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原创 此文发表于2021年11月10日《秦皇岛日报》 北戴河老胡同北戴河海滨作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不仅拥有沙软潮平的自然资源,而且自十九世纪末被辟为避暑区以来,百余年时间成就了其丰富多姿的历史风貌,很有看头的老胡同就是其中之一。 1898年,清政府正式将北戴河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这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都十分罕见,很快吸引了许多国际商界、宗教界人士来此选址安居、兴业置产。因此,北戴河海滨曾被称为“东亚避暑地之冠”,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摇篮。来自世界各地的外籍人士和国内的军阀、官僚、资本家等,纷纷在北戴河建起风格各异的别墅,至解放前夕,竟多达700多座。有序分布的别墅群,让北戴河海滨的老胡同渐具雏形,在此基础上,新中国又建了不少休疗养院,逐步形成了今天街巷布局。 北戴河海滨的老胡同,主要集中在东经路两侧,以临近中海滩的保一路至保五路最具特色。保一至保五路自西向东排列,其中,保一路在劳动文化宫斜对面,为中国煤矿工人疗养院所在地。占据着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可见新中国工人阶级的地位有多高。保二路是通往老虎石浴场的主干道,两边商铺林立,暑期热闹非凡,已经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胡同了。保三至保五路是我要重点推介的,那一带分布着外交人员宾馆和交通疗养院,可以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 其一是静。可能是鲜为游人所知的缘故,老胡同除了旅游旺季,什么时候去了都很少见人。加之胡同都不宽敞,也极少有人开车进去,所以愈显宁静。早春,几树玉兰花冷艳绝俗地缀满光秃秃的枝头,洁白无瑕、暗香浮动,于无声处为尚待吐绿的大地万物增添了勃勃生机;盛夏,绿荫如盖的绿杨高柳,缭绕着声声不息的知了的聒噪,怎一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金秋,攀缘于墙壁或围栅上的爬山虎,演绎着一场枫的模仿秀,以水墨画的姿态与游人相遇,红的叶与绿的叶夹杂着,红红绿绿,煞是好看;隆冬,尤其一场雪后,遍地洁白衬托得老房子、老庭院愈加沧桑厚重,此时着一袭红衣,让苍翠的油松做背景,在人迹罕至的胡同里静听走过雪地的声音,人与自然就和谐地融为一体、互为风景了。 其二是幽。堪称宜居宜游典范的北戴河,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非常高。海滨的老胡同因为年代久远,更是花木繁盛、绿树成荫。最高不过三层的老别墅,红色的屋顶、通透的花墙、迥异的建筑风格,在一片青翠中若隐若现。这样看,一种造型,那样看,又一种造型,怎一番幽雅、幽静、幽美。雪藏在保三路上的那棵老槐树,春时的枯枝新芽、初夏的一树繁花、秋天的金黄叶片、冬季的老干虬枝,每季都是一景。 位于幽长的保四路中的“柳莺酒店”,白墙黛瓦,云窗雾阁,油松掩映下的亭台小榭、曲径回廊,正应了雕花木门旁“其室清幽有初兰少竹”的一副联。北戴河的老别墅,建筑风格以欧式为主,几乎每栋都有一至四面的回廊。独坐廊下,听海涛声声,嗅松香阵阵,很容易想起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中的描述:“廊前的马樱、紫荆、藤萝,青翠的叶与鲜红的花,都将他们的妙影映印在水汀上,幻出幽媚的情态无数。” 其三是通。“保”字辈的这几条胡同,与东经路街街相连、巷巷相通。无论你从哪一条胡同进去,也无论你怎么七转八拐,只要一直朝着南的方向,都只需数百米,就能到达中海滩浴场。记得第一次胡同游,首选了那条被誉为“最有价值的路”——保四路。一路向南,只顾左顾右盼着路两边私家花园般的庭院小景,再向前看时,突然发现被一面披满绿色藤萝的墙挡住了去路。 以为走进了一条死胡同,有点发懵,也有点沮丧,刚想在那架藤萝前拍照后回返,却发现只肖右转一点点,眼前就复又豁然开朗了。而且自此分出了两条路,一条东西向的,连接保三路;一条继续向南,直通海边。后来去的次数多了,对那一片的地形越来越熟,每次都要兜兜转转地走过胡同的角角落落,一遍遍体会着那种曲径通幽的绝妙。 其四是融。北戴河,美在那一湾清澈的海水、奇在紧邻着海边就有山、秀在到处是青翠欲滴的丛林。苍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别墅与茂密的林海交融,构成北戴河独有的风景。而这一切又都在海滨胡同这一带得以完美融合。走进老胡同,就走进了无边无际的葱茏;走过老胡同,就走过了中与外、古与今;走出老胡同,就走出了山、林、走向了大海。 累了,还可以坐在保三路北头的那家起士林店里,点一杯咖啡或者要一个冰激凌,慢慢呷、细细品,一边翻看老别墅的照片、吟咏写北戴河的诗,更多了解北戴河的前世今生、学习北戴河的历史知识。 这,就是北戴河海滨闹中取静、风情万种的老胡同。来吧,朋友,我在美丽的渤海之滨等你!我在幽静的别墅回廊等你! |
|
来自: 新用户0793279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