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

 麒麟合创 2013-07-04

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三)

——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八)

总策划: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红颜


南社西方村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发现?.jpg

南社西方村将为我们带来怎样的精彩发现?


    五问:溯源南社西方村古巷、古井如何得名?民间保存着哪些鲜活的记忆?


    我们由南社西门说起,西方村的小巷共有七条,分别为大夫巷、长福巷、草巷、长寿巷、富贵巷、照南巷、祠堂巷。我们相信西方村这七条巷必然会给我们带来非同一般的感受和民间故事。


    我们穿过巍峨的西门,正前方为围面北路,围面北路贯穿西方村和北方村,始建于宋代。右侧为水波荡漾的西门塘,左侧为临水的西方古村小巷。



西方的小巷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jpg

西方村始建于宋代





    西方村第一条巷现在已经拓宽成路,原来的围墙内小巷的入口已经被后来的建筑所占,现在的路面主要是围墙外至南村古建筑管理所的外墙。

西方村第一条巷紧靠西门围墙.jpg

西方村第一条巷紧靠西门围墙


    走过第一间房,来到谢膺书院前才可以看到围墙内的小巷,谢膺书院我们在上一章介绍书香南社时已经进行详解,而这条小巷之名是否与此有关呢?


   《南社村志》载:大夫巷,西门头围篱边,此巷是通往谢膺书院、故居,并有茶桶耳状豪宅,故名。


   自谢膺书院始,小巷沿古围墙蜿蜒而上。书院之后,为大夫巷第一条横巷,红粉石铺地,一座二层的青砖小楼(南社古建筑编号NS-0059)颇有风格,但无从知道小楼的主人,只从小巷中窥得楼上一块“藜照”的木匾。


“藜照”牌匾人家.jpg

我们从这栋两层的小楼颇有风格



    “藜照”源于“刘向燃藜读经”的典故。刘向,原名更生,西汉著名文学家和经学家。西汉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奉命在当时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阅各种经典,后写成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别录》,并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


    传说有一天,刘向在天禄阁校书至深夜,当烛尽灯灭之后,仍不肯就寝,在暗室中背诵经书。忽见一位黄衣老人,手柱青藜杖叩门进来,然后将手中青藜杖顶端一吹,藜杖竟然燃烧起来,发出光芒,照亮了暗室。刘向见状,对老人肃然起敬,因施礼相迎,并询问老人尊姓大名。老人答道:“我乃太乙之精,闻知卯金氏之子好学,特来视察。现赠你《洪范五行》之文。”老人说完,果从怀中取出一卷简牍,传授给刘向。此后,刘向果然成为一代著名学者宗师,在中国文化史上建立起不朽伟业。


    也许,主人也曾经在这座小楼上,如刘向一般用功至夜深?也许那位穿着黄衣服的“太乙之精”也曾将藜杖燃烧,与他对话?


小楼上的“藜照”匾.jpg

小楼上的“藜照”匾




    青砖小楼之后,大夫巷的第二条横巷出现,多为一般民居,巷内铺满红粉石条。


    南社古围墙的残垣仍在,五色梅的花正在绽放着异彩,断壁上堆放着杂物,或者长满了野草,我们是幸运的,因为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古围墙的建筑材料和曾经的建筑尺寸。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至今还可以见到夯土的古围墙.jpg

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至今还可以见到夯土的古围墙



    幽幽的绿苔漫上台阶,大夫巷随山势蜿蜒而上,曲曲折折,经过第三、第四条横巷,我们来到岗上,这个紧挨着谯楼,北面的围墙内满地落叶和野花,顺着第五条横巷望去,废墟之后还有一排低矮的青砖泥砖小屋。


大夫巷第三横巷.jpg

青苔和萋萋芳草唤醒了满地枯叶的大夫巷第三横巷




    我们从大夫巷第四条横巷向村内走去,时有断壁残垣,最吸引我们注意的是两间小院的残存青砖门楼,显示着岁月的沧桑与无情。大夫巷的四巷直通西坊村第三大巷——草巷。草巷联通大夫巷第五、第四、第三条横巷。

大夫巷第四横巷中的断壁残垣.jpg

大夫巷第四横巷中的断壁残垣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春日暖阳中自得其乐


   我们顺草巷来到大夫巷第三条横巷,长满绿苔的小巷直溜溜地通向大夫巷,越过两间青砖小院,来至一座青砖小楼边,从窗户里探出盛开的五色梅,一棵高耸的榕树偎依在小楼旁,可惜已是人去楼空,再回首小巷向村落的深处延长……


     忽然,一阵伐木声从巷子的另一端传来,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位大哥在前面不远一座看似荒废的院落中修整花木。在这片无人居住的巷子中,难得遇上有人在干活,我们忍不住上前跟他们搭讪:“大哥您好!请问这是您家的房子吗?您还住在这里吗?”


