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杨树

 新用户3134eDv6 2021-11-15

      白杨树是老家那里的第二多树种之一。

      另外一种是槐树,——洋槐树,漫山遍野的,生长缓慢,木质坚硬。它的树型还真不好,用老家人的话说,“啥都做不了。”后来,有人拿它卖了去做枕木,或者在工地上做短支柱。在老家人的眼里,这也算是最没有出息的用处了。

      白杨树是速生木柴,有棉白杨和千白杨。一个个都像顺溜帅气的年轻小伙子,抬头挺胸地站立在沟坎上。水渠边,山坡上;玉树临风,“哗哗啦啦”作响,就像欢快的山歌岭上岭下满处飘。

      白杨泉边上,长在半坎上的那棵白杨树我印象太深了:它从陡峭的崖缝里挤出来,然后端直直地垂直生长。它长了多少年我不知道,村里年龄最大的五爷也说不清楚。他只说,在他小的时候,这白杨树就在那里了,就好像在我们村人生活用水的白杨泉右额头上长出来了一样,庇护着这个泉子。

      我能记事的时候,白杨树已经长到了桥面以上快二十米——桥面下去还有五六米呢。怪死了,没有人操心,没有人经管,白杨树长得直溜溜的,没有有一个枝杈。直到快顶端部分,忽然分出一圈儿枝杈:白杨树就像顶着一个伞盖。伞盖中间,有一个铁锅样大小的喜鹊窝。冬天的时候,喜鹊们都去南方过冬去了,“家里”空空荡荡的,西北风在里面不停地上演穿堂而过的游戏。鸟窝却稳稳地支在那里,岿然不动。

      第一缕春风吹过山坡的时候,喜鹊们就心急火燎地返程了。它们回来后,先是紧急忙活地四处奔忙,衔来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树棍儿,把自己的家“整修”一番。

      很快,就能听到喜鹊们像老架子床没上油一样的吱吱嘎嘎的叫闹声。一群小屁孩儿,扬着头站在树底下瞧热闹听音乐。

      这棵白杨树还不是最粗的,只是因为它所在的地方还有那么大个鸟窝,我才记忆如此深刻的。

      要论道最粗的白杨树,要算老家门前沟坎下面爷爷栽的其中一个了。

      我们老家门前场院下面有一个坡坎,坡坎斜背着一条小道,通向白杨泉流下来的水泉子。这个水泉子是全村人挑水的地方,每天早上晚上,挑水的人排着长队。所以这条路上早晚就繁盛的很。

      坡坎这里,爷爷栽了两棵杏树——大梅杏,个大味道甜;两棵柿子树——盖帽柿子,形状像个草帽一样,没有核,甜的很;两棵核桃树,很高大很能结果实。除此之外,都是白杨树,散布在坡坎的东北角西北角几处。

      树这东西,还真是有点怪:只要是挤在一起的,就各自使足了劲儿往高里长。我当时不明白,它们为什么那么争着抢着长那么高呢。后来明白了,它们只有自己长的高,才能争取到充足的光照。——核桃树之所以也能长那么高,我估计也是给跟前儿的白杨树带动起来的吧。

      这些白杨树里,东北角靠半坡的那棵,我记得最深。它实在长得太高了,我即使站在三四米高的场院上,伸长了脖子朝天上看,也看不到它的顶有多高。在它二十多米的的肩胛骨那里,长出了几根比树身略细一点点儿的枝杈——这些枝杈比很多其他地方的树身还要粗的多,单独都可以做材料了。

      我曾经尝试着跟大哥手拉手去合抱那棵白杨树,不行,我们的手还拉不上,至少还有一个胳膊的距离。

      在盖房子做家具那么需要木料的时候,这些白杨树家里一直舍不得伐倒。后来,在分了家之后,爷爷奶奶跟父亲说,家里没有多的东西给你们,这几棵白杨树拿去盖房子打家具。原来,爷爷奶奶是为了让我们这个小家在起步之初能有起码的生活必须才一直留着它们的。

      我们家盖的第一间两间大小的瓦房,除柱子和大梁是比较粗壮的松木,其他地方很多都是白杨木的。包括山墙里的立柱,不是承重的小梁,堂屋上面架起来的放粮食包的木楼板,梯子,前门后门及门槛和窗户,都是那几个白杨树的贡献。

      所以,在我们家前面的一小片场院里,父亲也栽上了十几棵白杨树。

      才栽的时候,也就手指头那么点儿粗细,干巴细瘦的。可是,第二年春四五月,就长出了刷刷啦啦的叶子。夏日夜晚我们在院子里乘凉,白杨树们也像开会一样,发出刷啦刷啦混合声响。

      等到我们读初中了,那些白杨树已经长到了十米左右高,把我们家前院那里弄成了个小树林。母亲养的鸡崽儿在里面嬉闹觅食。

      我们家后来换成了西边三间房的时候,所有的木料就是那个小树林的贡献。除了用作房上的材料,家里的橱柜,二楼全部的木楼板等等,也都是白杨木的。

      在后来呢,我读高中以后了,我们又搬家了,就是到了现在这个地方。老宅基地那里,种上了一片树林。我现在回老家再到上面去的时候,就会发现树林一次比一次大了高了。

      不过,现在木柴的用途已经不多了。那些白杨树就那么毫无顾虑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成了一处风景。时常,有鸟儿们在里面欢歌笑语穿枝斜飞。白杨树乐乐呵呵地看着,好像也想得挺开的:做不了木料了,做个风景也蛮不错的嘛。

      我前几天回家看的时候,上面已经架上了鸟窝——看来,鸟们是真的爱上了这里了。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