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场围绕电影导演的比赛,有点真东西

 第十放映室 2021-11-14

无论在竞技场上,还是在舆论场下,《导演请指教》都是热闹的。 播出两期,话题不断,各方争议从场上一直延续到了场下。 但这种热闹来源于真实—— 导演完成一部作品的全过程,必然面临多方角力。 首先,导演要解决创作问题,必然要思考如何将脑海里的艺术理念呈现在镜头上。 其次,在准备和拍摄过程中,导演必然要与演员、制片人、投资方以及片场工作人员沟通交流。 最后,作品必然要接受各方反馈。观众、评论界和学术界的声音纷至沓来,导演不仅要顶住压力,更要懂得在众多声音中披沙拣金,博采众长。 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围绕电影的讨论从来都是“热闹”的。 那些看似纷杂的声音,恰恰反映出影视行业的真实生态。 这档综艺聚焦的是导演,反映的却是整个行业复杂多元的生态环境。 成功的,失败的,偏激的,理性的……它的好看,恰恰就在这里。

 01 电影选角往往能够引发舆论场上的巨大争议。 比如前段前段时间上映的《第一炉香》,从开拍到上映,选角的争议就从来没停过。 影响之大甚至让许鞍华亲自下场解释,她表示并未想到网络舆论如此之迅猛,实际上,演员和导演都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这场风波向我们证实了选角环节的重要性,但同样透露出导演在筹备电影之初所面临的复杂境况。 真实的选角过程往往是导演与演员的“双选”。 

演员尚且可以通过简短的片段表演向对方展示自己的基本功,而导演想要取得演员的信赖就不太容易了,一来需要看以往的作品质量是否过硬,是否有知名度,二来需要导演拥有一副好口才和强大的人格魅力来说服自己的心仪对象。 

先导片的选角环节颇为戏剧化,但这些尴尬场面反而无比真实。 在第二期节目中以一个爱情短片征服了所有人的曾赠,在选角环节中就第一个轮空,选角失败。 翻看曾赠的履历,发现她不仅并非“白纸一张”,相反,作为从FIRST影展脱颖而出的新晋导演,曾赠得到过不少专业奖项的肯定,也是宁浩“坏猴子”计划的签约导演,其分量足以证明她在业界的口碑。 即使是这样的新导演,依然会面临无人敢投的尴尬局面。文艺电影难以出圈,新人导演缺乏机会,使得演员、制片人和投资方之间存在巨大的“信息差”。 现在,《导演请指教》无疑是一个提供机会的平台,通过将各方汇聚在同一时空,缩小“信息差”,让更多像曾赠这样的导演被看见。 

曾赠本人也有些“社恐”,并不擅长“推销”自己,因此在剧本阐释环节也难以打动演员。 当然,即便是有知名度,可能还有社交牛逼症的导演,筹备环节也并非一帆风顺。 蔡康永在主持界有口皆碑,高情商和好口才就是他的代名词。然而无论他再怎么邀请李诚儒,对方就是不为所动。 在蔡康永眼里,自己的剧本简直是为李诚儒量身定做的。 而李诚儒一句“京剧电影不是谁都能拍好的”,足以证明一个优秀演员对剧本质量和导演水平的考量绝对不亚于导演选角时的深思熟虑。 而作为从演员转做导演的“新人”导演吴镇宇和包贝尔,他们的选角就相对容易一些。 

演员出身让他们对于演员的特质十分敏感,两人都在初次见面给演员布置了即兴发挥的命题。 不难看出,在较短的时间内,经过吴镇宇的几次调教,薛凯琪的表演就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而朱志鑫和包贝尔之间,更是十分“来电”。

