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开银元铸造历史

 博搜艺术 2021-11-14

  “物以稀为贵”是亘古常理,无论何种版式的长须龙样币,皆为藏家不懈追求的目标,热衷程度历久不衰,是龙银珍品中的常青树。

  半开银元铸造历史

  

  半开银元截至1910年,云南造币分厂铸造的银元,以“光绪银宝”半开银元为主。云南造币分厂共铸造1号银元2891539枚,2号银元5432274枚。

  迟至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国币条例》时,才算正式有了以晚清所铸的1号银元为本位国币的明确规定,单位定为1圆,并将其余的几号银元定为辅币。

  由此可知清政府在自铸银元之初,并没有规定主币的统一重量、成色、单位等,而且也没有废除银两制度,因此,当时所铸的各种银元在流通中都可当作主币使用。于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这几种银元在各地市场上便各自占有不尽相同的地位。

  辛亥云南重九起义成功后,建立了云南军政府,蔡锷为军政府都督。为筹措军政费用,成立富滇银行发行纸币,并将云南造币分厂改为云南造币厂,自行铸币。因铸料不足,乃专铸半开银元。1916年护国运动期间,云南造币厂开铸唐继尧侧面像“拥护共和纪念”银币,也是重“库平三钱六分”的半开银元,共铸200多万枚。经过清末民初10多年的不间断铸造,半开银元得以在云南广泛流通使用,实际上取得了流通中主币地位。早期铸造的半开银元,成色标准较高,为含银八成六。但护国军兴后,因军用浩繁,被迫以铸造减色半开为筹饷办法,致使半开银元成色由八成六降至七成、六成,乃至五成,甚至不足五成者。尽管半开银元成色不断降低,但比起大量充斥市场、毫无发行准备的富滇银行纸币,贵金属货币仍然具有吸引力,因此在金融日益混乱的市场上,人们“宁要半开,不要纸币”。于是,虽然低成色的半开越铸越多,但流通却愈来愈广,甚至越出省界,进入贵州、广西及四川的部分地区。

  清代银币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清代银币是舶来品,它初入中国,大约是在明朝,但大量流入,则在清乾隆年间以后。市面上有像三帆银币、竹子银币、甘肃造袁大头等一些发行较少的清代银币。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存世最多的银币品种可数袁世凯头像银币,俗称“袁大头清代银币”。

  清代银币一般是铜制或者银制,鉴定首先看,看包浆老不老,藏品包浆是历史岁月留下了的东西,是现代工艺很难达到的,也是造假者很难突破的,清代银币真品包浆自然浑厚,是长期行程的,不是造假者一二天或者几个月就造成的。

  做旧与伪锈,我们讲的仿造清代银币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做旧做伪锈,不旧则较易被人识破。于是,聪明的仿造者也总结出一些作旧的方法来,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也增加了收藏品鉴定的难度。

  由于清代银币不同于其他收藏品,流入收藏领域前是在民间大范围流通的货币,在长期不断地交换流通使用过程中,经过人手的抚摸、磨擦,其磨损的部分主要在钱体的突出部位表现出来,应是自然形成的光滑均匀,无方向性。

  真清代银币的颜色是灰色泛白,俗称“银灰”,光泽柔和,成色越高,光泽度越好;但赝品清代银币多用铜铅做坯,坯上镀银,或直接用铅、锡合金仿制,色度偏暗,没有光泽。

  中国货币铸造流通的历史虽久,但历来只有货币制度而无货币本位制度。近代中国在西方货币制度的影响下,开始考虑建立银本位制度。但在以“两”还是以“元”为货币单位问题上争论不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