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烟花三月下江南(十八)——黎里、梦里、心里

 如诗天地 2021-12-29

在我的心中,有着深深的古镇情结,如同黑白色的水墨画,萦怀于心,难以忘怀。江南一带,古镇星罗棋布,其中一些蜚声四海,游人如织,我却选择了籍籍无名、鲜为人知的黎里古镇。


黎里古镇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历史可追溯到2500年前。唐朝时黎里为村,因着小村四面梨花开,被称为梨花里。后因黎姓官员整修河道造福于民,众人感恩其德,更村名为黎里。由村至市,由市而镇,南宋时成为集镇,明代弘治年间为江南大镇,居民千万家,至今已有近900年历史。

在众多喧嚣的江南古镇中,黎里以安静、清雅见长,和它的旧名一样恬淡静默,与世无争,保留着江南水乡古镇的原汁原味。


走进黎里,就见一条小河穿镇而过,这条河名叫黎川,俗称市河。清澈的市河,逶迤婀娜,是黎里细长而妩媚的腰线,倒映出古镇美丽的倩影。悠悠水韵,演奏着清亮灵动的乐意,涤荡着悠久灿烂的岁月,成为黎里动人的符号。

传说,黎里古镇的市河像条龙的形状,明初刘伯温为看风水来到黎里,往市河里一望,只见市河里凝聚着三股灵气,便出口道:“黎川身上三只漾,不出丞相便出将”。就是指这里的风水特别好。


市河曾是黎里重要的水路通道,这里至今还保留254颗缆船石,形态各异,图案丰富,“瓶生三戟”谐音“平升三级”;如意上加一块笔锭,则是“必定如意”……一个个吉祥的寓意,图的都是好口彩,成为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缆船石,船只停靠系缆的支点,水乡泽国的繁盛,在这一小小的支点上折射出它的五彩缤纷。黎里保留的缆船石数量与种类之多,堪称江南市镇之最。


市河两岸还有200多座河埠头,正是这些河埠,使江南水乡成为活着的立体长卷,而非没有生气的平面画轴。

有河必有桥,小桥流水是江南水乡的标配。黎里有12座古桥,横跨在市河上,它们记录着黎里的成长,维系着河岸乡情,也贯穿着黎里的前世今生。


古镇最东首的青龙桥又名相家桥,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清乾隆、道光年间两度重修。桥为独拱,半圆形,与水中倒影完美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似圆月一般。这座桥用三种石料建成,桥匾、龙头、拱圈为武康石,桥身主要是青石,桥面为金山石,有轮回纹饰,很是特别。1982年孙道临主演、中日合拍的电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主要取景就在此桥畔。

迎祥桥又名汝家桥,“汝”与“乳”谐音,当地风俗如小孩缺奶,则由大人抱其到桥上走一遭,因此,当地人呼为“要奶奶汝家桥”。迎祥桥建于明正统六年(1441年),清重建,桥瘦险,桥联却春光无限“日色照临迎百福,风光会合集千祥”。

还有那人行其上,石板会发出“叽咯”之声的叽咯桥,貌似平平却奇妙无比;饮水思源,不忘捐建人的道南桥;平实、沉稳,“清透一川星可望,风高千古月分明”的清风桥;“桥心北眺,观寺在望”的望恩桥;儒雅、敦厚,两两对峙的进登桥、梯云桥……真是“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一座座造型各异的古桥将古镇连成一个整体,亦成为黎里一道曼妙的风景。


坐在精雕细刻、风姿不减的古桥上,看桥下,流水潺潺,倒影如画;妇人浆裳,笑意盈盈;望两岸,粉墙黛瓦,古韵如诗;孩童嬉戏,欢声连连;这里的生活依旧是原来的模样。


沿河而建的廊棚,造型古朴,一色的青瓦盖顶,与房屋连为一体,既是交通要道,又是居民日常家务、邻里交往、休息娱乐的地方。古镇的廊棚建造形式多样,有披檐式、人字式、骑楼式、过街楼等式样,多姿多彩,各有情趣。

“晴天不打伞,雨天不湿鞋”是廊棚的一大特色。烟雨长廊,秀水为邻,人行其间,犹在画中。有诗称道:“三里长街店铺多,廊棚户户对清波。歇凉避雨行方便,如画风光佐小酌”。