 短短几次情绪展现,就让两人一拍即合。或者更准确地说,电光火石间,包贝尔知道,就是他了! 朱志鑫后来的表现不负众望,这个新到不能再新、在片场畏手畏脚的小演员演起桀骜的少年来倒是充满了一股力量。 导演与演员之间这样的默契,可遇而不可求,但先导片和花絮中呈现的那些尴尬、犹豫、试探、磨合,又在告诉我们,一次成功的拍摄经历,绝不是靠运气,而是各方努力的结果。 几经波折,曾赠终于在场外找到了她的专属男一号张晚意。毫不夸张地说,张晚意的表演撑起了整部影片,没有他,整部短片不会如此动人。

 相反,毕志飞和演员之间的沟通不畅,乃至最后大家放弃磨合,也在提醒我们,不是每部作品、每次合作都能迎来大团圆的结局。 一部好作品的诞生有多么难得, 它是导演与演员于千万人中的“金风玉露一相逢”,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节目组真实还原筹备环节的种种,给观众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究竟是哪些因素促成了一次成功的合作? 而那些不那么成功的作品中,我们又是否能窥见某些结构性问题,或是导演自己的态度? 了解了这些,我们理解一部作品的维度也会随之打开。

 02 看完第二期节目,我不禁仰天长叹一声—— 做导演太难了! 一部作品问世之后,承受最多议论的就是演员和导演。 而往往某个演员的表演、剧情的走向,以及影片各方面的问题,会有可能会被普通观众归结为,“导演不行”。 那么,导演在一部作品中究竟承担怎样的职能呢? 对此,大部分观众又是懵懂的。 大部分时候,导演对观众而言是神秘的,他似乎掌控着一切,却又遁入作品中,无处寻芳踪。 而《导演请指教》就致力于揭开导演神秘的面纱,把他们的幕后工作搬到台前来,邀请观众与他们一道经历拍摄中的酸甜苦辣。 

在这里,什么样的风格都被允许,什么样的导演都可以存在。

在这里,真实的导演工作被还原,除去艺术把控力,导演更像是一个统筹,引领着一整个包含演员、摄影、美术、声音等各种职能的团队正常运转。 他既要沉浸在艺术世界,又要能够及时抽离,在现实世界中与自己、与他人斡旋。 曾赠在节目中说,自己就想认真拍好短片。 大概因为短片是拍摄长片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导演在短片拍摄中遇到的问题一个也不会少,因此得到的经验也不会骗人,它们将会成为未来长片拍摄的基石。

拍摄影片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导演必须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强大的组织能力。

而吴镇宇则则是出了名的不擅长语言表达,不仅在先导片中语出惊人,还时常令拍摄陷入胶着状态。

后采中的表达显然更加准确

工作人员吐槽他的“吴氏语言”太难懂,全是各种夸张的拟声词和肢体动作。

当然经过磨合,工作人员已经能够将他的“吴氏语言”翻译成更为专业的要求,传递给各级员工。 除了沟通交流能力,处理突发状况是也导演的必备素养之一。 比如相国强团队马上要拍外景,外面却突然下雨;

一个小失误导致工作时间延长,所有人的行程安排都得推迟;

 推迟时间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比如资金不足,场地效果不佳,等等。 同时,导演还要解决自身问题,比如如何突破自己的创作瓶颈,私人生活遭遇变故如何应对。 曾赠在拍摄过程中就遇到了很多麻烦:找不到心仪的男演员,沙漠下暴雨,亲人复查结果迟迟下不来…… 但曾赠的一句话打动了我——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纪录片《好好拍电影》中对导演许鞍华的描述,无论怎样的环境她都能应对,办法总比问题多。 这就是电影人的韧劲。 《导演请指教》在为导演提供试错机会的同时,也一五一十地再现了导演工作的复杂与艰辛。它就像一座桥梁,一头是电影人的情怀,一头是观众的理解。 影视行业想要形成良性内循环,真诚的态度和相互理解缺一不可。 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像曾赠这样极具才华的导演才能够越走越远,得遇风雨而化龙。

