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塘尾古村,明清遗珠

 驴游记 2021-05-06

       在“世界工厂”东莞市,遗存着一些有典型岭南风格的明清建筑群,石排镇的塘尾村就是其中一座。走进塘尾古村,麻石铺路,红砖砌墙,民居古旧,街巷纵横,漫步在凹凸不平巷道中,看着清一色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感觉不到一丝的喧闹和嘈杂,只有一如既往的静谧安详,与这座制造业城市繁华嘈杂的印象完全格格不入。

       如今的塘尾古村头顶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等诸多荣耀,成为珠三角地区一座比较著名的古村落,村中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祠堂21个、古民居268座、古井10口以及书房19间,保持着一座较为完整的明清村落格局。

 村头有古树,村前有池塘,古屋林立,街巷纵横,塘尾村是“世界工厂”中的一颗明清遗珠。

 古人的村落,不仅建筑精美,布局合理,还特别讲究风水和喻意,传统的文化渗透在无言的建筑中。

 这口弯弯的池塘貌似就是喻意中的蟹钳之一,古村落的基本布局还在。

 除了茶山镇的南社村,石排镇的塘尾村是东莞市的另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村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

 塘尾村的一座门楼,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巴有耳朵,造型很有意思。

 每座门楼当中都会有土地公婆像,香火依然旺盛。

 手持元宝的土地公公和双手作揖的土地婆婆,都是笑容可掬。

 塘尾村和很多古村落一样,都是新旧建筑混杂,但老建筑保存相对还较多。

 塘尾古称莲溪,据说在南宋立村之时,附近一带尚属水乡地区,莲溪村前是一望无际的莲塘。

 到了清朝康乾时代,莲溪村前的莲湖逐渐萎缩,变成一个狭长的水塘,呈半月状绕村半周,而这时莲溪村居于莲塘的尾部,因此该村更名为塘尾,并沿用至今。

由于历久淤积,水面不断退缩,八百年后,如今只剩村头一个小小莲塘。

 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

 与南社村相同,塘尾村的古旧建筑材料都是这种红砂岩,井沿被磨得溜光。

 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

 与村中黄犬狭路相逢,与我对视一阵后,心有不甘地逃掉了。

 村中的李氏宗祠,非常典型的岭南风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

 光绪二十三年乡试中第三名举人的石碑。 

 这样的木门是典型的岭南风格,既能防盗,又能通风,适合广东潮湿闷热的天气。

 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

 但由于水质变差以及自来水的接入,绝大多数古井已经废弃。

 现今塘尾古村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很多还是外来人员,植物正在吞噬一些无人打理的房屋。

 一位讲着四川话的小姑娘正在与两只小狗玩耍。

 一只花猫懒洋洋地躺在古村中。

       塘尾村虽然地理位置一般,但骨子里流淌的商贾血液,从商之风自古流传,早在明朝成化年间,塘尾的李质如就因经商而成为当时的东莞五富之一,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之后,广东沿海被迫开放,塘尾人更是勇敢地走出去,出外经商,出外打工,一时之间成为塘尾的风尚,早在香港开埠初期,就有数十名塘尾人到香港创业,有的还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发展。富裕起来后,塘尾人便用辛勤赚来的钱精心修建自己的家园,一座座精美实用的居室、书房、祠堂在莲塘前拔地而起,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村落构造和建筑风格。

       如果塘尾村的建筑和构造都能完整保存至今,肯定会更加引人注目,可惜的是“文革”期间,先是将李凤池别墅的砖瓦和梁柱等拆掉,改建成塘尾大食堂。后凡是涉及“封建迷信”的建筑物件,均遭到野蛮的摧毁和破坏,许多檐板、墙壁被刮削、凿毁、拆除,其彩绘也尽数被涂抹,传统建筑的精华基本被损毁殆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