    南社村原居民卫荣坤医生口述:


    这是我家的老房,我的母亲是南社人,父亲姓卫。很多年前我们一家已经搬到茶山镇上住了。现在这所房子没有人住,但是我偶尔还是会回来检一下雨漏的。有时也会回来采些草药回诊所。这棵树的叶子可是宝贝,也是一味很好的草药呢!


身穿红色衣服的卫医生偶尔会回到老屋采摘草药.jpg

身穿红色衣服的卫医生偶尔会回到老屋采摘草药

`

      我们细细打量卫医生正在采摘的这棵开着紫色花朵的树木,发现这棵树的枝叶上都长着细细的茸毛,如果不是卫医生说它是一味草药,我们还以为是荒野中随意长出来的小树呢!

这到底是什么草药呢?卫医生向我们卖了关子,有机会一定要再找他去!.jpg

这到底是什么草药呢?卫医生向我们卖了关子,有机会一定要再找他去!

`

    小楼的对面野花草丛中有一眼古井,一条红粉石条压在红粉石的井沿上,井内的水位并不深,因为村志没有记载,我们暂以“大夫井”命名之。踩着野草前行,又是一座青砖小院安静地坐落在草丛中,略略一走,发现保存相当完整,可惜主人搬迁,老屋无人照料,可惜南社村并没有将这座小院列入重点民居。





    卫医生告诉我们,他从小就是喝着旁边的这口水井长大的,虽然不知道它叫什么名,但是每次回来看着这口水井他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温暖。


    据村中的老人说,这口水井是解放前开的,自从开了这口水井之后,紧挨着水井的这户人家就家道衰落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动了地气,破坏了风水。


卫医生房前的大夫井.jpg

卫医生房前的大夫井




     从大夫巷回到西门塘边,走过一栋八十年代的居民楼,这儿有一个短短的小巷,没有名字,我们深入其中,仅有一座民居,高耸的门楼在蓝天下格外雄伟,红粉石门框内的木门上毛主席的头像和两个黄色“忠”字清晰可辨,门前的地面上堆放着杂物,原来这扇门后的小院与谢膺书院相联,目前南社古建筑管理所正准备将小院接管,使之成为谢膺书院的别院,从而拓展谢膺书院的空间,也保护了这座濒临毁损的建筑,可谓一举两得,相信一定会获得村民的支持。



SPUILQ86M@T4DZX%H$V}7GH.jpg

大夫巷与长福巷之间无名小巷内的民居



    从无名小巷出来,便是任天公祠,祠堂边有间小食店,每天下午三四点钟一位靓姐总拿撑出两把遮阳伞,摆出来两三张桌子,桌子上的盆里盛满着热气腾腾的牛杂、油豆腐、卤水鸡爪,还可以选择蕃薯糖水、雪耳红枣糖水、绿豆沙、云吞面、豆腐花……这时南社的居民三三两两的赶来吃“晏昼”。


    在莞邑,人们都有吃晏昼的习惯。下午三四点钟,人们就会吃上一顿糖水或者粉、粥、面甚至小点心等等,大家就会称这一顿叫“吃晏昼”,这个习惯与西方人喝下午茶非常相似。


   看看时间,差不多到吃晏昼的时间了,本来寂静的村落就开始热闹起来,我们最近也是小摊的常客,因此靓姐每次见到我们总会热情地打招呼。



吃晏昼了!我们成了糖水档的常客。.jpg

吃晏昼了!我们成了糖水档的常客。



    偶尔三五个从生态园绿道骑车过来的小伙子,吆喝着吵闹着又吃又喝,很快他们又上路了……偶尔有一两个脚踩滑轮的少年从小摊前飘过,似乎是一阵清凉的风……


     欢声笑语在古村落的上空回荡,傍晚时分下来的人们拎着菜赶回家里,在家里呆了一天的老人开始走出家门在围面北路上散步,塘边的大榕树上归巢的鸟开始叽叽喳喳叫了不停,好一幅农家晚归图。


     任天公祠与百岁祠之间有一条小巷,这就是长福巷。据《南社村志》载:长福巷,百岁祠右侧,此巷是百岁老人谢爱简与百岁坊谢彦庆等四位老人相对而居之地,故名。


任天公祠右侧的长福巷口.jpg

任天公祠右侧的长福巷口

`








长福巷内向巷口望去,直溜溜的,一座简易门楼高悬.jpg

长福巷在任天公祠与百岁祠之间,从巷内向巷口望去,直溜溜的,一座简易门楼高悬


     长福巷的巷口有三级红粉石台阶,巷口的百岁祠侧山墙上照例有一个小小的神龛,门楼早已拆除。小巷直溜溜地向深处延伸,左侧一排低矮的小房是出租房,曾经在行走中遇到在出租房外聊天的房客,原来是湖北人,在南社打工,已经居住多年。


