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九分法诊断和治疗腹胀病

 醒真 2021-11-15

运用【六经九分法】辨治腹满病

侯扬彪,林玉松,泰德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

【摘要】 根据六经九分法确定腹满病的六经归属。分析其中属于典型的六经病有三证,属于不典型的六经病有五证。对于不典型病证,利用六经九分法,可以先辨为某一合并病,然后再辨具体的方证。

六经九分法是张再良教授在《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是以六经治法方药为基础的临床证治体系,构成这个体系的主要线条是六经、病证和方证。这一概念在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作的中医四大经典的视频教育片中也有讲到,其最初的名称为六经框架。这一框架,不仅可将《伤寒论》病证方药融入其中,也可将《金匮要略》及温病的病证方药融入其中,体现了伤寒、温病的统一,外感和内伤的统一。六经九分法使六经辨治杂病更具有操作性,有利于认识和利用六经辨证,为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一步。

腹满病是《金匮要略》的杂病之一,同样可以用六经九分法进行分析。通过对腹满病的病证方药进行六经归属判定,确定其在六经九分法中的位置,是运用六经辨证辨治杂病的具体案例,使杂病的临床辨证更有规律可循。本文试以六经九分法讨论腹满病的六经归属及临床应用,以便读者对六经九分法有更多了解。

1六经九分法对六经归属的判定

六经九分法将六经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层次。三个阶段的传变,即病程的初、中、晚期。三个层面,即上、中、下焦。三三得到九大块的内容,形成九宫格,左寒右热,上实下虚,先表后里。如附表所示。

附表:六经辨证的基本框架表 【十张左右的基本方】

太阳(寒)

表寒(虚寒)

温散:【麻黄汤】

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乌头汤;川芎茶调散

太阳

营卫不和

和营卫:【桂枝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小建中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太阳(热)

表热(虚热)

凉泄:【越婢汤】

麻杏甘石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升麻葛根汤;银翅散;清燥救肺汤

太阴(寒)

虚寒、寒湿、寒实

温补:【理中汤】

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半夏厚补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小半夏汤;枳术丸;防已黄芪汤;五苓散;大黄附子汤;霍香正气散;参苏饮

少阳

邪正相争

调升降:【小柴胡汤】

【半夏泻心汤】

达原饮;霍朴夏苓汤;四逆散;当归芍药散

阳明(热)

实热,燥热,热结

寒泻:【白虎汤】

【承气汤】

栀子鼓汤;黄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茵陈蒿汤;大黄牡丹汤;升麻鳖甲汤;大承气汤;大陷胸汤;抵当汤;安宫牛黄丸;镇肝熄风汤

少阴(寒)

虚寒、阳亡

回阳:【四逆汤】

真武汤;桃花汤;阳和汤

厥阴

厥热胜复

顾寒热:【乌梅丸】

干姜芩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肾气丸

少阴(热)

虚热、阴竭

救阴:【黄连阿胶汤】

百合地黄汤;竹叶石膏汤;加减复脉汤

利用六经九分法对病证进行六经归属的判定,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病性。如表中每一格都是对六经病性的判定,也可以认为六经中包含了八纲。

其二,治法。表中每一格的病性均有相应的治法,这里不再列表表示。

其三,方药,表中每一格都有相应的方与药。

其四,脏腑病位。表中的每一格都有相应的病位。

通过对病证进行病性、治法、方药、病位几个因素的分析,可以对大部分病证进行六经归属的判定。

附表所示的框架是对病证典型的六经九分法,因为其典型,故称为框架,除了典型,六经九分法还包括了不典型的六经病证,即六经的合并病。凡兼具两种以上病性、治法、方药、病位特点的病证,即属于合并病。

合病和并病在理论上具有与六经病证同等重要的地位。合病补充了三阳三阴分证的不足,并病表述了伤寒发病的动态变化,仲景正是以并病来表述伤寒发病动态变化的特定过程,从而使并病成为伤寒发病的重要临床形态之一。

2腹满病的六经归属

单从病名来分析,腹满病的主证是腹满,其病位是腹,症状是满。腹满病可粗分为腹满虚证、腹满实证、腹满之虚实夹杂证。按部位分,若为上腹胀满则多为痞证,若为中腹胀满或兼有上腹胀满则多为阳明腹实证,若为下腹胀满则多为蓄水证蓄血证。这些病证在《伤寒论》中有论述,但没有纳入《金匮要略》腹满病

本文内容虽只有八个证,却很有代表性,是较为常见的腹满病。仲景以腹满病篇示人以辨病之常法,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辨病之变法,这一工具就是六经九分法。将腹满病的证治纳入六经辩证这一大框架之中,便可知常达变

2.1 厚朴七物汤证

【厚朴七物汤】证的主症是“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腹满而发热,属于热性的实满。脉浮而数,是太阳病的脉,病还在表。饮食如故,说明病未完全人里化热,这个证既有里,同时也有表末解。按照六经辨证,该证既有太阳表证,又有阳明里证,故可辨为太阳阳明并病

