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陈伯陶瓜庐:居港建书馆,旧藏捐道观(下)

 真友书屋 2016-05-14

在前往横巷的陈伯陶故居之前,我曾试图找到陈伯陶墓,可惜未果。南下之前,我无意间在地方文献上看到陈伯陶墓的资料,其地址记载颇详,墓址位于广州市萝岗区萝岗街黄陂村金峰岭上,据说是2004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时,无意间发现的。我所看见的仅是文字资料,并未附有图片,不过见此地址如此详细,应该不难找,于是在佛山访完梁廷楠及康有为等故居后,前往萝岗区寻找金峰岭。

陈伯陶像

 

萝岗金峰岭现归增城管辖,经人指点,我乘上了佛山至龙门的过路车,这趟车在萝岗有一车站。但是到了萝岗下车后,向人打听,却没有一个人知道“黄陂村金峰岭”这个地名,最后终于问到一位正在喂孩子的妇女,告诉我说黄陂村不在这里,而在去广州方向的路边,但是“金峰岭现在已经拆光了,你肯定找不到”。彷徨间,一辆大巴停在站台前,售票员问我,上不上车?我问,这车到黄陂村吗?售票员毫不犹豫地说,上来吧。我见她如此肯定,当即上车再说。以前极痛恨这种一路开一路揽客的巴士,现在想想,这样也方便了一些人,不算太坏。


祠堂顶上的装饰物


过了一会儿,售票员让我下车,我看见路边竖着一块“黄陂社区”的牌子。由于城区改造,现在许多村庄都合并,变成了社区,那么黄陂社区应该就是我要找的黄陂村吧。到了这里再打听金峰岭,人人都知道,指着远处的一片楼盘说:“那就是以前的金峰岭,现在是万科的楼盘了。”可是这种地方,根本不见有古墓,问了许多行人,包括楼盘的保安、警察等等,对于古墓及陈伯陶,无人例外地摇着头,都称没有听说过。我极为沮丧,甚至怀疑这种寻而不果,是因为眼前这片楼盘的兴起而将陈伯陶墓平掉了。因为计划里还有若干个人物待访,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在此留连,只好带着遗憾铩羽而去。

 

陈伯陶家祠

次日一早,打车来到东莞市中堂镇凤冲村,问起陈伯陶家祠,妇孺皆知,指引我来到村中一片开阔处,原来是两间并列的祠堂,祠堂是典型的岭南建筑,砖木结构,硬山顶,有着镬耳式封火山墙,皆建于道光年间。但两间祠堂仍然有着区别,左边较为正式的是陈氏宗祠,右边为胜起家祠,中间立着东莞市政府所立的文物保护牌。胜起家祠同时也作为陈伯陶史迹陈列馆在使用,门口钉着蓝色门牌“凤冲村二十二巷2号”。祠中立有陈伯陶胸像,貌似铜制,之所以不敢肯定确为铜制,是因为稍后来到东莞市区,见街上好几座被毁的塑像,从外观看上去完全是铜质,但里面实质却是水泥,只是外层涂成铜质。


屋檐上的彩绘


祠内布置极为干净,正中有“谊睦堂”牌匾,“谊”字右边的宝盖头上省写了一个点,两侧布置成展览馆的样子,大略看了一下,其中有一张屋檐下带有雀替的图片,其下文字说明为:“陈伯陶书房檐下木雕:探花第位于榜眼坊十九巷,前堂后屋,屋后是陈伯陶的书房(即今东正街横巷25号),两层,砖木结构。书房檐下的木雕仍在,精致而古朴。”又有莞城十九巷的老照片,乃是一条极为狭窄的现代小巷。离开北京时,我从资料上查得陈伯陶故居位于东正街横巷24、26号,这里写着25号,究竟孰是,去到横巷自然就知道了。

 

居然还有将进酒

另一块展示牌上印着香港中央图书的照片,因岭南日照猛烈,照片已经严重褪色,文字说明也显得十分模糊,但仍然能够勉强辨认,细看之下,内容所讲就是陈伯陶和赖际熙在香港创立书楼的事情,陈伯陶所处之年代,为新旧交替之时,虽然他自认为遗民,守着尊孔读经的老式生涯,但新的风气仍然披及到他,更何况岭南是最先接受新思维的地方,现代图书馆的概念也潜移默化着陈伯陶这位旧时代的学者,学海书楼就是现代的图书馆的雏形。

 

神位

由胜起家祠出来,进入陈氏宗祠,里面同样布置为陈伯陶纪念馆,正中为“德星堂”。有意思的是,陈氏宗祠大门上方的极高处,有人用墨笔写了一张“毒蛇咬伤”的偏方,内容是以灵仙、雄黄、吴子、灵芝、贝母、白芷和甘草,每味五钱,水酒各半煎报。这张偏方是否有效我不知道,但字写得颇为工整,虽然极高,然仰头却又能看得清楚,虽然是乡人有心为做功德而广告之。

修功德的小药方

 

看完家祠,我来到东莞市内的东正街,东正街并不长,可是问了许多人,都不知道横巷,而且许多人还未等我说完,就先扔一句“不知道”,然后匆匆离开。在其它地方,以“不知道”作答,然后匆匆离开的多是妇道人家,但在东莞,却是无论男女老少,大多如是。后来我明白这其中的原因,莞人如此提防他人,本能的自我保护,究其原因在于街头诈骗实在太多,东莞的治安与民风,似乎亦可从中窥得一斑。珠海、佛山与增城一带虽然也是岭南之地,在距离上与东莞也离得并不远,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远比东莞要好。

门牌号与文明户

 

无处可问,我索性一条一条小巷地看过去,在巷口逐条寻找门牌,找到其中一条小巷时,巷口聚着几位老太太在打麻将,大约因为人多,她们不再害怕,告知我横巷在此过去的第三条巷,谢天谢地,终于让我找到了横巷。横巷窄得不可思议,宽仅约1米,站在巷口,正是刚才在陈氏宗祠里看到的照片模样,巷内极为干净,几乎让人怀疑无人居住。


小小的旧时屋檐


但是究竟哪一间才是陈伯陶故居,小巷内外都没有标识,我找到“东正街横巷25号”的门牌,钉在一扇子从侧墙临时开出的铁皮门边上,又从墙头看了看,院内确实有两进,皆为两层小楼,中间有一小小的天井。大概是居民渐多,建筑越来越密,当年的大门处已经不再临街,只好从侧墙开一小门,以便出入。

小巷极窄,拍照极困难

 

即无门可入,亦无人可问,我只好在巷中徘徊,借刚才在祠堂中看到的照片,想象着陈伯陶的书房景致。房子的确是有些年代了,临街的小铁门上方,还有着简单的斗拱花纹,二楼的窗沿四周,仍然是朱砂色的石条,这些都与陈伯陶生活的年代相符。


徘徊了一会儿,一个人都没有


我曾读到资料,称广州发现陈伯陶墓后,东莞表示,如果广州市政府愿意,可以将墓迁回东莞,但广州可能没有回复,此事遂不了了之。由此可知东莞市政府是极为看重陈伯陶这位乡贤的,可是为什么政府已经确定这里是陈伯陶故居,却没有立上文物保护标牌且将之纳入保护范围呢?这种做法颇令我费解。

祠堂门口的旗杆


墙上的土地与门官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