长福巷内景.jpg

长福巷口的小神龛是土地公公的神位



    再深入,巷上竟然有一个悬空的小门楼,但已经看不出因何而建的门楼,长福巷左侧为一座简陋的老屋(编号NS-009),右侧第一条横巷野草萋萋,巷内有一间青砖老屋,屋前有一眼古井。


   据《南社村志》载:长寿井,百岁祠堂后,故借其百岁祠之称。百岁祠因南社人谢爱简享寿百岁,报清朝廷赐金而建。


      前行,巷左为一间编号NS-0060的老屋,巷右为一排青砖老屋,其中第一间青砖老屋(编号NS-0063),这些老房多已废弃,坍塌,但我们无从寻找长寿老人居住地,只能在古老的小巷中徘徊。


     老屋前的废墟上晒着一匾筐的山药豆,中医认为,山药豆味甘、性平,入脾、肺、肾三经,可养肺益阴,补肾固精,强志增智,滋润血脉,宁嗽定喘,轻身延年。因为山药豆富含纤维素 所以吃后会对人体产生饱腹感。低热量低脂肪。同时又需要人体消耗热量去消化它,所以山药豆也对保持身材也有一定功效。东莞人非常注重食疗与食补的,莫非当年巷子里的长寿老人的长寿秘诀也得益于此?


谁将山药豆放在竹匾里晒晾呢?.jpg

谁将山药豆放在竹匾里晒晾呢?



     长福巷左侧的一个小院落,进去后可以清晰地拍摄到谢膺书院后的悬有“藜照”牌匾的小楼。

     长福巷右侧第三条横巷,可达西坊第三条巷草巷,一排整齐的老屋仿佛是一排老树,忍受着主人离去的寂寞。第一间为南社西方90号。



长福巷右侧第三横巷,第一间为西方村90号.jpg

长福巷右侧第三横巷,第一间为西方村90号



    继续沿长福巷前进,左侧为南社西方89号处右转,长福巷右侧第四横巷出现在眼前,而最后一间房子的天井内有一水泥制作的长方体物体,头几回来南社经过这里,一直都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可是随行的美兰看到了这个物体,眼睛亮了起来。她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年村里人用来盛饮用水的水泥水缸。上世纪八十年代,她们家和很多家庭一样,不惜多跑一些路,专门到门楼仔那边的水井取来清澈而洁净的井水挑回家注入这样的水泥水缸中备用。果然此后在南社的行走中,我们又发现了不少小院内都有此物。





5_(UPB@4}~W7IUD6L]$_5.jpg

院子里的水缸打开了美兰回忆的闸门



     我们可以顺着幽深的长巷,两侧高耸的青砖大屋,慢慢踱到巷底,原来又回到了大夫巷第三条横巷的小楼前的“大夫井”旁。


     返回长福巷口,越百岁祠,过简斋公祠,一座长方形的红粉石台横在那儿,石台上有几块巨大的麻石,初以为是石碑,反复打量后断然否定。那这些巨大的石块是做什么用途的呢?


      红粉石台与一座八十年代的小楼(南社西方村116号)间有条小巷,据说叫草巷。何谓草巷呢?

简斋公祠左侧,草巷巷口,充满生活气息.jpg

简斋公祠左侧,草巷巷口,充满生活气息


      据《南社村志》载:草巷,简斋公祠左,土语读“抢” 为 “草”,此巷一带原是戚姓人住,后为谢姓人抢占后得名。

草巷内主屋长有榕树的民居.jpg

子木老师在草巷内手绘南社地图


     草巷的对面有一棵大榕树,浓密的树盖为烈日下的人们送来一把绿色的大伞,伞下为一座石桥,名曰庆丰桥,想必是南社人祈求长天保佑南社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义吧!庆丰桥将西门塘与百岁塘分开,但两塘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的,因为西门塘的地势偏高,水位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塘水自然落入百岁塘中,睿智的南社先祖为子孙后代创造了良好的宜居环境,难怪南社人杰地灵。


    桥头榕树下,一茗遇到邻居谭先生,言谈之间,原我们与谭先生前一天在市委党校见过一面。

  “我们一家人上周去了莞城图书馆,看到了你们的作品《东莞城迹》、《玉兰飘香》,非常喜欢。我们还告诉孩子下次见到覃老师(一茗),一定要合影留念哦!”谭先生的一席话引得大家都笑了。


    作为东莞文化的爱好者和研究者,谭先生对南社的古民居非常认可,他说:“南社,是我们一家人经常来的地方,这儿可以触摸到历史的脉动……”



草巷前庆丰桥上我们行走发现之旅与谭教授合影.jpg

草巷前庆丰桥上我们行走发现之旅巧遇研究东莞本土文化的谭教授(右一)



      转身进入草巷,左侧红石台后为一块空地,空地上堆满了各种杂物,有竹编的,有木制的,有石刻的……尤其是石制物件最为丰富,我们发现既有石条石碑,又有石鼎石墩,还有夹杆石。我们发现这几尊榨糖的石鼎,又想到刚才在红石台上发现的巨大石块,方知石块就是榨糖专用的石磨盘。

       最令我们兴奋的还是“锺宅税界”的石碑,这是证明南社村曾经有钟姓生活的一件物证,而在北坊村当铺巷发现的“衞宅山界”,同样是卫姓在南社生活的明证。

这块“锺宅税界”石碑让我们眼前一亮!.jpg

这块“锺宅税界”石碑让我们眼前一亮!