从方药分析,治疗用【厚朴七物汤】,由【小承气汤】重用积实厚朴与【桂枝去芍药汤】合方。【小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代表方,【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代表方,故【厚朴七物汤】可用于治疗太阳阳明合病。

2.2 大柴胡汤证

【大柴胡汤】证的主症是“按之心下满痛”。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病位在心下,主要是胃脘。若单从“心下满痛”这一症状来看,本证可以是结胸证,也可以是阳明腹实证。然本证用【大柴胡汤】对治,【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积实芍药大黄,并重用生姜而成。【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代表方,大黄积实攻逐阳明热结,故本证当为少阳阳明并病

以方测证,本证的病位除了胃脘还有胁下,且病位主要是胁下,以少阳病为主。有少阳证,又有阳明里实便秘腹胀,部位在上腹部连及胁下者,皆可诊为本病。

2.3 厚朴三物汤证

【厚朴三物汤】的主症是“痛而闭",是指腹满胀痛而大便秘结,证属阳明病。若但见腹痛便闭而不发热,【厚朴三物汤】已足通大便之闭。

从用方分析,【厚朴三物汤】是由【小承气汤】重用厚朴而成,因气滞重于实积,故重用厚朴行气除满。因【小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代表方,故本证归属阳明病是准确无疑的。

2.4 大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证的主症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与上文“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相比,此处的腹满不减就是实热证,故用下法以去实。从症状分析,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颇相吻合,故属阳明病。

从方药分析,【大承气汤】是阳明病的代表方,主治容满燥实俱重。故本证属阳明病是准确无疑的。

2.5 附子梗米汤证

附子梗米汤证的主症是“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从症状来分析,“胸胁逆满,呕吐”是小柴胡汤证。而“雷鸣切痛”则是由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当属太阴病。若脾阳虚甚,累及下焦则致肾阳虚,则属少阴病。故本证当属少阳太阴合病少阳少阴合病

从方药分析,粳米大枣甘草补中益气,用以治疗太阴病。半夏燥湿降逆,用以治疗太阴病。附子温肾阳,用以治疗少阴病。故本方主要治疗太阴少阴合病

综合来看,本证的归属当从方药来判断,因为胸胁逆满、呕吐也可是浊阴上逆所致。故本证当属太阴少阴合病

本证从主症来分析,与【甘草泻心汤】证颇为相似,只是【甘草泻心汤】证没有“切痛”之症。【甘草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重用甘草而成,从方药来看,当属少阳病。然而林亿在注解中认为,"宿气因发于阴而生,是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也",那么【甘草泻心汤】证当属于太阴病。但方中毕竟有黄连黄芩,故本证属寒热错杂,那么【甘草泻心汤】证当属少阳太阴合病,但以太阴病为主

【附子粳米汤】与【甘草泻心汤】相比,方中均是温热药,而后者是寒热兼有,故比【甘草泻心汤】证更偏于三阴病

既然认为【甘草泻心汤】证是少阳太阴合病,那么认为【附子粳米汤】证是太阴少阴合病也是合适的。

2.6赤丸证

主症是“寒气厥逆”,是指既有寒又有水气,而四肢厥逆。

从症状来看,四肢厥逆是少阴病的主症。寒气为阳气虚所致,既可是太阴病脾阳虚,也是少阴病肾阳虚。故【赤丸】证可归属太阴少阴合病少阴病

从方药来分析,【赤丸】由茯苓半夏乌头细辛组成。其中茯苓健脾利水,半夏燥湿除痞,偏于治疗太阴病;乌头细辛温阳散寒止痛,偏于治疗少阴病。故【赤丸】应用于治疗太阴少阴合病。综合来看,【赤丸】证应属于太阴少阴合病

2.7大建中汤证

【大建中汤】证的主症是“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呕不能饮食是太阴病的主症,心胸中大寒痛是可能有心阳虚,腹中寒则是因脾阳虚,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不可触近则是由于阳虚寒盛所致。从症状来看,【大建中汤】证应归属太阴病

从方药来看,【大建中汤】由蜀椒干姜人参饴糖组成。人参饴糖用于补中益气,蜀椒干姜温中散寒。

故【大建中汤】主要对治太阴病。综合来看,【大建中汤】应属于太阴病

2.8 大黄附子汤证

【大黄附子汤】证的主症是“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

从症状来看,胁下痛、发热、脉紧弦,似乎主少阳病。然而以方测证,【大黄附子汤】由大黄附子细辛组成,大黄通腑泄实,附子细辛温阳散寒,故本证是寒实证附子细辛是少阴病常用药,也是太阴病常用药;大黄是阳明病常用药,那么【大黄附子汤】用于治疗少阴阳明合病或太阴阳明合病。故【大黄附子汤】证应归属少阴阳明合病或太阴阳明合病。【大黄附子汤】其实开创了一个治法,即温下法。后世的【温脾汤】,进一步体现了温阳、温补与攻下并举,再往后看,其实【黄龙汤】也是这样的意思

