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宝康·助学金,助我顺利读完大学

 新用户24030ygV 2021-11-14

    我的四年大学生活,真的是依靠助学金过日子的,并且,用当时的标准来说,应该说是过的不错的。

恢复高考的1977年,我参加了高考,并且有幸上了大学。说是77级,其实是1978年初才入学的。3月初,我用一根小竹竿挑着一只帆布箱子和一条被子、一张席子,坐上火车,到杭州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而这4年,我真的是全靠助学金过下来的。回想起来,那时的助学金可真的是助学金。

由于父亲早逝,家境贫寒,所以,我上大学期间享受的是最高的助学金:16.5元(据说师范类院校最高是17.5元)。好像业就是填了一张表,老老实实地填写家庭的实际情况,自己也没提什么要求,更没有回老家找这个那个单位盖章证明,也没有公示之类的程序,也没有正儿八经地公布,系里就这样落实了。而且,整整四年,也没听到有同学议论过助学金谁多谁少的事儿。说真的,那时的风气没多少人去关注谁有助学金以及多多少少一类的问题。

那时的16.5元助学金,真的能解决大问题。记得当年乃至相当长的一段年月,有一个顺口溜流传很广:“绍钢工人三十六,穿着皮鞋捷落咯”,有36元月收入的绍钢工人绝对是高档人群了,穿得起皮鞋,那时可很牛了。所以,对我来说,16.5元的助学金,不但可以解决在读大学期间的吃、用、行(那时大学的寝室不收费)和看电影的费用(学校旁边的露天电影场价格不高),还买了不少书(4年里先后买了《词源》《辞海》(语词分册、文学分册)《词诠》《英语小词典》以及四大名著和一些外国名著等),甚至在放假回老家时还可以给从不出门的老祖母买一包简单的糕点。

记得我当年当民办教师时的工资说是24元,但这24元直接划到生产队了,跟我无关。我只能按当时农民的报酬得到工分,用来向生产队购买稻谷等。而那时农民辛勤劳动一年,要是能至上百元是非常难得了。因为只种植粮食(早稻晚稻加麦子或油菜),收益实在太低了。而粮站的早米是1毛3分7一斤,晚米是1毛4分2一斤,国家收购的公粮又能只多少钱?可以说,16.5元是不算低的收入了。当然,生活是简朴的,消费是简单的。那时条件好的同学会去听音乐会之类的演出,记得票价在0.7元左右,我可没这个奢想。即使在冬天,我的床上也就一条不厚的被子和一条草席,枕头也不用,几本书代替了。大学毕业时曾有一同学在我的同学录上留言:偶然窜进宝康君寝室,见君之床在冬天不垫棉絮,只铺草席,出口惊呼:“棒”。也算一典。

助学金应该是能助学的,而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靠了这助学金,我很顺利地走过了4年的大学生涯,读了一些书,买了几本书,学到了一些知识,结识了不少真正的老师,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生活很充实,上课、看书、锻炼、争论,充满生气和活力。

    助学金,我真心怀念和感激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