       我们在草巷中一边聊着关于石碑的话题,一边继续往前走。我们赞叹着、唏嘘着岁月的匆然,一位身着黑衣的靓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原来这位靓姐正在在青砖老屋(NS-0067)前的井边打水,我们忍不住也围过去欣赏这眼老井,参差不齐的红粉石井圈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久长,诉说着来此打水的村民之多,诉说着南社的人烟兴旺……这眼井历经磨难,老了,丑了,可是她拥有一个动人的名字——月圆井,她早已成了古村落的代表建筑之一,成为了古村落的靓丽风景之一。“月圆井”这个美丽的名字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据《南社村志》载:月圆井,草巷内,每当十五月圆之夜,俯望水井,必见明月高悬,皓月犹如碧玉之盘,故名。


草巷内望月井.jpg

草巷内这口残缺甚至有点丑陋的水井居然有个美丽的名字——月圆井



     井边有一块狭长的菜地,刚才打水的靓姐正在挥锄松土除草,我们颇有兴趣的与她扯一扯家长里短,趁机怀念一番曾经在家乡务农的生活。


     菜地紧挨着一座老屋(NS-0066),我们拾阶而上,老屋正对着娶巷右侧第一条横巷。巷口的门楼已经拆去,可地上的红粉石门坎仍在,门坎上凿空的五个方形洞仍在,这是晚上用来安装木栓的槽,可以有效阻挡盗贼或入侵者。



}JV50PWK``D)M)]GOTACQ1K.jpg

草巷右侧第一横巷的两边巷口的门坎中不难看出如初这里曾经是何等的防卫森严





     这条横巷内矗立着两间青砖老屋(NS-0070、NS-0071),老屋虽然破旧,门楼虽然残损,但仍然不伤其美。


     这条横巷极富代表性,巷面全部为红粉石铺成,巷边建有一道排水的明渠,从而将雨水及时排出,流入娶巷或长福巷,流入塘内。最近东莞的雨特别勤,三天一暴雨,两天一小雨,走在雨后的小巷格外清新,小巷的明渠壁上长满了绿绒绒的绿苔……

草巷右侧第一横巷明渠,被苔藓染绿了.jpg

又厚又软的青苔染绿了明渠,也染绿了游者的心


     沿草巷前行,左侧一间老屋(NS-0062)正对右侧第二条横巷,横巷内有两间老屋(NS-0073、NS-0074),巍峨的青砖墙上部的曲线、灰塑将我们的视线引向天际……这条横巷可直达长寿巷。


     草巷右侧第三条巷,巷口一间老屋,没有编号,只有出租屋的编号(67500201093),从屋檐下的装饰来看,这家人的生活比较殷实。再行,巷内为泥路,长满了蓢基草,房子都是青砖门脸墙壁为泥砖的,我们在草丛中寻找南社人曾经生活的地方留下的些许印象。

草巷右侧第三横巷内景色.jpg

蓢基草和青苔妄图用绿色将草巷右侧第三横巷的沧桑掩盖


    草巷左侧的巷子因与长福巷相通,前面已经介绍过,此处不再赘述。深幽的草巷不时有野藤从天而降,左侧有间老屋引起我们的关注,木门已经不存,院内堆满了倒坍物,野芋、杂草遍地,主房的门楣上竟然长着一棵榕树,虽然被人砍伐修理过,已经枯死,但不知何时五色梅攀上了高墙,贪婪地吸取着雨水中的营养,迸发出生命之力,绽放出无数娇艳的花……我们担心这间老屋很快就会被毁掉,古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啊!


     走在草巷中,我们发现高高的红粉石基础上有“水位边”的字样,我们猜测这是1959年那场大雨东江决堤时的水位吧,因为在行走中,发现许多村落中都有这样的记录。


      继续登高,左侧小巷可直达大夫巷,右侧有第四条横巷可通长寿巷。我们最终到达草巷右侧第四条横巷,也到了小巷的最高处,顺着横巷前进,出租屋内不时传来粤剧声。横巷尾为西方村99号,这儿已是长寿巷了,也可直通围墙外的上巷坊。



长寿巷内竖排的小路,颇有意趣1.jpg

走在长寿巷内竖排的小路上,也许能遇上一位老寿星?