若是遇上雨,也不用担心,“长廊三里覆,无须垫角巾”。不如就在廊棚下,听雨声淅沥,看雨丝成帘,情不自禁就迷失在那朦胧多情的江南雨中。


沿廊棚而行,经过条条弄堂。这些弄堂的名字大都以八大家的姓氏为名,称做“某家弄”;还有的以店铺名命名,颇富民间特色。

古镇至今保留弄堂115条,其中暗弄90条,明弄25条,超过百米的11条,有明暗并列的双弄,有两条暗弄相并的双弄,更有子母弄和三岔式的弄中弄,堪称江南古镇之最。


露天的弄堂里,石板铺路,石板下是排水的阴沟。墙上长着青青苔藓,阳光投下细碎的光影,让小巷有了些活跃的味道。老屋斑驳的墙体泥灰已脱落,露出灰暗的青砖,见证着岁月的沧桑,透着说不尽的历史。


这边阳,那边阴,弄堂有明有暗,一墙之隔,成了两个天地。暗弄,白天采光要靠天窗和花墙洞,墙上每隔一两丈会有一个灯龛,晚上放上灯或蜡烛照明。


周赐福弄是其中之一,它得名源于直隶总督、工部尚书周元理。周元理为官36年,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深得乾隆喜爱。古稀之年,朝廷挽留6年之久,特许紫禁城骑马上朝、赐穿黄马褂,赏赐上方珍物。为官期间,他得到乾隆御书“福”字13个。告老还乡前,周家翻建老宅,选用九个福字制成匾额,悬于正厅,命名为“赐福堂”,故东边的弄堂被称为周赐福弄。


走在这条暗弄中,看光影投射在地上一个个不同的福字,深深浅浅中,历史的烟云飘然而过。


穿行在那一条条弄堂里,叹不尽的幽深意境,正所谓“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那一条条弄堂,藏着无数的过往和曾经,它就像一条条纵横交织的记忆之线,把古镇的昨天、今天都编织在了它的经纬之间。


如果说黎里古镇是一本书,那封面一定是遍布小镇的老宅。古朴而纯粹,处处透着优雅。如梦如诗,引人遐想。不张扬,不刻意,温柔地惊艳着时光,这么近,又那么远。


沿着波光荡漾的河道漫步,两岸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大多面向市河,普通民居,沿袭上宅下店、前店后坊的布局,那些明清时期的老宅院,门面低调,后面却是层层进深,深藏着雕梁画栋、园林水榭,真正是“庭院深深深几许”。


一幢幢房屋倒映如镜水中,一簇簇翘角马头墙随波摇曳,一团团树冠晕染水色成碧,一盏盏红灯笼点缀黑白旧屋,美得空灵而不经雕琢。


走进幽深的大观弄,弄底的端本园,始建于清乾隆初,为通判陈鹤鸣所建。陈家二公子陈绚文,破满汉禁止通婚之律,娶清宗室、满州正白旗副都统永豪杰之女,陈绚文被称为郡马,端本园也被百姓尊称为“郡马府”。


端本园临水而筑,面积不大,但错落有致,景观宜人,当时为吴江名园之一。园中曲廊荷池,假山厅堂,亭台水榭,花木扶疏,尽显姑苏园林小中见大之妙。“黎花明白柳朦胧,绿水朱栏宛转通”,《黎里续志》对端本园的美景作了形象的描写。


缓行园中,一幅清幽诗意的江南园林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空气里,有着树木青苔的气息,湿润清凉,静谧的园中,亭楼依旧,仿佛在追忆似水年华。


三百年前,在这里,没有街市的尘嚣,只有园林的幽静;没有世俗的眼光,只有恋人的缠绵;没有纷杂的顾虑,只有爱情的火花。如今,这里,历史久远,故事还在。


走走停停,坐在老宅的门槛上,春日的阳光投射到朱红的木门、雪白的粉壁上,也映照着我如花的笑靥。这一刻,心怀暖阳,岁月无恙,黎里温暖如初,美好如约而至。

古市河蜿蜒流淌,哺育出水乡人杰地灵之气。黎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南宋以来,有状元1人,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人。黎里的弄堂是狭窄的、不起眼的,却走出了南宋赵磻老、明代太常寺少卿凌信、清代工部尚书周元理、爱国将领张曜、现代爱国诗人柳亚子、国际大法官倪征燠、教育家柳无忌、一代影后殷明珠等代代名人。


