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列国志》阅读手劄

 虚谷斋人 2021-11-14
一直想读《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可直到最近才如愿。

知道这本书是50年前刚上初中的时候。一天,我正在家做作业,父亲捧着一本书斜躺在床上看。忽然一下坐起身来,长出一口气说:“唉!终于看完了”,语气里有一种解脱,也满是舒坦和惬意。那本书,就是《东周列国志》。从此,书的开篇词就被我背诵得滚瓜烂熟直到如今: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小说,正如作者之一的蔡元放先生在“序”中所写,该书源于史书《东周列国》,叙写“周自平辙东移,下迄吕政,上下五百有余年,列国数十”的庞杂史实故事。从周宣王失政,周幽王失德开始,直至诸侯强大称雄与周天子分庭抗礼。周朝式微,到平王东迁后便进入了春秋百家争鸣与战国乱世横生的时代,东周由此开始。三家分晋以后的时期,诸侯间恃强凌弱,相互侵伐蚕食;勾心斗角,合纵连横层出,斗力斗心斗智斗勇遂成常态。真正的“礼崩乐坏”出现了甚而大行其道。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正统一六国之前,东周数百年间,诸侯间争盟霸主,父子相残、兄弟相争、父夺子爱,兄妹淫乱等层出不穷,可谓乱象丛生,几成大观。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一部《东周列国志》,正像一面镜子,照尽“盛衰成败、废兴存亡之事,彰显“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智愚忠佞贤奸因果”之理。作品对支撑着国家社稷,影响着历史进程的仁君贤王、能臣武将,极尽笔端,粉墨春秋。尤其是通过对人物命运浮沉的叙写,深刻地反映了辉耀德心民意的时代特征。比如,像春秋时期的管仲、孙武、百里奚、先轸、赵盾以及孔子等,治国君主如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都写得生动传神,故事的感染力尤其深厚。进入战国时代,诸侯国能臣渐少,能将兵之才和善游说之人渐渐增多。比如:

卫鞅入秦变法移桩重奖;

西门豹治邺破除“河伯娶妻”怪相;白起将军“长平之战”弹灭“纸上谈兵”之赵括;

孙、庞鬼谷子同门师兄相残膑计败庞涓死“此树”下;

孟尝君食客三千“冯谖弹铗”成大用、“鸡鸣狗盗”助其巧脱函谷关;廉颇、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李斯著《谏逐客令》助秦王网络人才一统江山等故事,点墨传神,直令人荡气回肠拍案呼爽。同时,苏秦、张仪等谋士“合纵联横”之术,亦是捭阖有致,曲折惊险,动人心魄。此外,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同样叫人读后一再长吁短叹,心领神会。比如:

齐相晏子计赚武将二桃杀三士淮南橘淮北枳反讽楚国风气不良;

荆柯刺秦图穷匕首见“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慷慨悲壮;

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后宫前朝尽皆“盈盈一握楚宫腰”扶墙着衣黎黑脸;

吴王夫差励精图治越王句践卧薪尝胆终复国;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头身为吴国重臣谏而遭裁挂睛城门睹国灭;

……。

这部集诗赋掌故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名著,所涉及的国家(诸侯列国)之众多、人物之繁杂、时间跨度之漫长、人文史地政经之丰富,举目所知国内外文学作品中,可堪绝无仅有。当然,其作品文字的“史记”笔法,多少让不谙文言的读者颇感生涩,甚有望而却步之意,难怪当年仅念过几年初小的父亲读完后会长舒一口气,这也是造成《东周列国志》的读者面屈指可数的一大原因。其次,由于该书是经多部历史书籍加上评话增删改编而成,所以史实人物庞杂,全书更近于史,文学故事反而淡薄了一些。其主要人物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安排,生活细节的处理等方面,略感粗糙,窃以为是不足的地方。

因此,谁都知道《东周列国志》堪列中国历史文学名著之显位,然而事实上,它早已淡出了大众的阅读视野。究竟原因,无出老夫上述粗析之右者也。但无论如何,《东周列国志》这部历史小说忠于史实,远胜于市井评话杂弹之流,读者大可于人文典故的叙事中一探历史的真味,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学到一些历史知识。蔡元放在书序中说,

“《东周列国》一书,稗官之近正者也”。其实,阅读“稗官之近正者”之后,掩卷而思,深感“天道之感召,人事之报施”随化其间,已经是彰显得无与伦比的了。所以,像这样的书籍是值得有一次深入的阅读体验的,对个人或社稷亦可谓裨益无穷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