     我们顺着青砖铺地的长寿巷缓缓而下,长寿巷第四条横巷可以通向富贵巷,横巷中废墟上开辟了菜地……


     长寿巷两侧的房屋将巷子挤得很窄很窄,左侧一片开阔地长满了青草,小巷连续有数十级的台阶,必须小心翼翼地移步,因为上方有带刺的野藤(类似牡丹、蔷薇一类的植物)覆盖。

长寿巷内竖排的小路,颇有意趣.jpg

长寿巷两侧的房屋将巷子挤得很窄很窄


    走下台阶,两侧高墙陡壁,左侧一屋木门上的黄漆写的“忠”字仍然耀眼,虽然木门已经腐朽得十分厉害,院内的野芋正在疯长,有一人多高。

长寿巷内“忠”字老屋,斑驳的红粉石门边被绿叶衬得格外鲜艳.jpg

长寿巷内“忠”字老屋,斑驳的红粉石门边被绿叶衬得格外鲜艳


    右侧为一个小小门楼,内有一间老屋,因为没有编号,我们无法准确将其定位,这也是目前南社古建筑管理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建议给古村落每条街巷都赋予一个有内涵或有故事的名字,为每一座建筑编上号,让每一眼古井都有一个诗意的名字……



长寿巷内与“忠”字屋相对的民居.jpg

长寿巷内与“忠”字老屋相对的房子,可惜没有编号,我们无法准确将其定位




    接着,一条麻石小巷横在眼前,麻石全部是横在巷子里,可以直通到富贵巷,这是长寿巷第三条横巷。我们却是顺着长寿巷的麻石路继续下行,一拐,又是一条麻石小路,可奇怪的是麻石均为一条接一条竖放的,颇具匠心。


    从麻石路往上走,又是一条横巷,这是长寿巷第二条横巷,巷尾有一眼大井,井口用水泥制件,而井下仍然是阔大的泥井壁,树根在壁上裸露着。此井名为花厅井。据《南社村志》载:花厅井,云蟠公祠后,云蟠公祠俗称花厅,故名。



云蟠公祠后花厅井.jpg

云蟠公祠后花厅井





     路经长寿巷第一条横巷,可直达云蟠公祠、富贵巷。顺着山势一路下来,已经编号的老屋(NS-002、NS-0069)从我们面前闪过,巷子突然间开阔起来,我们来到百岁塘面的围面北路上。

      长寿巷,位于藮谷公祠与百岁坊之间,因为百岁坊之故而得名。藮谷公祠内有一古井,名为荫禾井。据《南社村志》载:荫禾井,蕉谷公祠,既藮谷,便要水源荫禾,故名。

      百岁坊,南社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百岁坊内有古井一眼,名为长寿井。据《南社村志》载:长寿井,百岁坊内,百岁坊为四名百岁老人而建,故井名长寿。

      越百岁坊,至小广场,小广场上陈列着万兆泉先生雕塑的的六件作品。这些作品极具岭南神韵,深得群众的喜爱。小广场之后为南社保存完好的民 国建筑的代表——毓生楼。毓生楼现在辟为万兆泉工作室,展示其雕塑作品。这也是南社古村落开发利用的一种尝试吧。

说起毓生楼,善良的南社人谁不记得那个可怜的麻糖呢?.jpg

民 国建筑——毓生楼




     小广场与照南公祠间的巷子名为富贵巷。据《南社村志》载:富贵巷,照南公祠右侧,此巷通往毓生楼、花厅。谢照南一晚齐升九条梁,建九间豪宅,故名。

     我们顺着富贵巷前行,照南公祠青砖外墙和侧门楼的红石门框都被常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侵蚀大半,令我们不禁敬畏起岁月的力量,一切伟大的建筑都会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只是人们的保护延长她们的存在的时间。


富贵巷口,被数百年风雨侵蚀的墙壁向我们证明着南社人的传奇.jpg

富贵巷口,被数百年风雨侵蚀的墙壁向我们证明着南社人的传奇



     毓生楼前的小广场边有一眼古井——洗药泉,虽然已经被管理所用铁丝笼罩上,但从高低起伏光滑的井圈我们可以看出至少有数百年的使用历史,否则不会被打磨得如此光滑和参差。

     据《南社村志》载:洗药泉,毓生楼前,此地原有一药店,老板常用此水煎药、洗药,药效特别好,故名。

      我们多么想掬起一捧洗药泉清澈的井水,寻找那些曾经利用井水洗药、煎药的人们,寻找那些药店老板的后人啊,可是我们无法一一了解那些受益的村民了!



