,说:“这又是一个顶替者。面貌册上分明填'有须,你却为何无须?”原来,那学书与沈素有交情,已事先将册中的“微须”改为“有须”,却又来不及跟他打招呼。这一来,剃了胡须的沈廷辉真是有口难辩,只能懊丧离开考场。另一生员,也因稍有胡须而面貌册填“微须”被斥逐。那人不服,跟考官争辩起来。官员大怒道:“你枉读经书,难道不知道朱夫子注解将'微训为'无吗?”生员笑道:“若这样说,《孟子》说孔夫子'微服而过宋,是脱得赤条条了?那将成何体统!”官员一时语塞。此后,他也就不再以“微须”来斥逐人了。“微”本多义,可训“少”、“无”、“隐蔽”。那考官知其一而又自以为是,就难免出错。


最令人瞠目的要数“捋须钱”。五代张崇任庐州节度使,形同土皇帝,贪得无厌,州民巴不得他早滚蛋。有一年张崇赴江都觐见皇帝,州民说:“渠伊不复来矣!”渠伊,吴语方言,他。张崇闻知,就征收了“渠伊钱”。明年,张崇再入觐,盛传将罢官,因有上年教训,百姓不敢言说,只是捋胡须以示庆贺(张崇是大胡子)。讵料张崇归来又听说了,索性就强征了一茬“捋须钱”。欲收之税,何患无名!


七、吟发咏须摭拾


最后说说吟咏须发诗文轶事。


《吟窗散录》:牛僧孺妾真珠殊色,卢肇至,会真珠沐发方以手捧其髻,插金钗于两鬓间。僧孺曰:“何妨一咏。”肇曰:“神女初离碧玉阶,彤云犹拥牡丹鞋。知道相公怜玉腕,强将纤手整金钗。”


《续博物志》曰:人劳则发白,发者脑之华,脑减则发素。《辍耕录》曰:人之年壮而发斑白者,俗曰“算发”,以为心多思虑所致。两书对白发生成原因的解释合乎科学。


宋代高僧解空有句:“胸中一寸灰已冷,头上千茎雪未销。老步只宜平地去,不知何事强登高。”阅透世情至言。


宋太宗宰相李昉年老,致仕家居,每宴,必宣赴坐,昉献诗曰:“微臣自愧头如雪,也向钧天侍玉皇。”上俯和曰:“珍重老臣纯不已,我惭寡昧继三皇。”皇帝敬重退休老臣,引来“玉皇”的美誉,敬老宴没有白摆。


宰相王安石与禹玉一日同侍朝,忽有虱自荆公襦领而上,直缘其须上。王安石毫不知觉。朝退,禹玉笑着对王安石说,那虱“屡游相须,曾经御览”。荆公亦为之解颐。宋赵汝鐩《虱》用此典,有“念其昔日到明光,曾游相须经御览”云。


钮琇《觚剩》“河东君”条云:方宗伯初遇柳时,黝颜鲐背,发已鬖鬖斑白,而柳则盛鬋堆鸦,凝脂竟体。燕尔之宵,钱曰:我甚爱卿如云之黑、如玉之白也。柳曰:我亦甚爱君发如妾之肤,肤如妾之发也。因相与大笑。故当年酬赠,有“春前柳欲窥青眼,雪里山应想白头”之句,竞传人口。


清代扬州文风盛,闺秀诗人亦多。“不櫛进士”诗作不让须眉。李素贞,工诗,善书。夫朱重庆应京兆试,报罢。素贞缄诗促归,有句云:“闲抛篱落黄花瘦,枉逐风尘白发生。”怨妇吟白发,始于卓文君。


“辫帅”张勋是复辟元凶。很多人尽管反对复辟,但对张勋忠于清廷的品格却敬重有加,连孙文都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张勋逝后,不同政治立场的人几乎都对其孤忠不吝赞美之词。其中,刘景山和马寅初的挽联最具代表性:“天不遗一老,名自足千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