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72陈何芳/靳娜:硕士生买课学习的待解之谜

 高教课堂研讨 2021-11-15

  全文共3140字,按照“现象-需求-困境-成效-机制”逻辑,探究“有什么现象?什么需求?什么困境?什么成效?什么机制?

关键词:硕士生;买课学习;待解之谜

摘 要:硕士生买课学习虽然可以通过日常观察有所发现,但也存在一些待解之谜,体现在“现象”“需求”“困境”“成效”和“机制”等方面。硕士生买课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这种个体“需求”有何差异?期间的学习“困境”如何应对?最终的学习“成效”如何检验?相关的学习“机制”有何启示?都值得开展调查和研究来进行解答。

买课学习在中小学被称为“报班”,其实在大学中也有一定比例的存在。通过日常观察虽然可以发现一些现象和问题,但硕士生买课学习仍然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值得开展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一、现象:硕士生买课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

从学习现象来讲,学校教育最具外显性,人们很容易通过教师、课堂、成绩、证书等外显性教育要素,判断教育活动是否发生。与此类似,“非学历教育”作为“学历教育”的对应物,也是在各类教育机构内开展,有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等可以判断是否开展。但硕士生买课学习相对而言更加隐蔽,不仅外人不打听不知道,而且当事人可能也没有把自己的闲暇学习上升到教育的高度。这样的后果是,人们往往会漠视买课学习,不能认识到它的意义,甚至不能辨识它的存在。这就很难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和终身教育社会对于非正规学习的真正需求。对于硕士生而言,他们处于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有全面发展的需求,在买课学习方面大有可为;即使所学内容与专业无关,也能在缓解学业压力、调节生活情趣、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方面有所作为。因此,我们虽然很难判断硕士生买课学习是否普遍存在,但仍然期待它更加普遍,为硕士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弥补和支撑作用。此外,我们可以观察到一种“倒逼”趋势正在形成。当前的网络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得如火如荼,很多青少年接受线上教育,导致网络课程和实体学校一样,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的“双重配置”。同时,城市中的老年大学、中年人立足软件和网站的网络学习,都变得极为普遍。可见,中国的终身教育社会正在形成,各种非正规教育蔚然成风,这也会倒逼硕士生买课学习。

二、需求:硕士生买课的个体需求有何差异

硕士生买课学习的学习需求涵盖了全体还是局部?哪些人有需求?哪些人没有需求?是什么因素影响着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值得调查和分析。一般而言,金钱、时间及信息的获取,对于硕士生买课学习的选择具有影响作用。比如,经济能力强者,可以购买高端的教育产品,为自己的成长增加教育装备;时间精力充裕者,可以参加非正规学习,弥补学校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弊端。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信息的获取,因为即便学习者具有个体发展的愿望,甚至具备金钱和时间等外在条件,也未必会买课学习。其中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视野问题,比如可能并没有看到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空间,没有“买课”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也就忽视了买课学习对实现个体潜能的意义。所以,学校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全方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并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眼界,帮助学生拓展学习渠道,以缩小家庭社会资本给个体成长带来的悬殊差距。虽然硕士生是自身发展的主要责任人,但学校作为主渠道,也要扮演好教育角色,通过学校教育的补偿,减少个体间的视野差距。

三、困境:硕士生买课的学习困境如何应对

访谈中最沉重的部分当属被访者对于学习困境的描述。买课学习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依然具有“学习”的诸多共性,学业挑战度并不比学校教育更小。如何应对硕士生买课学习中的学习困境,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在访谈中,被提及的对策往往与“交流”和“监督”相关,学习者希望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交流,包括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学辅助人员的交流,以及打卡制度、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奖惩等外在监督。这些对策是被访者自己的建议,也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而且,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看,“交流”满足了人们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希望在买课学习中“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期待进入到新鲜场域,接触到志同道合者,让自己的成长在交流和监督中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但是,访谈调查出的方向迷茫困境、模式适应困境、畏难困境、倦怠困境、进阶困境、逐渐放弃困境、学业情绪困境、学习效能感困境等,又都指向了自我修炼,需要自我救赎。所以,硕士生买课学习中的学习困境如何攻克,存在一种方向性的抉择。一种是“内求法”,把自己真正视为成年人,彰显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自律与执行,通过自我修炼来实现自我教育。另一种是“求诸于外”,向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看齐,加强同学、班主任、各层级教育辅导部门或辅助人员的监管,通过外在力量带动自己前行。这两种方式不能直接判断孰优孰劣,因为不同学习者的激励偏好各不相同。然而,从一般原理上讲,我们希望“内求法”越来越普遍,毕竟硕士生买课学习从起点开始就具有自我建构性,任何外在的人员和影响力量都处于次要地位,终身教育需要借助个体力量才能真正实现,外力终究要退场,不可形成依赖。

四、成效:硕士生买课的学习成效如何检验

硕士生买课学习的成效如何评价?它有哪些主观性和客观性?这需要研究者对学习成效的分析工具有全面细致的把握,并且对学校教育与买课学习的关联性与区别性做细致精准的区分。硕士生买课中的学习成效应该因人而异,毕竟学习本身具有个体性,优秀者无论何时何地都重视个体的发展,关注学习的价值,他们总是那群“比别人更努力”的人。因此,某种程度上,硕士生买课学习很容易形成努力的累积、优秀的累积,从而形成“马太效应”,最终形成了人才的“层级”。人们常说“网络是把双刃剑”,有些人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在网络上进行黄、赌、毒活动;有些人利用网络教育奋力发展自己,立足互联网产业实现自身价值增值。硕士生买课学习也有类似性质,通过“马太效应”拉大了人际差异。在当今的学习型社会,“不学习就落后”越来越成为一种政治正确,激励人们找准定位,学会学习。

五、机制:硕士生买课的学习机制有何启示

某种程度上,对于硕士生买课学习的访谈结果,对于学校教育的完善也有启发意义。如若以此为基础,深挖学校教育的问题,也将会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做出贡献。比如,在教育选择方面,学校教育是否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在学生极其有限的教育选择中,这些选择是否理智,是否源于个人兴趣?是否源自“取长”或者“补短”的斟酌?是否源自身份觉醒?是否受到了同伴、以往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否体现了实用价值、标签价值、场域价值?再比如,在课程质量方面,大学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如何?课程内容质量如何?节奏是否合适?互动是否足够?讲授安排是否合理?课程内容深度如何?是否脱离实际?教学风格是否能满足底线性要求?教学中能否形成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能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虽然学校教育和买课学习非常不同,甚至有时是“对立面”,但“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二者走向极端都会导致过犹不及。所以,二者存在互相学习的空间,都要进行力所能及的改进。当然,不仅是学校教育需要反思,家庭教育也要关注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能力”,对子女的自主学习进行激励、引导和帮助,以家庭为单位增强终身教育适应力。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少“学习无用论”及“娱乐至死”“奶头乐”等不良风气,弘扬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主旋律。

总之,当前的多元学习渠道为人的个人成长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硕士生买课学习也越来越普遍,尤其是语言类、艺术类、资格考试类及特定专业领域的技能学习,都得到了蓬勃发展。但作为一种新鲜事务,人们对其市场现状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硕士生买课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这种个体“需求”有何差异?期间的学习“困境”如何应对?最终的学习“成效”如何检验?相关学习“机制”有何启示?都值得开展更进一步的调查与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