南社人谢美兰介绍洗药泉井.jpg

洗药泉井被铁罩罩住了,还上了锁


     照南公祠后为富贵巷第一横巷,巷中只有一座老屋(NS-0076),从老屋九层的红粉石基础和高达五六米高的青墙,仿佛这是一座欧洲的私家城堡一般庞大、坚固,足可以显示谢氏家族当年的实力雄厚,富甲一方。

      富贵巷的左侧就是毓生楼,这是一座典型的民 国风格建筑物。据南社的村民说,这座民 国楼曾经住过一个外号叫“麻糖”的人。麻糖年轻的时候是个大帅哥。他虽然是南社人,但是早年到了香港谋生。因为人帅口才好,深得女性喜欢,追求者络绎不绝。而麻糖喜欢上了美丽善良的阿秀(化名),两人感情非常好。

     在追求者中有个叫阿芳(化名)的姑娘,对麻糖一见钟情,痴心一片。奈何麻糖已经有了心上人阿秀,对阿芳熟视无睹。多次的表白与纠缠都遭到麻糖的拒绝之后,阿芳因爱成恨,她指天为誓:“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就这样,阿芳对麻糖落了降头(落降头:流行于东南亚,有点像整蛊一类的巫术。)。

     从此,帅气的麻糖变得傻里傻气的,麻糖的家人实在没有办法,就将麻糖送回了南社。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麻糖住进了当时近乎荒废的毓生楼。善良的乡亲们都非常同情麻糖的遭遇,从来没有人撵走这个可怜人。

     麻糖虽然傻了,但是他勉强能生活自理,也能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了让麻糖的生活得到保障,乡亲们都会叫麻糖把村道上的牛粪猪粪捡回去,囤积起来卖肥料。所以,毓生楼前曾经是堆放牛粪猪粪的地方。每次有人叫:“麻糖,哪里哪里有牛粪,快去捡啊!”麻糖都会乐呵呵地“接受任务”,感激的表情在日渐衰老的脸上一如既往地绽放。虽然现在不知道麻糖去了哪里,但是村民们说起毓生楼的时候,不时还会提到麻糖的故事。




毓生楼前听美兰讲故事.jpg

说起毓生楼,善良的南社人谁不记得那个可怜的麻糖呢?




     继续向富贵巷深处漫行,云蟠公祠横在眼前。云蟠公祠已经翻修一新,目前成为南社村史馆,想深入了解南社村历史和渊源的朋友必定不能错过。云蟠公祠前的巷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个青石磨立在门边,这条巷子直通长寿巷,似乎眼前无路可行,我们发现祠堂的右侧有一米左右的巷道。


富贵巷右侧第一横巷,照南公祠之后.jpg

富贵巷右侧第一横巷,在照南公祠之后



     云蟠公祠后有一座红砖小楼,应该是八十年代的建筑,虽然是红砖所砌,但也极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主人已搬迁至新房,这儿闲置了起来。这是我们在古村落保护中最为担心的“空心化”问题,如果村落没有了生活的人,那么她的存在意义在哪里呢?这样的“空心村”也许就是会因为失去人气失去活力而消失了!

     这是富贵巷第三条横巷,可以通到祠堂巷。横巷的第一间老屋已经坍塌,废墟上蓬勃地生长着不知名的树丛,还有数之不清的藤蔓扯天扯地滋长着,既看不出植物的根,也分辨不出植物的生长方向,红粉石的门框屹立着,标志着曾经的辉煌和荣耀……

      我们沿着红砖小楼与废墟间的青砖小路前行,左转再直行再左转,这时巷子与长寿巷直接相通,其中长寿巷中的“忠”字屋与富贵巷的老屋(NS-0075)相邻,我们从老屋门边继续向前,经过与长寿巷相通的第三条横巷,巷口有一间出租屋(67500201097)为标记。

      转来转去,富贵巷被房屋所阻,向左右两边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地出现了两条巷子。我们先在富贵巷左侧向前探寻,忽然一丛盛开鲜花的植物横在路上。“啊,原来是香叶!”我们似乎发现了新大陆。




长寿巷尾遇到的香叶1.jpg

怒放的的香叶花毫不吝啬地向游者馈赠浓郁的花香




      与香叶结缘,还得从2012年10月7日,我们跟随茶山退休干部叶福笑女士来到茶山沙墩行走说起。那天,我们一边聊茶山人做红团的过程,一边向前走。突然,叶女士停住了脚步,她从身后的一丛青叶中采下一枝,告诉我们,这就是茶山人说的“草果”。这香香的叶子在手心里揉碎,手心也香了!“只是香叶!”我们执意地给草果取了个别名。

    退休干部叶女士口述:

    茶山人手巧有心思,一般家庭妇女都会在庭前屋后种上草果,做面食或者小吃的时候,她们就会将草果的叶字剁碎放到馅里一起调拌,这样做出来的面食小吃才会更香口。



叶女士告诉我们,当地人管这种植物作“香叶”.jpg

叶女士告诉我们,当地人管这种植物作“草果”





