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天宇:沛县汉之源景区行

 济宁二中谭天宇 2021-11-14

品尝了沛县的特色美食之后,我们接下来驱车前往的,是沛县的汉之源景区。

沛县的汉之源景区占地135亩,总投资近亿元,建有休闲广场、景观桥、亲水平台和亭榭。它的绿地面积达105亩,种植各类乔、灌木40000株,植被13950平方米,各类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沛县汉之源景区

进入汉之源景区,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的标志性建筑——汉阙。汉阙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设施,是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的两旁。每阙有正阙和负阙组成,各阙一般由阙基、阙身、阙顶三部分组成。汉阙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是一种特殊的石刻精品,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据研究,汉阙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质上的体现,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在传统建筑与其环境上的体现,它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汉阙的后面便是汉之源景区的主体建筑。它由清华大学设计研究院设计,占地约10亩,建筑面积3140平方米。会馆主题三层,主要由两汉帝王肖像馆、大风歌书法艺术馆、刘氏源流馆、汉画像石精品馆和沛县民俗文化陈列馆组成。我们依次进行参观。

两汉帝王肖像馆展示的是西汉与东汉426年的24位皇帝的肖像。汉朝是我们民族引以为自豪的一个时代,它将中华文明的辉煌推向了一个高峰。自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以来,汉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汉武帝刘彻和汉光武帝刘秀把汉王朝推向了更高的领域。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被歌颂的时代。

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虽说只有短短的三句,但它已成为具有着广泛影响力的作品。这里的大风歌书法艺术馆所展示的,便是全国各地的书法名家书写的《大风歌》。里面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均有,以各种方式展现了刘邦《大风歌》的魅力。

刘氏源流馆向人们介绍了汉高祖刘邦的姓氏起源与流布。刘氏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刘氏的祖先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位王孔甲驯养过四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在为孔甲养龙时住在今河南偃师县。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鲁山躲了起来。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为孔甲养的“龙”究竟是什么动物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有的学者经过研究之后,认为刘累所饲养的“龙”其实就是鳄鱼。刘氏祖先刘累从事养龙的职业,也为刘邦及其后人成为“真龙天子”提供了某种传承的理由。不得不说,刘氏是百家姓中出黄帝出得最多的——西汉、东汉、蜀汉、十六国中的前赵、南朝宋、五代中的后汉、十国中的北汉与南汉,皇帝皆姓刘。这个家族的确堪称中国历史上一支辉煌的家族。

汉画像石精品馆所展示的是汉代的著名艺术形式——画像石艺术。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画像石的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根据现有资料,汉代画像石应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山东沂水鲍宅山凤凰刻石和河南南阳赵寨砖瓦场画像石墓的楼阁、门阙图像都雕刻于昭、宣时期,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作品。技法属于凹面阴线刻,题材较为单调。新莽时期画像石在数量上和艺术上都有所发展。东汉时期画像石艺术更为蓬勃地发展起来,分布极为广泛,依其主要分布可以分为四大区域,即山东和苏北地区、河南地区、四川地区、陕北晋西地区。此外在北京、河北、浙江等地也有零星发现。

通过观赏这里的画像石及拓片,可以看出汉代艺术家在画像石内容的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历史故事画往往选取某个情节处于高潮的片段,这样使人窥一斑而见全豹,简洁集中地表达了整个历史故事的主题思想。汉画像石的石刻画在内容的安排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安排内容,往往把不同时空的事件围绕一个主题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即散点透视法。如沂南画像石中的百戏图,将许多需不同时间演出的百戏集中于同一个画面,用来表现欢庆的气氛。山东诸城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将打猎、捕鱼、宰杀猪鸭、用轱辘打水等活动围绕厨中烹调俱呈于画面。这种布局法在内容安排上有较大的幅度可供回旋,有利于艺术家的构思和创作,是丰富并充实画面内容的一种巧妙方法,是我国绘画的传统形式之一,对于后世的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种类型是将同一时空的事件纳入一个场面中。例如河南密县打虎亭画像石的收租图,在表现地主收租的同时,地主少爷正在弯弓射鸟,奴仆为他牵马,这些细节有力地配合了主题的表现。

