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原汁原味度★★★★
民居集中连片度★★★★
民居完整保存度★★
民居雕刻精美度★★★
民居搬迁荒废度★★★

小阳村据说是后稷的母亲—姜嫄的娘家。村子现在有人口2000多人,在旧社会最声名显赫的就属段家了,且现今村内段氏也是人口最多的姓。
小阳段氏原来属于临近的东王村,迁来的始祖叫做段爻。刚到小阳村时,寄居在村北门口称为“猫娃窑”的窑洞里,且为该村豪强所不容。后来,段爻将其一女嫁给豪强做了小妾,结为姻亲,段爻始立足于小阳村。后来段氏在小阳村支派繁衍,逐渐壮大,终于在清朝时靠科举扬名,竟成了本村的望族。其中,段励翼为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科进士(三甲221名),任宁武府教授;段国垣为中国最后一届科举考试--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进士,且成绩优秀,取得了二甲96名的成绩,后授以主事分部学习,任度支部主事,民国后曾任黑龙江省肇东县知事。段国垣善书法,尤工楷书,字雄厚饱满,有颜柳之风。查《稷山县志》书法一章:“民国时期小阳村段国屏、段国垣……等书法均有影响。”其父段自勇、其兄段国士、三兄段国屏、其侄段逢年均为前清举人,故当时小阳段氏家族被称为“一门五举人”,也可谓荣耀到家了。
小阳村老房子留下不少,多无人居住,残垣断壁,荒草丛生,显示出极为残破的景象。村内池泊前几年刚被整修过,全部用水泥打了底子,周边为了防止儿童戏水,全部做成了一米多高的欧式栏杆,只在西边留了一个带锁的门。这些年,村人开始注重健康养生概念,多有利用池泊的水滋润村内空气者,虽说不能修旧如旧,但是总比一些村庄将池泊填平的好。池泊的东边,有一处长巷,巷子门已经拆除,只留下了一半的山墙和一些雕刻极为精细的墀头,内容多为兰、竹、菊等,还残存有一副砖雕上联:“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另一半则拆除掉。其实这是一副常见的联,下联应为“室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再进去有一门门额题“一心堂”,大大迥异于一般人家“福禄寿”之类的内容。虽然只剩下残砖剩瓦,但砖雕水平很高,能看出当时的气势。从这些带有文化气息的元素看,这里猜测可能是段氏的某家住宅,最起码是个知识分子的宅院。
村内这种在门两边砖雕对联的还有一家“学无逸”院,内容分别为:“齐家宜效张公艺,居室须同卫子荆” 。张公艺是唐朝人,其家九世同居,作为家长,却能把如此大的家庭整治的丝毫不乱,唐高宗问他靠的是什么,他请纸笔,书了一百个“忍”字;卫子荆,即卫国的公子荆。语出《论语》: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这里的“善居室”,意思是善于管理经济,会居家过日子。旧社会的对联,大部分都是有出处的。
村内的好院子还有几处,不一一赘述。扫完村子,饥饿难耐,正当不知如何果腹的时候,正对面就发现了一处凉粉摊子。
因陋就简,美美地喋了一顿。
 段国垣楷书书法1  段国垣楷书书法2  段国垣行书书法  小阳村处于稷王山脚下,传说是后稷的母亲姜嫄的娘家  村内的老房子  池泊的门紧锁  一处坍塌掉一半的巷子门楼  只剩下一半的对联  墀头雕刻兰花  墀头正面雕刻荷花  巷子内破坏掉的宅院大门  偏门匾额:一心宅  墀头下龙首含珠砖雕,极精细  村内老房子的破败景象  另一处有砖雕对联的民居  民居3  民居4  门楼以木雕取胜  旧社会的巷子门和幽深的巷子  当地有在门上贴菱花形祝福的习俗,倒也精致  村内稷王庙  村内凉粉摊子  这玩意在饥饿的情况下,味道真是极好的,3元一碗。可惜当时没有翟店饼子。要不然,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