综上所述,八个方证中属典型的六经病有【厚朴三物汤】证、【大承气汤】证、【大建中汤】证,其他五个都是不典型的合并病。

3腹满病的六经辨证临床应用

根据六经九分法,三个典型的六经病位置容易确定,厚朴三物汤证、大承气汤证位于阳明,大建中汤证位于太阴。五个不典型的合并病,厚朴七物汤证、大柴胡汤证、附子梗米汤证、赤丸证、大黄附子汤证则位于九个格的交叉位置。下面举例说明六经九分法的辨治模式。

3.1 厚朴七物汤证

某男儿,8岁。外感风寒,发热头痛,无汗,又内挟实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脉浮紧,舌苔黄白杂腻。

辨证过程:外感风寒当有恶寒,加上脉浮紧属太阳病伤寒证,发热头痛、无汗属麻黄汤证,故表寒证可用麻黄汤治疗。腹中胀痛、大便不通属阳明腑实证。腑实证中以腹胀痛为主,大便不通较轻,故应属小承气汤证。苔黄白杂腻,说明寒热皆有,但寒是表寒证,热是里热证。因此,本证应为太阳阳明合病,治疗可用麻黄汤与小承气汤合方。

麻黄汤与小承气汤合方虽不是厚朴七物汤,但属于厚朴七物汤之类方。厚朴七物汤是仲景所出方,但并非意味着只有这一种用法,古人限于篇幅,没有

列出其变化,但今人在使用时应能够举一反三。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所以厚朴七物汤也可以是由小承气汤与麻黄汤合方。

若本证只辨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有很多,再进一步辨为太阳伤寒证与阳明腑实证合病,用方便缩小为麻黄汤类方与承气汤类方合方。至于选用何方,就需要辨疾病的轻重或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点,最后选择厚朴七物汤。厚朴七物汤的变化,也如上文所说可以有多种变化,如可以是调胃承气汤与桂枝汤合方、调胃承气汤与麻黄汤合方等。

3.2 附子梗米汤证

周某,女,65岁。患者腹中绞痛、气窜胁胀、肠鸣辘辘、恶心呕吐,痛则欲便、泻下急迫,

便质清稀。某医院诊断为“肠功能紊乱”,服中西药,效果不显。病延二十余日,其人身凉肢冷、畏寒喜暖,腹痛时,则冷汗淋漓、心慌气短,舌淡而胖、苔腻而白,脉沉而缓1)

辨证过程:身凉肢冷、畏寒喜暖是脾阳虚不能温煦肢体,属太阴病。冷汗淋漓、心慌气短是脾阳虚累及少阴心肾阳虚,属少阴病。舌淡而胖、苔腻而白、脉沉而缓,属阳虚湿盛。考虑初期症状有腹痛、气窜胁胀、肠鸣,此为阳虚湿盛,浊气上逆。又因下利日久,胃中空虚,故治法除温阳止痛外,还需降逆化湿、缓中补虚。故处方用附子粳米汤

若只考虑太阴少阴合病,则处方便为理中汤类方与四逆汤类方合方,如附子理中汤、苓桂术甘汤与四逆汤合方等。选用何方,还需要辨疾病的特殊之处。本证不用附子理中汤,是因其无降逆、补虚之力,故不适合本证。

4小结

综上所述,在临床辨证中,六经辨证是大的框架,层次较高,六经辨证之下是方证辨证,层次较低。六经九分法中的每一格包含有病性、病位、常用方、常用药等多个因素,几个因素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运用,辨证的结果就是确定六经病的归属。选用何方还需要进一步辨证,即方证辨证、在六经九分法下进行方证辨证,比单纯用方证辨证更有方向性。

腹满病的六经归属,属于典型的六经病有三证,属

于不典型的六经病有五证。说明临床中不典型的病证较多,这与现实的临床也是相符的。对于临床中的不典型病证,利用六经九分法,可以先辨为某一合并病,然后再去辨具体的方证。这就是临床中运用六经九分法进行六经辨证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再良,伤寒新解与六经九分应用法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

[2]张再良,串解金匮四十讲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303-311.

[3]张再良,存在于经方中的诊疗体系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8):15-17.

[4]张再良,关于六经中合病与并病 [J].国医论坛,2008,23(4) :1-4

[5]周芸,《伤寒杂病论》腹满证辨治探幽 [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1,3(4) :43-44.

[6]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87

[7]廖世煌.《金匮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应用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15-216.

[8]曹颖市,金匮发微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82.

[9]张再良,金匮要略杂病解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112

[10]刘渡舟,经方临证指南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1

[11]侯泽民,刘渡舟伤寒临证带教笔记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48-149.

收稿日期:2016-05-21

万方醒真整理2021.11.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