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把他俩拆散了14年,他们人散心不散,坚守着爱情。他在斯大林的劳改营中挣扎求生,他和女友秘密通信有1200多封。奥兰多·费吉思以这些密信为素材,写出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两个坚强的人,生逢乱世,在腥风血雨中呵护着爱情,坚贞不渝。 官方规定,在木材厂这个劳改营,每个囚犯,每个月允许收一封信,但要先经过审查。这还比其他劳改营强,那些地方,不管来多少封信,一年只许可接收四封。1946年8月1日,列夫给奥尔加姨妈写信,信里说,不管多少来信、邮包,都能收到,“没有限制”: 寄信、寄邮包,两到三个星期就能到达这儿,也有的从莫斯科寄来,七八天就到了。扣留邮件检查的时间并不长……写信的时候,别忘了把信都按顺序编上号,这样我就可以查,看是不是都邮到了。什么都不用给我寄,要寄就寄纸和铅笔吧。 8月7号,列夫的第1封信还没邮到,斯维塔已经又给他写信了:“我亲爱的列夫,我整天都在寻思,7月12号寄出的信,你收没收到呢。收到了没有?”列夫那天还没收到,第二天8号才收到。不是说了么,8号是个“重要的”日子呀。列夫的第1封信,斯维塔是23号这天收到的,那天她从乡间别墅回来不一会儿,这封信就到了。“我也成了宿命论者了,”当天下午,斯维塔给列夫写信: 他俩谈了起来,谈得断断续续,话没法儿一气儿说个痛快。“你26号的来信,我今天收到了,”9月6号,斯维塔给列夫写信说: 你26号前的两封来信,也收到了,一封是8号的,一封是11号的,但是你21号的信,还没收到啊。笔谈不容易啊,列夫,咱们的信,走得太慢,间隔太长,一来一去,要好几个月呢。等到你读到我的想法,说不定你的心情已经换了一个样呢。 除了信在路上耽搁这么久,还有别的麻烦。他俩知道,所有的信都要经过检查的,有的话不能说,所以也就没法儿畅所欲言了。写得太含蓄了,对方看不懂,写得太明白了吧,会惹麻烦的,这个尺度很难掌握。列夫第3封信里,写到了这个“界定”的问题,他的话只能说到这个程度为止: 斯维塔啊,你知道,说到写信,我可从来都没有过懒得写信。我总是在心里默默和你谈话,一天二十四小时,我能和你谈十六小时。你是知己,心知肚明。所以,你会明白,我不经常给你写信,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我不知道怎样写才能不超越界定的范围。 列夫写信,下笔之前总是打好几天腹稿,反复斟酌,然后才下笔写出来。没写完的信,他不敢放在集体宿舍里,怕别人拿去当卷烟纸,所以总是揣在衣袋里,随身带着。这样,写好的信总是褶褶巴巴的。 他的信,字里行间常有言外之意,得仔细看,里面有不少暗语,例如,“叔叔们”指的是内务部派驻营区的官员,“伞”指的是整个古拉格体系,“维生素D”指的是贿赂款97[1],还有文学典故,尤其是19世纪作家果戈理和谢德林两人讽刺作品里的典故。这些暗语所传递的信息都是劳改营里日常生活的种种荒谬。亲戚朋友的名字,从来不写出来,有的是用缩写字母代替,有的是用外号代替,都把真名实姓隐藏了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列夫很担心,斯维塔收到劳改犯的来信说不定会受牵连,遭受危险的。列夫写头一封信就建议,他的信不要寄到斯维塔家,也不要寄到研究所,干脆寄到邮局,然后斯维塔到邮局去取。这叫“留邮局待取”98[1]。斯维塔回信说:“'留邮局待取’没必要。邻居,我们都认识。”后来,斯维塔改变了主意,建议列夫把信封上“收信人姓名、地址”栏内空着,不要写她的名字,“以免引起邻居注意”。这样,邻居在居民小区入口处看到信箱里有信,也不会起疑心了。不过,斯维塔暂时并不隐瞒给劳改犯写信。她全家和最亲密的朋友,也都认为她做得对,没必要隐瞒。 斯维塔信里写的全是她日常生活当中的大事小情、家人朋友的各种新闻,工作学习的种种信息。她是为列夫活着。列夫是她的人生目的,写信是她实现人生目的的途径。从外表看,斯维塔的语言好像缺乏浪漫的情感,干巴巴地没多少话,这是苏联学技术的知识阶层共同的特点,而斯维塔正是在这种知识阶层的氛围中长大的。看列夫的语言,更像他姥姥,像俄国十九世纪的绅士,滔滔不绝,有声有色。斯维塔也承认,自己不喜欢过度流露。她是一位务实的人,虽然感情充沛,也常常表现出脉脉温情,但她非常纯朴,有啥说啥,不会沉缅于浪漫的幻想。 别看她信里没什么绵绵情话,那都是假象。斯维塔天天给列夫写信。她给列夫背诵过一首诗,是萨沙·乔尔内99[1]写的。她对列夫的爱,在乔尔内的诗中描写得淋漓尽致: 如果心上人受不了困顿,决意了结, 那笨手笨脚的土狼就会找遍世界! 相爱吧,祝你们快乐地比翼双飞。 祝你们快快绽放心中每一个花蕊。 兄弟姐妹要情同手足, 结发夫妻要举案齐眉, 医生护士要治病救人, 艺术大师要创造美。 但愿你,慷慨地赠给, 不要伸出颤抖的手索回: 这是一把万能的钥匙, 能够打开所有的心扉。 斯维塔在信中向列夫讲述她的生活情形,每封信都接着上一封信写,写每天上班,一路上所看到的莫斯科市容。她有一些衣服,列夫见过。信里有时也穿插一些和这些衣服有关的零星细节: ![]()
|
|
来自: 老骆驼4753 > 《文学-外-纪实连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