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我们脚下这片神州大地上,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被先人们总结成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俗语。这些俗语便是我们祖祖辈辈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一种通俗的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古人对房子也是十分重视的,这里的房子既是包括了自己在生活中所要居住的“阳宅”,也包括了去世后要住进的“阴宅”。 关于房子的俗语也有很多,其中就有一句“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背后蕴藏了什么样的智慧呢?这句话放到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还是否适用呢?今天我就和大家仔细剖析一下这句话为什么会这样说以及它背后的深层含义。 ![]() “人过五代另起坟”从字面上非常好理解,通俗易懂:就是说人去世之后,超过五代人的话,就不要形成祖坟的概念下葬到一个坟地了,就需要另立新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有几个原因。 首先就是有很多人认为超过五代人就出五服了,五服以内才算是直系的亲属。五服是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计算辈分的方式,有很多人认为五服就只有五代人,从自己本身这一代开始算,往上推四代:也就是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这五代。 ![]() 但是有很多人认为五服是不止往上数五代人,还需要再往下推,包括自己的五代人。也就是自己这一代,加上儿子、孙子、曾孙、玄孙,这四代人,再加上之前说的上边的四代人,加起来一共是九代人。 如果这么算的话,“人过五代另起坟”实际上没有出五服,但是既然已经过了五代,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如果几代人之间走动不频繁的话关系的确很容易疏远,甚至可能都不来往了,所以去世了的话可能对自己原来的祖先安葬的位置也不是特别了解,所以这第一种说法是成立的。 ![]() 还有一种说法更容易被大家理解。因为从古至今,就是在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为了一个好的未来,都会选择离开故土,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谋生。 虽然中国人大部分是更倾向于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土地上进行发展,不愿意轻易地搬家,但是由于战乱、灾荒和利益驱使,还是有许多人选择了背井离乡。 如果说有人在他乡不幸离世,想将逝者送回故地安葬,这个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在古代交通不便利,山高路远,很难再返回故地进行安葬。所以这种情况,人们可能就会选择在当地进行安葬了。 ![]() 说完了前半句,接下来看看后半句,“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话也非常好理解:就是房子住过了三代人,就需要搬家或者重新修建一个新房子了。 大家可以一起算一下,大概一代人的间隔在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间,而三代人差不多就应该是八十年到九十年。在过去普通人家建房材料基本都是木头、泥土为主。能用到砖瓦混搭的都应该是富贵之人,所以那种砖瓦混搭的房子可以说是数量极少的。 ![]() 所以普通人家的房子质量首先就成为了一个能否住过三代人的必要条件,可以说想住到三代人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古代,大部分人的房子都在山脚下或者是山谷里,这样的房子在遇到恶劣天气时,很容易遇到洪涝或者泥石流这样的自然灾害。所以,经过三代人后,这样的房子是属于危房的。强行在里面居住,对住进去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现代人可能因为追求更加优越的条件,就会搬到一个新的地方。这个老房子可能就会交给新搬来的人,将老房子翻修或者在原先的地方重建继续住下去。 ![]() 我们走到了今天。可能不到三代就需要换新房子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结婚都要买新的婚房,不住在过去的家里了。另外,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的中国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有很多的房屋都不断地进行翻新、拆迁、重建。所以有的房子可能不过三代就走人了。对我们的启示 其实以上的这些观点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我们中国现如今的文化底蕴发掘和发展创新速度。我们今天说的“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这句短小精悍的俗语,背后是我们历代中国人的建筑文化,通过建筑文化就能看到中国人的信念与精神。而且俗语大部分都是教给后人如何生活、怎样生存的经典语录。而且这些俗语都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的,也非常便于大家理解。所以我相信,只有我们了解了过去,才会更有勇气地走向未来。 ![]() 俗语字面意思通俗易懂,通过俗语,我们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出蕴藏的感情,也可以生动的传递一种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能让大部分人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一句简单的话语感悟到一个深刻的社会道理和社会风俗。因为其中却蕴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智慧。足以从古流传至今,也证明了这些句子是非常实用的语录。凭借这些俗语,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有人说过,中国的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速度,5000年的时光中必定会有我们现代人值得借鉴的地方,也必定有实用的方法。所以我也希望我们中国人可以将老祖宗留下的使用的这些技巧继承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有一天,我们的祖国会因此而更加强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