    真没想到,在南社又邂逅了香叶!摘一片香叶的叶子在手心揉碎,让香味肆意地留在手上。一串串粉嘟嘟的花朵,招来了几只小蜜蜂,这些勤劳的小家伙正在花朵上钻来爬去地采花蜜……走过花丛,眼前正是围墙边的菜地和老屋,左侧可以看到长寿巷的尾。


    2013年6月12日,本文发到东莞阳光网后,接到南社的一位读者的回帖,帖中告诉我们,我们在南社见到的叫"沙仁"跟沙墩见的“香叶"有所不同。"沙仁"会开花结果,果实是治'沙暑”之良药,而“香叶"在我们南社村叫"草果"是做甜品小吃的调料,一般在中秋"印糕"用。

   我们从网上查到砂仁的图片,经过比对,确实是我们在南社看到的植物。后又通过百度查到了关于砂仁的介绍:

     砂仁(Fructus Amomi),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目前药用的砂仁的基源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主要产于中国广东省的春砂;一种是中国海南的壳砂;还有一种叫缩砂密,主产于东南亚国家。其中,春砂(果实)入药的疗效比较显著,品质也比较好,在国际药材市场上享有比较高的声誉。中医认为,砂仁主要作用于人体的胃、肾和脾,能够行气调味,和胃醒脾。砂仁常与厚朴、枳实、陈皮等配合,治疗胸脘胀满、腹胀食少等病症。


    在百度中搜索“草果”,我们得到了这样一段文字:

    草果(学名:Amomum tsaoko)是姜科豆蔻属植物草果的果实,别名草果仁、草果子。干燥果实呈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4厘米,直径1~2.5厘米。顶端有一圆形突起,基部附有节果柄。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有显著纵沟及棱线。质坚硬,破开后,内为灰白色。气微弱,种子破碎时发出特异的臭气,味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10~11月果实开始成熟,变为红褐色而未开裂时采收,晒干或微火烘干。分布于中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主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

香果.jpg

百度图库中查到的香果图片,果然与我们在沙墩见到的很像



       衷心感谢这位南社的读者!



     我们又回到富贵巷的分岔处,顺着右侧的横巷向前,迀回曲折,可以到达祠堂巷。

     我们一行再次来到照南公祠,祠堂之左侧也是一条小巷——照南巷。照南巷的得名,自然是因此巷位于照南公祠之左的缘故。



照南公祠左侧照南巷.jpg

照南公祠左侧为照南巷

照南巷内行走,两侧老屋屹立.jpg

我们在照南巷内行走,只见两侧老屋屹立



     照南巷右侧第一条横巷巷口有两间出租屋(67500201100、67500201101),似乎没有人居住,房门敞开,麻石路面继续延长,到云野祖祠食堂处,即祠堂巷中。


照南巷右侧第一横巷直达祠堂巷.jpg

照南巷右侧第一横巷直达祠堂巷




      照南巷尾右侧有一青砖老屋(NS-0081),而巷尾有一小小门楼,步入其中,一条笔直的巷子可达祠堂巷。巷内保存有青砖民居两座(NS-0082、NS-0083),天井内也有蓄水的水泥池。

      站在照南巷口,沿围面北路前行,过南社村消防队的小楼,我们立在念蓭公祠前,抬头打量着这棵已有500多年历史的大榕树,虽然历经天灾和战乱的劫难差点枯萎,而今又散发出勃勃生机,庇护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南社人。

      榕树被一米多高的红粉石所包围,方便施肥浇水,榕树下砌就一方高台,犹如水上的楼如,又简单布置了几张石椅石凳,供南社村民和游客小憩,着实是盛夏纳凉的好地方。

    南社人谢女士口述: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棵大榕树下有两间小平房,其中一间是理发店,另外一间是村里的冰室。那时候,村里的小孩都到这个理发店理发,有的小孩一提起理发就撒泼,父母就会到隔壁的冰室,掏出5分钱买来一条冰棍哄小孩。所以那时候,理发店的生意和冰室的生意都非常红火。




      走至藏古阁前,藏古阁是一间红砖小楼,在众多的青砖民居祠堂中也算和谐。藏古阁是南社人谢礼成先生所开,主要经营古玩、瓷器等。藏古阁前有一桥,名为四通桥,石桥将百岁塘与祠堂塘间隔开来,也是利用水位落差调节塘内蓄水量。过桥却是柳下巷、大井头巷……

      再过药铺,我们面对药铺与谢氏大宗祠间的巷子,巷名为祠堂巷。据《南社村志》载:祠堂巷,谢氏大宗祠右侧,此巷是南社谢氏大宗祠行政办事中心,故名。


祠堂巷内陡然开阔的内景.jpg

祠堂巷内陡然开阔的内景



   我们拾级而上,祠堂巷右侧第一条横巷内有云野祖公祠食堂等建筑。左侧与照南巷相通,断壁残垣上的窗花,令人爱不释手。踩着麻石小巷,仿佛耳边响起当年穿着木屐敲击麻石的“嘀嗒”声……
窄巷瞬间宽阔,高大的青砖房随着山势次第排开……祠堂巷的右侧第二条横巷已在眼前,转入其中,一眼古井藏在低矮的围墙内,我们暂以“祠堂井”命名。


