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15.2021 ▽ ▽ 孩子出生已近半年,然而这却是我度过的最漫长的半年,用孩子奶奶的话说,是看着表,掐着分钟过来的。 有一次孩子睡了,我和奶奶躺在床上,她问我说:“你是不是从来没这么累过?”这便让我开始沉思,回想过往的点滴,初中学物理时很累,但没有现在累;高考前的晚自习很累,也没有现在累;大学毕业论文整理问卷很累,但和现在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因此我得出了结论——带孩子最累! 东北话里管养育孩子叫“拉扯”,时常听见有老人说:“我好不容易把你拉扯大”或者“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说辞。之前没觉得“拉扯”本身包含着怎样的感情,直到如今,我常在某些瞬间突然理解这所谓的拉扯究竟有何深意。 换纸尿裤的时候,我儿子就像一条“陆地鲤鱼”,因为极度渴望水源而拼命试探周遭的环境。他不停地打挺儿,不停地翻身,这一刻的他和孙悟空刚被放出五指山没什么两样,小胳膊、小腿儿都像上了发条,让人看着眼花缭乱。而要想换纸尿裤,就得不断和他“拉扯”,纠正他的动作,将所有向外的力量拉回自己身边,这时候,累并不是因为脑力也非身体,而是一种对抗的情绪使身心俱疲。 我拽着他的腿,按住他的胳膊,这时候对养育孩子本身来说并谈不上什么方法,也无法真正以某种解说来向外人描述这种动作,于是我能想到的词,也只有“拉扯”。拉扯着换尿布,拉扯着长大。 这种“拉扯”在孩子学会翻身后尤其明显,也许不止是对于一个刚和世界见面的孩子来说,任何生命在完善了自我能力以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总是对外界的探索。这种向外延伸的力量,虽然对个体的成长来说可歌可泣,不过对抚养人来说却是一种阻力和障碍。为了平衡这种无限向外延伸的力量,所产生的与之制衡的行为,便是拉扯。 因为孩子肉肉很多,所以在给孩子穿衣服时,我总习惯性地把衣服抻一抻、拉一拉,为了能让他穿着更宽松舒适。刚刚穿好衣服,这个小家伙就不耐烦了,一溜烟儿翻了过去,扭着小屁股就爬走了。他还不会像大孩子那样肚子离开地面爬行,由于四肢力量不够,他的动作更像是拱。有时候胳膊被压在了身下,小脑袋却窜了出去,摇摇晃晃很容易磕到头,这时候就需要及时拉他一把,别看只是小小的一把力量,却能帮助他与大地和解,重新跃跃欲试。 或许这就是对“养育”的另一种解读吧,为了让他更好地适应环境,我们总是要把他即将抵达的境地“抻抻扯扯”变得更容易适应。为了不让他对世界感到失望,每到穷途末路之时我们又会及时施以援手,一拉一扯,两种力量在彼此牵绊着,一个跌跌撞撞着就长大了,另一个心心念念着就苍老了。 于他于我,于我们的父母都是一样的,在这种与之牵绊且无法分身的境地中,虽然我时常希望时间快点过去,但我心底清楚,这场等待与期待的结局,并非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胜利。因为等不到任何结果,我不愿孩子快速地长大,也不希望这种对抗持续到筋疲力尽,于是只有在这场“拉扯”中尽力感受每一个瞬间塑造的自己。 在这个过程中,遥远的不是天上月,而是枕边星,是耳畔一呼一吸两个生命叠加的羁绊,是无数个失眠夜晚对未来的憧憬。 在这场“爱即山洪”的生命篇章中,拉扯总是围绕在等待与忍耐之间,无数的选择、盼望、新的欢喜、伤痛、惆怅、渴求,这些点亮枕边星辰的时刻超越了任何一种结局。因而我想,再没有比“拉扯”这两个字更好的形容了,我们的关系,不就是恒星与行星间的彼此吸引、如影随形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