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围寨墙,几株苍翠细榕之下,青砖红瓦装点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庄子——塘尾村。像东莞别处的老村一样,池塘碧波荡漾在村前,但似乎此处的池塘更被赋予了独特的寓意,一大两小配合着村前的两眼古井,构成了一只挥舞着双钳威煞煞的螃蟹。螃蟹是一种具有一定威慑力,但又很吉祥的动物,它在古代被赋予了吉祥、健康和生子等多重寓意。在这只螃蟹的保卫下,塘尾李氏宗族也是极其兴旺,据说塘尾李多数为商人,可谓财源滚滚。


从“秀挹东南”的东门进入村子,一位老人正蹲在古井旁捶洗衣服,一头银发映在红砂岩为基的房子上。塘前开阔地上是村中的祠堂,灰塑、木雕虽然不及黎氏大宗祠的精彩,但却是一座座不错的典雅庭院。雕刻着刘伶醉酒和黄大仙叱石成羊典故的梅庵公祠敞开着大门,走进去,一进幽静的天井内,一位老汉正伏在书案前提笔运墨,虽然已经不见当年的轻狂书生之气,但那份淡定、与世无争的态度却浓浓的写在了书纸之上。我站在案前看了一阵子,老汉也抬头看看我,冲着我笑了笑,我原本想打个招呼,老汉说用莞话说了句大致是不会普通话之类的话,我也只好安安静静地在院落里转一转。其实,梅庵公祠内,最美的景色不过于阳光照在老汉身上,他仿佛置身世外,那么认真谨慎地书写着。公祠一侧的老年活动室内喧闹声似乎并没有干扰到他这里,这似乎是一种大隐隐于世的境界吧,也许正是梅公那份超然与疏狂的一脉相承。

老年活动室是近些年修建的,它的出现显得有几分突兀,与周边其实并不是很和谐。活动室的西侧一巷之隔,便是景通公祠。祠门紧闭,只能门前兴叹一番,祠前不远便是另一座寨门,不过看上去要比东门小一些。


小巷是村子的血脉,井字巷道是村中人外出的通道,同时巷道下都配有排水设施。塘尾的巷道多用麻石砌成,也有一部分使用红砂岩,长年累月的踩磨,已经非常光滑了。青苔悄悄地爬了上来,老宅房顶上也长出了一丛丛新绿,一些房子里还住着人,但从说话口音可以知道,他们是基本都是从四川一带过来的,并非本地原住民。不过有他们在,村子里生机了不少。倒塌的老屋基址上被他们整理出来种上了一畦一畦的蔬菜和花草,绿意盎然。我几乎是迷失在这巷子里了,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也不知道走了多少重复路,更不知道有多少路上没有走到,不同的门脸门楼,各异的装饰雕刻,彰显着这里曾经的主人怎样的心志。巷子深处不时出现一座座家庙和书塾,可以看出这里是一个书香之地。但据史料记载,塘尾李并没有走出很多士子,最高的不过是秀才,更多人依然是子承父业选择了经商。也许对于塘尾而言,读书只是一个充实自我的过程,是一个问道学礼的过程,而并没有将皓首穷经、高官得做作为为人处事的最高志向,想必这里不会出现范进中举那样的疯狂行径。相反,当每一位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熏陶的年轻人,将自己的所学投身商海的时候,却营造出了别样的一种繁荣。眼前这座保存完好,建设井井有条,精雕细琢的塘尾村,无论取材还是用工,都堪称上品。书是必读的,但任何书都需要一个转化为行动的平台,塘尾内一座座书塾,即是对“柱史传家”的继承,更是对经世致用的有力诠释。


时光让我久久地站在那一座座用三合土砌成的土房子前,看得出这些房子应该也是早期塘尾人的住所,摸上去糙糙的,但在阳光下又有一种闪闪的错觉。老房子不少已经颓败了,歪斜的门窗,倒塌的楼板,无处不在的绿色,森森的有一种凄凉之感。青砖砌就的房子便显得各位威武,虽然从外观上看,朴素无他,但随便走进一座院子,无一处不是精雕细琢的,主人的那副心血浇注在院落室内的每一个角落。也许这是一座很低调的村子吧,富贵不外露。
不自觉地又走到了一个池塘边,红墙绿树倒影其中,如诗如画。这一处应该又到了村边吧,现在居住的人也很少,显得格外安静。在池边石板路上来回踱着,抚着一侧苍老的山墙,不时打量一下檐下华板上的人物花草,那一刻觉得时光是那么曼妙。

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11年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