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里的风骨

 苏迷 2021-11-14
《姑苏晚报》2021年10月26日 B06版

  北走

  黎里古镇六七年前去过一次,除了我们一行,几乎没有看到其他游人,安静得有些落寞。因为赶时间,走马观花一游,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还没有过度开发的江南古镇,古朴幽静,似乎回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后来读了金宇澄的《繁花》和《回望》,又看了一个对金宇澄的访谈节目,觉得应该再去好好游一下黎里。作为一名无可救药的老文青,对自己喜爱的作家,所有关于他的一切都有一探究竟的欲望。

  黎里是金宇澄父亲的故乡,金宇澄出生于上海,也在黎里生活过,访问视频里将黎里也称为金宇澄的故乡。视频里主持人和金宇澄徜徉在黎里市河边的老街上,慢走细聊着古镇的过去、现在。古镇的老人们坐在廊棚的吴人靠上,好奇地看着他们,船娘摇着一条游船欸乃而过,船橹划过河面,细细的波浪轻推石岸,背景音乐是吴侬软语的评弹唱词。在中金家弄金家破败的老宅里,他们坐在四面漏风的厅堂,对着院子里的一棵野生树,谈论着金家与黎里古镇的渊源,谈论着文学、命运……或滔滔不绝或沉默或沉思。在明暗交错的光影里,两位的对话,让我一下子对黎里古镇有了种想深度了解和亲近的渴望。

  国庆假期,再次来到黎里。与第一次来的黎里和视频里的黎里相比,今天的黎里增加了不少商业气息,尤其是市河的北岸。由镇东头进入古镇,过青龙桥,沿市河南岸直奔中金家弄。到了一看,弄口有围挡,踩过一地狼藉进去,金家老宅正在大兴土木。微信问了在黎里开民宿的文友,回复说准备建繁花书房。心里颇惊喜又有些失落。出来后,在古镇漫无目的地逛。游人并不太多,不像一些比较热门的古镇人头攒动。一排老人坐在廊棚下讲闲话,聊闲事,手中玻璃瓶里泡的茶,舒展的茶叶片占了半瓶。一个阿婆坐在旧竹椅上剥毛豆,是地里整棵拔出来的毛豆。一户人家门口放着个大红塑料盆,水灵灵的菱荡漾在盆里的清水中。我马上想起金宇澄父亲笔记里的描述。

  金宇澄父亲名大鹏,新中国成立前做地下党工作,后被日本人逮捕,在监狱关了三年后被营救出狱。金宇澄父亲对故乡黎里充满深厚的感情,他描述市河里络绎不绝的航船:“船头漆了红绿一对大眼睛的是绍兴快班,方头方脑的是夜航船,包括有钱人的雇船,精光铮亮,统称帐船。在沦陷之前,秋季的市河有更多更密集的卖菱小船,吴江四乡女子,打扮得'山青水绿’,一路叫卖,镇上的石板路、桥栏、驳岸,包括茶馆内外,立刻铺满了厚厚一层米色的菱壳。”在他的笔记里也记录了黎里四季美食:“春——塘鲤鱼竹笋,麦芽塌饼,水银鱼,野菜马兰头拌豆腐干丁子,莼菜(叫卖)。夏——香瓜,芦黍,白糖梅子,家家做黄豆酱、梅酱、串条鱼汤,吃鳗鲡菜、鲜毛腐乳、生笃面筋,西瓜皮吃法妙不可言,菱(叫卖野菱、戳嘴菱、圆角菱、和尚菱)。秋——蚕蛹吃法,月饼和百果糕,扁豆糕,豌豆糕,风干荸荠,白糖拌风菱。冬——热乌菱,盐金豆,米饽,家家炒米粉,做风鱼、酱肉、酱蹄,做过年团子(葱油萝卜丝馅,南瓜猪油豆沙馅、野菜馅)。”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黎里曾是个多么繁华多么有生活滋味的古镇,尤其是时令美食,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但并没有提到现在黎里的特色小吃油墩子和辣鸡脚。

  1974年,金宇澄在黎里住了半个月,“记得那半个月,我常在镇里游荡,坐在镇桥石栏上看看来往行船,看绍兴来的脚划船,从太浦河和太湖开来卖鱼蟹的渔船,水阔天远,石桥一座接一座,每天凌晨时分,镇上几家茶馆灯火昏黄,已密密麻麻坐满了人……”我站在梯云桥上,向两头眺望,两岸游人三三两两悠闲漫步,有老伯在廊棚下打瞌睡。河水波光粼粼,阿婆在河滩头浣衣,几艘木游船泊在岸边。我极目远眺,回溯时光,似乎看见了市河里熙来攘往的各种船只,船上、街上人声鼎沸,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叫卖声飘荡在市河的波光里。

  从前的黎里是文字里的黎里,眼前的黎里却是真实的黎里。我慢慢寻访了周宫傅祠、鸿寿堂、东圣堂、邱宅、徐达源故居等老宅及众多弄堂。房子一律砖木结构,或两层楼或一进一进深得望不到底。走进一家,踩着光滑的青砖一步步往里走,在厅堂的柱子上,在陈旧而雕饰精美的窗棂上,在庭院里攀行的藤葛上,恍如听见了光阴的脚步,伸手可触它们身上那种久远的气息。心里不由自主涌起一种神秘感、敬仰感。这些建于不同朝代的老宅里曾走出了一名状元、二十六名进士、六十一名举人、四十三名贡生,走出过名士、学者、名医、教育家、革命者。这里也曾是巨贾人家,躲在小门庭里做过纵横四海的生意。或许正因为这些老房子经历了太多的轰轰烈烈抑或纷繁复杂,才显出了它们现在的平和与沉静。走在这样的老街上,看着这些老房子,读着文字介绍,不禁心潮澎湃,感慨历史的沧桑和不朽。

  柳亚子纪念馆是必去的,柳亚子作为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也是南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黎里最著名的一张名片。纪念馆原为乾隆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的宅邸,名赐福堂。1922年柳亚子典租了此处,虽然南社未曾在此集会,但柳亚子在这里会见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爱国人士,商讨救国之路,编辑《南社丛刻》。现在的纪念馆是最初赐福堂的一部分,气势恢宏,建筑精美,三座砖雕门楼雕刻精细,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也因为门墙高大坚固,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国民党警察前来抓捕柳亚子,一时无法撞开大门,为柳亚子躲进“复壁”赢得了时间,逃过了这次追捕。静静阅读着展览的资料,对风云诡谲、波澜壮阔的近代史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对以柳亚子为代表的爱国仁人志士们的风骨更为敬仰,而黎里古镇这方水土滋养出的革命志士又何止柳亚子一人。

  来看今天的黎里古镇,更多的是来感受她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其实,黎里古建筑的格局和规模、历史名人比许多声名远播的江南古镇更大更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建筑专家阮仪三教授,曾找到当时的镇领导,提出了保护古镇的规划。可能刚刚改革开放,镇领导更关注的是发展经济,没有接受阮教授的建议,错失了黎里古镇保护发展并为世人了解的好机会。2012年,黎里开始修缮保护及恢复重建。2014年免费开放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了藏在深闺的黎里,爱上了黎里。

  黎里人的精神无疑是黎里古镇的灵魂,魏汝贤、凌信、周元理、徐达源、张曜、柳亚子、张应春、倪征燠、金大鹏……这一连串的名字延绵不绝着黎里的精神和风骨,使黎里闪耀着不灭不朽的光芒。

  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去发现黎里、阅读黎里,但觉得远远不够。夕阳下,与黎里依依惜别,我想,我一定还会来探访她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