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寒三友的中国风骨

 新用户66614313 2021-11-14

自古以来,“松、竹、梅”就备受文人喜爱,因为“松、竹”经历冬天而不凋,“梅”迎雪绽放,因此被人们称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在文人的眼中、笔下是有灵魂的,是有傲骨气节的,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这样一种象征,既是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文人的笔下,万物皆有灵。将自身情感、志向寄托于各种事物之上,这个传统,既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赋予灵性。

我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因此用自然事物承载着情感,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而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著名的有很多,杨柳被寓意离别挽留之意,兰花被寓意为清幽归隐之意。然,最著名的莫过于“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

我国传统文学,抒情类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蕴,大多是通过情感寄托的事物或由寄托物象所构造的意境完成的。这是古代文人陶冶性情、涵养人格、砥砺人生的重要参照物,因此古代文人喜欢在庭院之中栽种这类植物,或者经常遍访山林。宋代的林逋隐居西湖深山,种梅养鹤,一生未曾婚娶,因此被称为“梅妻鹤子”;大文豪苏轼苏东坡先生也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一名句。

在这些种种被寄托情感的事物当中,“松、竹、梅”之所以特别受到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并不是因为他们本身具备了某种品质,而是人们在其身上所赋予的品质。这些品质说是赋予植物,倒不如说是赋予写出这些作品的作者。古人立身处世的观念,既强调“入世”所需要的积极进取、不惧风雪、气节刚正的品德,也重视“出世”所保有的傲然淡泊、宁静致远的情怀和意趣。

上述所说的种种正好与“松、竹、梅”植物当中的一些特性相符合对应,因此也就以它们与中国文化独特的本质力量相适应的性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格精神的对象物。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对象化的过程,这些自然事物就进入了精神文化系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表达意象和组成部分。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松的枝干坚韧、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对松、竹、梅的喜爱,既是一种审美鉴赏,同时也表现了一种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我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它蕴含了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传统文化的意象系统,也有如一片无边的森林,当我们沉下心走进这座宝库之中,在其中汲取养分的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将新的含义栽种在其中,为这片森林的扩大做出一份贡献。

如果您也喜爱诗词、传统文化,欢迎分享讨论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