在黎里诸多名人当中,人们最为熟悉的当属柳亚子。柳亚子,原名慰高,字安如,更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又号稼轩,又字亚子。后为了统一名号,使用亚子。


柳亚子故居原为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旧名赐福堂,前后六进。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厅前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和门楣上廖承志亲书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匾。


第二进的厅中摆放着一座柳亚子半身汉白玉座像,座像中的柳亚子白须飘逸,两眼炯炯有神,底座上是邓颖超1985年题写的“柳亚子先生像”六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门厅两侧黑色门柱上是一副“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对联,这是 1945年周恩来在重庆时为柳亚子所题。


第三进为“赐福堂”,也是纪念馆的正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分别陈列着柳亚子“青少年时代”、“南社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和“解放前后”五个历史时期的珍贵史料及实物,展现了柳亚子作为爱国主义诗人和坚定的革命者的一段段光辉历史,让我看到了一代诗人敢于担当的铮铮铁骨。


对南社了解的人不多。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柳亚子是发起人之一。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南社社员借诗文唱酬,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通讯处就在黎里,它将黎里的先知先觉者聚集在了一起。


年轻时候的柳亚子站在辛亥革命的最前沿,意气风发。中年的柳亚子成熟稳重,作品无数,著有《柳亚子自传年谱》、《磨剑室诗词集》、《南社纪略》等。



晚年的柳亚子与毛泽东结识为老朋友,他们数次以诗“唱和”,传为佳话。纪念馆墙上那组大型“唱和”情景图,再现了伟人与诗人之间
20多年肝胆相照的诗交情谊。

第四进是卧室。第五进是藏书楼,著名的“复壁”就在这里,当年国民党特务捉拿柳亚子时,柳亚子躲进复壁才得以逃脱。第六进为“柳氏家乘碑廊”。

柳亚子已成为了黎里的文化名片,来到黎里,柳亚子故居是不可不去的地方。


若想进一步了解黎里的历史,黎里古镇展示中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一座集中展现黎里古韵今风的新型展览馆,走进这里,犹如翻开了黎里一页页鲜活的历史。追寻时间的脉络,走进历史的深处,多面的黎里迎面而来,在眼前变得生动而具体。


意外地,在黎里看见一座教堂,白色的墙,蓝色的顶,十字架在阳光下闪着光,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黎里古镇汇聚了佛教、道教、基督教及天主教,在江南古镇中实属罕见,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黎里让人牵肠挂肚的,还有这里看似不起眼、味道却惊艳的诸多美食。墩是黎里的拿手小吃,色泽金黄,质地外酥内软,味道极美,香醇爽口。油墩有甜咸两种口味,若是甜的,轻咬一口,里面的豆沙仿佛是化开的蜂蜜从舌尖流入喉中满口生香;若是咸的,则肉馅裹着汤汁,鲜美无比,令人垂涎。


油墩一定要趁热吃才好,冷了会收缩,外形会变得塌扁,不仅影响美观还影响口感。


黎里的辣鸡脚,远近闻名,风味独特。它精选十几种佐料制成,酸中带甜、甜中带辣,非常爽口开胃。多用来下酒、做冷盘菜,当然,作为休闲零食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还有那套肠、饴糖、老虎豆、酒酿饼、泡泡小馄饨……多不胜数。河边餐馆,吴侬软语和着几道特色菜,挟裹着江南人的独特生活气息,变得美味无比。

在江南众多的古镇里,黎里算是比较小众的一个。这里游客不多,没有过多的商业化,少了些喧嚣,多了些安静,让人轻松忘记都市中的纷扰。古镇里还住着许多原住民,朴素而鲜活的生活气息有着别样的魅力。

“吴江三十里,地号黎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清代著名性灵派诗人、文学家袁枚一首《黎里行》,道尽了黎里古镇昔日的繁华如梦和清幽深邃。走在如画的风景里,追寻着黎里的故事。


黎里,这个有故事的地方,一巷一弄、一檐一瓦、一廓一柱,都在静静述说着它的古往今来。慢下来,去聆听、去感受,如此,才算真正来过。

黎里,一个诗意的名字。轻念着它,有着无尽的眷恋与不舍。


自此,黎里,在梦里,在心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