祠堂巷内祠堂井.jpg

祠堂巷内祠堂井




    横巷内第一巷有两座老屋(NS-0085),巷尾的老屋已经坍塌,野草漫上了整个废墟,远处隐约出现一些漂亮的景致。


    走至横巷内第二巷,路过两座老屋,忽然视野中呈现一片绿色,各种野花争奇斗艳,霸王花从天而降,一间泥砖的小屋兀自立在那里,只剩下一座门楼,门板上毛主席的头像清晰可见。这时,我们发现小巷又分岔了。右侧小巷直行后,左转就来到了当铺巷的麻石小径上。



祠堂巷右侧第二巷内民居.jpg

祠堂巷右侧第二巷内民居





     如果我们直行,则须上几级台阶,五色梅掩映的小巷直直地指向前方,我们小心地钻过五色梅组成的花阵,眼前一片废墟,仔细打量一下,方可辨知是刚刚倒塌的泥砖房。我们慢慢地踏上废墟上,小院内的香蕉格外茂盛,或许得到更多阳光……小巷前方的路被一块巨大的红粉石条堵塞了,无法通行。越过小院的香蕉林,我们看到了被石条压着的宝马井,这儿已经与当铺巷相联了。


祠堂巷右侧第二横巷被倒塌的废墟挡住去路.jpg

祠堂巷右侧第二横巷被倒塌的废墟挡住去路




     我们仍然退回祠堂巷第二条横巷口,顺祠堂巷而行,右则为已经修缮过的老民居(NS-0078、NS-0084),只是维修时用掺了红颜料的水泥格外碍眼,影响了视觉效果,破坏了建筑的原始美。

     祠堂巷左侧第二条横巷有个小门楼,可以直通照南巷,前面有述。接着左侧第三条横巷出现,此巷可通富贵巷。

     左侧出现一个窄小的门楼,雕花的檐板仍在,唯木门有些破损,歪斜地倒向一侧,看起来有些熟悉,走进其中,发现果然拍摄过。这座民居是我们所发现的南社保存最完好的之一。


祠堂巷左侧第三条巷可通富贵巷,民居废墟.jpg

祠堂巷左侧第三条巷可通富贵巷,绿色的植物成了这座民居的主人。



      整座民居的布局和局部均十分讲究,小门楼仅为侧门,而正门在祠堂巷左侧第三横巷中,为巨大的红粉石门框,院内又分两庭,院内种树。主房基础高出地面近一米,既可防潮防雨,又巧妙利用了地势。

      主房的布局为两进,以木隔扇阻挡视线,间隔空间,中间为天井,暗合“四水归一”之传统,二进为三开间,天井两侧为厨房和冲凉房。各有分工,功能齐全。

       民居的建筑材料为红粉石、水磨青砖、灰瓦等,属于砖木结构建筑。其中最精彩处有雕花的檐板、门边、砖雕、廊下的彩绘等,均可圈可点……例如廊下配画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河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格外有意境,既美化了居室的环境,更衬托出主人的高雅情趣。


祠堂巷内最漂亮的民居,所有岭南建筑的要素一应俱全,美仑美奂.jpg

祠堂巷内我们发现了一座最漂亮的民居,这座房子集所有岭南建筑的要素于一身,美仑美奂




     这座民居极具岭南特色。门板外的趟栊完整无缺,屋顶上的荷光亦然保持良好的透光效果。与2008年到访的区别不大,但屋内的生活用具陶制的盆、缸、罐,及木制的柜子、盆架等少了许多,希望管理所加强民居内遗物的保管工作,保持居民的生活原貌。

    院子里的树木、野草没有修整和清理,严重威胁到这座民居的安全,在对古村落民居的保护中,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在此也再次提个醒吧!

      祠堂巷步步升高,老屋毗邻接栉,直达围墙边。(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麒麟合创】系列皆为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谢谢!


相关链接:


1、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一)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0957&extra=page%3D1


2、南社,小楼深巷的千年画轴——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二)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2921&extra=page%3D1

3、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三)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4925&extra=page%3D1

4、  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7477&extra=page%3D1

5、第三章 南社明代遗存古围墙(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四)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8468&extra=page%3D1

6、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上)——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url=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0238&extra=page%3D1]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0238&extra=page%3D1[/url]


7、第四章 晴耕雨读的书香南社(下)——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五)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2015&extra=page%3D1


8、第五章 暗藏玄机的深巷古井(二)——东莞文化发现之旅之走进茶山南社(七)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16885&extra=page%3D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