 03 《导演请指教》在舆论场上引发巨大争议的焦点,在于短片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曾出现了很多争议性话题,比如一些导演对评论者的不服气等。 但作为一档导演竞技类综艺,也是最真实、最具野心,也颇有挑战性的设计—— 节目试图还原影片问世后在舆论场上所受到的种种情况。 观众、导演、影评人、制片人和学者,各方观点全部通过同一空间呈现出来。 《导演请指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小型浓缩版的舆论场,从前的网络论争变成当面探讨交流,不论是赞美和情怀,还是偏见与误解,都被具象地再现。 影视行业的评价体系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进步是在百家争鸣的缝隙中慢慢生长的。 

不是谁的分贝大,讲话的份量就更重。在电影创作的全过程中,所有参与进来的人都拥有平等的发言权。 你敢质疑,我就敢反驳;你敢反驳,我就愿意听。 矛盾当然会有。 第一期相国强导演的作品遭到影评人的质疑,他正面回应,不断解释自己的作品。 有人可能认为导演无需为自己辩解,但相国强不这么认为。 电影专业出身的他非常相信争鸣的力量,所以在梁龙拒绝解释后,他反倒认为,导演需要有辩解的权利,也有解释的必要。 

虽然我们对一部作品的感受不尽相同,但真理越辩越明,珍惜每一次发声机会,就是在拓宽审美多样性的边界,同时也在盘活行业生态。

市场的反馈越积极,评论的声音甚至交锋越热烈,导演和制片人就有越多的途径把握时代脉搏,创造出更多优质作品。

因此,各方参与进来,各抒己见显得尤为重要。 《导演请指教》致力于形成一个互相包容、互相理解的讨论空间:

既然大家都那么爱电影,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好好聊聊,互相取长补短呢?

节目中,有观众质疑专业鉴影组的评论故作高深。这是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论调。

有的学者认为专业评论本身就应该起到引领观众审美的作用。

当然,也有影评人指出,真正好的评论不是想教会读者和观众什么东西,它只是向大众分享自己的观点,有需要的人自然会从它那里取一瓢饮。

观众也不是非看评论不可。

但是,有了自己的想法,再从别人的视角看这部片子,多一条理解世界的道路,也未尝不可呢? 普通大众与专业评论者绝非水火不容,相反,正如制片人郝蕾所说,面对真正优秀的电影,大家的感动和认知是一致的。 譬如,曾赠的《爱情》感染了全场的观众,而后编剧袁子弹的一番评论,亦是非常精彩的解读。 她从场面调度的角度分析了导演如何做到将情绪准确传达给观众,包括许多细小的设计,比如紫霞仙子手铃响起的时机等,都蕴藏着导演的巧思,却不露痕迹。 

 我始终相信,尽管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舆论反馈却仍旧是电影导演一面忠实的镜子。 《导演请指教》对内容的探讨秉持着开放多元的态度,这是促进影视生态圈良性循环的重要因素。 电影是面向大众的艺术,接受市场各方检验是每个导演的必备功课,也是制片人敢于大胆投资的前提。 只有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新导演才能摸索出一条新的属于自己的道路。 

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观众,更丰厚的资金,它们等待着新导演的茁壮成长。

《导演请指教》还原了探索的艰辛,也提供了实在的帮助。在节目里,每位导演有机会拍好几个短片,第三轮竞赛已经开始公开招募观众进电影院观看晋级导演长达半小时的作品。 电影的台前幕后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为电影人积攒试错资本与经验,也帮他们赢得应有尊重和理解。最重要的是,真正优质的创作者正在慢慢浮现。

今天我们看到了曾赠、德格娜这样的导演,未来还有王一淳等新锐导演等待被观众看见,被制片人挖掘。

我们希望看到优秀的新人破圈,希望看到行业健康发展,希望看到制片人、创作者、观众和评论者的良性互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

能有好电影看。

一切从电影中来,一切又终将到电影中去。

这场关于电影导演的比赛,好戏才刚刚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