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已经卖了一波,都买了些什么?有没有感受到商家多样促销套路? 据了解,有些商品价格看起来降了,实际是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结果;同时,商家隐藏优惠渠道导致部分消费者无法使用优惠券购买商品,也成为很多消费者所诟病方;而诸如“买一送一”、“满赠”之类活动,其背也基本藏着“文字游戏”。 “双11”办活动就一定得套路满满吗?为何不能简单明了? “双11”商家促销套路满满在某大型电商平台“双11”领券会场,们可以看到种类繁多优惠活动,如店铺商家折扣券、限时买一送一、全场满赠等相关活动。在这一系列促销活动背,可谓套路满满。 据了解,有些商品价格看起来降了,实际是商家先涨价再降价结果。有消费者表示,今年半年,她买了一件睡衣送给朋友,当时价格是79元。但到了“双11”期间,这套睡衣已经变成“原价”199元,即使用优惠券仍比之买更贵。 同时,商家隐藏优惠渠道导致部分消费者无法使用优惠券购买商品,也成为很多消费者所诟病方。有消费者坦言,“双11”期间,有电商平台宣传页面显示,进店铺可领取优惠券,但店家却告知,只有在直播间内领取优惠券才有效。 而且,不同账号在购买同一商品时价格也会有所不同。以某品牌雪靴为例,店铺放优惠券分别为满799元可减170元、满1299元可减310元、满400元可减30元,但注册会员还可再领取一张会员专属券——满1200元减200元。同时,是否为“回头客”也可能影响最终付款金额,客服会随机发放额外优惠券。 此外,在价格设置,一些商家也是套路满满。部分商品页面显示低至XX元,但点进去准备购买时才发现,页面显示低价只是商品配件,实际商品价格高得多,仔细查看才发现,XX元还有一个小小“起”字。 除了满减优惠券外,商家最常做促销活动还有“买一送一”和“满赠”,很能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然而其中也充斥着“文字游戏”。 有消费者买了套护肤品,商品页面写着“买一送一”。但收到商品时却发现,所谓“买一送一”是买正装送小样。再三追问商家为何不注明,商家此根本不理会;还有商家会在商品页面标注,XX名消费者有赠送。多位受访者说,自己从未收到过赠送,到底进没进XX名,有没有赠送,只有商家自己清楚。 商家套路如何规制?业内人士提醒,面商家套路满满促销方式,消费者应该要有防范意识,注意预售规则、满减具体范围、优惠券适用范围、定金退还规则等,避免落消费陷阱。 消费者还要保存相关购物凭证以及与商家沟通记录,包括电商直播过程中主播提到商品信息和优惠政策等,留存证据,以便现问题维权。 当然,商家也应该营销规则及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公开,明确规则与信息具体内容,做相关术语主动解释,消费者清晰解释优惠与满减等条款具体适用。信息不称和术语理解不一致,会影响交易公平性和持续性,甚至可能导致大量交易纠纷产生。 那么,“双11”活动就一定要套路满满吗?为何不能简单明了? 此,中传媒大学文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科分析认为,复杂促销规则主要是于平台及商家商业考量,通过优惠券分享等行为增加平台活跃用户,并通过尾款支付吸引消费者二次购买等。此外,预售规则也可能是基于确定商品销量,缓解物流压力考量。 在中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朱晓娟看来,商家追求利润是本能,通过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营利属于经营自由,但当营利行为侵犯到消费者权益,甚至通过创造复杂交易模式实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该营利行为应该受到法律规制。 总而言之,消费者参与是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源,各方应当在尊重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提,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法制报、中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