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画赏析 | 宋画三大精品,堪称巅峰巨作

 昵称40044036 2021-11-15

纵观整个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宋代山水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院体画、文人画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名家接连涌现,留下来的传世作品也最多。

而其中,有三幅画可谓这一时期的巅峰巨作,那就是范宽的《谿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以及李唐的《万壑松风图》

图片

| 北宋 · 范宽 《谿山行旅图》

| 范宽,名中正,字仲立,因性情宽和,人呼“范宽”,陕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嗜酒好道,深受“天地有大美”的道家美学影响,长住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以求画趣。其画作构图严谨而完整,崇山雄厚,巨石突兀,树林繁茂,画面丰满宽远,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了秦陇间的自然景象。存世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等。

图片

北宋 · 范宽 《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206.3*103.3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溪山行旅图》主要是依靠范宽把自己的品格和气质,通过对大自然的领悟,升华成一种特殊的表现技法,此画给人一种肃穆而神秘之感,这源自于范氏把心中的意象山水,通过艺术处理,而创作出现实中的山水。

图片

《溪山行旅图》 局部

主峰占据主画面,山脚留白而缥缈云气。前景画面一块横亘的巨石,后方掩映一条小路直通远处,形成一道自左向右的俯视平行地带,加强画面左右纵深感的“深远”关系。

图片

《溪山行旅图》 局部

中景左右两块巨石分立,其左右两条溪流从中向前汇聚,与道路平行横贯画面,尽显画面的“平远”。画中近、中、远三段以烟云、溪流、道路而显虚实,各自独立形成整体。

范宽主要运用“积点成面”的方法,通过反复皴染,把重墨和淡墨融合在一起,形成山峰的一个侧面。这种雨点皴表现景物恰到好处地把山石的前后空间关系和虚实关系巧妙地统一起来。

《溪山行旅图》创作背景

范宽的作品多取材于其家乡陕西关中一带的山岳,雄阔壮美,笔力浑厚。注意写生,多采用全景式高远构图,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以造成“如行夜山”般的沉郁效果,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范宽还善画雪景,此是其一大创造,被誉为“画山画骨更画魂”。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溪山行旅图》便是他创作特色的具体体现。[4]  而在该画作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有“范宽”字题款,因而被确认为范宽真迹。

图片

| 北宋 · 郭熙《早春图》

| 郭熙(1023——约1085),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奉诏入图画院,初为“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宋神宗赵顼深爱其画,曾“一殿专皆熙作”。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玉堂等墙上壁画。皆为其所作。郭熙工画山水,无师承,早年风格较工巧,后取法李成,画艺大进,到晚年落笔益壮,能自放胸臆,炉火纯青。其画论有郭思纂集的《林泉高致》,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画山石多用“卷云”或“鬼脸”皴;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传世作品有《早春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以及《树色干远图》、 《早春图》、 《关山春雪图》、 《山林图》、 《秋山行旅图》、 《幽谷图》 (半幅)等。

图片

北宋 · 郭熙《早春图》绢本设色  158.3*108.1cm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郭熙的《早春图》则描绘了深冬刚过,天气尚未回暖的初春景象,画面中的树木刚长出新芽,山谷中雾气环绕,春天已经悄然而至,大地即将复苏。画家巧妙地利用画面细节表现了时节变换,传达出了欣欣向荣之相。

图片

《早春图》 局部

图片

《早春图》 局部

大量云气的运用,也确实营造出画面“云烟出没,峰峦隐现”般虚实交替的空间变化,以增强画面纵深的空间感,产生了虚远的空间。

图片

《早春图》 局部

山水虚实相接,近岸与远山相互映衬,亭台楼阁层次起伏,这精致的画面观感源自画家寓情于理、透视宇宙的世界观。他所描绘的不只是画家肉眼所见的自然世界,更是其心中构建的理想境界。

|《早春图》创作背景

北宋的山水画坛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李成。在当时被称为“古今第一”,李成的山水画充满了文秀的气质,李成用墨笔法精微,画松树用攒针,松针尖锐有力,枝干笔直劲挺,给人以正直、雅致的美感。他惜墨如金,喜用淡墨,继承了荆浩的“墨淡野云轻”的一面,他的画面具有“气象萧疏、烟林清旷”的平远之特色,也有着烟雾弥漫之态。五代、北宋山水画家大多数都爱画寒林枯枝,李成画树也同样如此。荆浩和关仝画寒林枯树使用的是唐以来的鹿角画法,树枝轻佻向上扬。李成不仅用鹿角画法,而且还善用蟹爪法,树枝向下出枝,枝干虬屈,缠绕长长的细藤条,笔法更为精妙一些。李成画山石带有卷曲圆润的柔性美,用笔和荆、关、范直笔铁勾不同,画石渲染少,皆用瘦硬的线条勾出轮廓,再加以清晰的小线条皴写,郭熙主要继承李成的画法,郭熙的代表作《早春图》具有很好的体现了这些艺术特征。 

煦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大力扶植王安石变法,画面的立意似乎也体现出作者居于画院显位,画家在变革时代的激动和对复兴国家的无限期盼,因此,此画作不仅表现的是大自然的早春,也可以说是变法的早春,是大宋王朝的早春之梦。


图片

| 南宋 · 李唐《万壑松风图》

|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南宋画家。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赵佶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人物。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兼工人物,初师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自成风格。并以画牛著称。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存世作品有《万壑松风图》《清溪渔隐图》《烟寺松风》《采薇图》等。

图片

南宋 · 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  188.7*139.8cm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构图与视角的选择上,李唐的《万壑松风图》与《早春图》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画面中更加具有雄壮之感,他追摹了《谿山行旅图》的范式,具有很强的压迫感。

图片

《万壑松风图》局部

松风是主体,万壑是远景。此图几乎无苔无杂草,所有山头上仅有的植被就是松树,单纯的物象富于了画面宁静和谐之感,也使得松风的意象更具表现力。

|《万壑松风图》创作背景

宋代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但被后晋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一直未能收回。国家统一了,但疆土和汉、唐相比,大大地缩小了,宋人在感情上总有怏怏之状,宋统治者没有“四方之志”,对辽、西夏、金人的侵扰又无能为力,经常丧师失地,以致对外族侵略者由“奉之若骄子”“敬之若兄长”乃至最后“事之若君父”。宋人的内心长期以来被表面繁荣的虚假所迷惑。但当时的爱国主义文学家和艺术家则表现为特别悲壮激昂,忧愤抑郁。李唐即是其典型。

《万壑松风图》作于宣和六年(1124年),是李唐约58岁时在北宋画院时所作

这三幅经典巨作,艺术家在绘制作品中都注重"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巧深厚,势伏雄强",其磅雜的气势,严谨的笔墨,高旷清适的意境,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从中焕发出来的崇高的艺术美。值得细细品味。

来源:网络

编辑:美术家志


当代美术家网 · 官网

美术家志

·

范围

| 推广 | 交易 | 艺术空间&营销 |

| 艺术衍生品 · 创意 |

诚邀

| 企业 | 私营主 | 艺术家 |

合作 · 对接

189 0531 0507(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