河南密县打虎亭画像石的收租图

汉代石刻匠师对线条的运用十分娴熟,他们能根据不同需要分别使用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放的线条,刻画准确生动。由于工具、材料的限制,绝大多数画像石还做不到惟妙惟肖地刻画物象的细部。汉代画像石艺术家能够扬长避短,善于抓大体大貌,突出物象的基本特征和外在动作,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突出强烈夸张的动势。画像石主要靠动作、行动、情节来表现,而不是靠细腻的刻画,富神于粗犷的外形中,使形与神有机地结合,从而构成了汉代画像砖石艺术的古拙风貌。汉代各地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各有不同:山东和苏北画像石以质朴厚重见长,古风盎然;河南画像石以雄壮有力取胜,豪放泼辣;四川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爽;陕北晋西画像石淳朴自然,简练朴素。画像石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广泛,凤飞龙降、女娲伏羲、忠臣孝子、伏兵跃马、斗鸡走犬、跳丸弄剑、百灵嬉戏等场面都曾出现于画像石之上,反映了汉代人安邦乐居、其乐融融的社会生活,表现了气魄深沉雄大的大汉风貌。

最后的沛县民俗文化陈列馆向游客展现的是沛县人民的风俗与生活。所展出的物品,概括性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文化礼俗和生产生活方式,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民俗文化陈列馆采取场景式和展览式相结合的布展方法,充分展现了沛县地方的风土民情。

会馆北面不远处,还有着一处古迹,它名为射戟台。关于它的来历,还与东汉末年的一则故事有关。

东汉末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诸侯、大官、豪强地主们借着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名义,纷纷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各据一方,称王称霸。野心勃勃的淮南割据势力袁术企图夺取皇位,极力吞并其他势力。公元196年,他想消灭驻军沛县的刘备,再吃掉占据徐州的吕布。为了各个击破,他暗地里送给吕布大批粮食,使吕布按兵不动,接着便派大将纪灵率精兵3万来攻打沛县。当时刘备兵将不到1万,自知敌不过纪灵,便向吕布求救。吕布兵多将广,也猜到了袁术的阴谋,于是就亲自带领大军来支援刘备,在县城西南扎下营寨。纪灵驻兵城东南,一见吕布兵马众多,心里便着了慌。

第二天一早,吕布在自己兵营中设宴,召请纪灵、刘备赴宴,劝双方罢兵休战。纪灵是奉袁术的命令来的,不敢答应。吕布大怒,命令手下的人把他使用的戟插在辕门外百步远的地方说:“我如果一箭射中戟的小枝,你们都要撤兵不打;我如果射不中,就随便你们怎么打。谁不听我的话,我就与另一方合起来打他。”纪灵与刘备都答应了吕布。吕布便取箭登台,一箭射中戟的小枝。纪灵见此情景,惧怕吕布、刘备联合起来攻打自己,又有言在先,只得撤兵而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辕门射戟解斗”的故事。

无论在官修正史中,还是在传说演义中,对于吕布的评价都不高,都把他看作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然而,他的这一“辕门射戟解斗”却轻易地化解了一场即将在沛县爆发的、将会使无数生灵涂炭的战争。此举对于沛县当地人民来说,是堪称正义的。因此后人专门建造了这座亭来纪念此事。

沛县射戟台

台上是一个圆形的石板,直径1.22米,厚12厘米。相传此石板为吕布辕门射戟时所踩之石,上面还留有吕布踏出的脚印。射戟台上有射戟亭,为六柱飞檐,造型精巧。可见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当地留下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沛县确实是一处历史文化古迹非常丰富的地方,这里一日的参观给我们以很大的享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