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的发展现状

 生机饮食养生 2021-11-15

调 研 报 告

蒋守渭(指导) 邓中裕(指导)

吕娜 罗丹吟 吴国鉴 章彩凤韩彪 石宇钦 杨钦钦 吕曼

摘要:新昌调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是在新昌这片沃土之上开出的一朵奇葩。2006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引起各界关注。然而几年过去,外界眼中光环笼罩下的调腔如今保护的如何、发展如何,这都是人们关心的。借此,我们课题组深入新昌本地展开了调查,就调腔的基本情况作进一步了解,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此引起有关部门关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

一、问题的提出

20055月,新昌调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从先民们那里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不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无不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情感追求,无不体现了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的文化创造。然而,随着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生活方式的嬗变,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从不曾须臾分开的文化记忆和民族传统,正在迅速地离我们而去。不少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许多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濒临消失,我们的文化生态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况。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深切地感悟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的文脉得以延续,让人们的精神家园不遭毁损,是如此的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因而“申遗成功后,对她的培养、保护及传承到底如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正因如此,课题组带着一些期望、遐想以及疑问就以上问题进行实地调查。

二、新昌调腔简介及现状

新昌县位于浙江省东部,风光秀丽,山水奇绝,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邃丰厚,自东晋以来就享有盛名。名人高士,或隐或游,历代绵延不绝;新昌的灵山秀水也被赋予了佛、儒、道、茶、石、隐逸、唐诗等多种文化内涵,形成了得天独厚的文化土壤。新昌调腔就是在这片沃土之上开出的一朵奇葩。

新昌调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一,又名掉腔、绍兴高调、新昌高腔,原以绍兴、新昌为中心,流布于绍兴、台州旧府所属各县及宁波、金华、萧山、舟山、温州等地。关于它的源流,有人认为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余姚腔的遗音,也有人认为出自弋阳腔或受弋阳腔影响。总之,调腔的源流甚古。从现今保留的剧目来看,有出自目连戏的《救母记》等,有出自南戏的《荆钗记》、《白兔记》、《琵琶记》、《杀狗记》等,有出自元杂剧的《北西厢》、《汉宫秋》、《单刀会》。从现今保留的三百六十余只曲牌来看,其中有【风入松】、【急三枪】两只曲牌,简称【风枪】,其曲牌联缀形式别具一格。此外,新昌调腔的演唱风格独特,最具代表性的是干唱帮腔叠板。它那不托丝竹,以板助节;锣鼓帮扶,后场(乐队)帮接的老南戏干唱形式在其他剧种中比较少见。

“调腔”一词最早见于明末张岱所著的《陶庵梦忆》,可见形成的时间早在此前。根据书中的记载:调腔早在明崇祯年间以前已在绍兴一带盛行,当时的调腔在艺术上已相当成熟,其道白精炼,表演细腻,并不亚于昆腔,甚至某些地方一超过昆腔。入清之后,调腔在剧目、声腔及表演上逐步走向民间,表演趋向粗狂强烈、气势磅礴,剧目也与表演和声腔想配合,出现了反映宫廷斗争和市民生活的时戏。总之,明清时期,可谓是调腔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班社众多,除了职业的,还有非职业的,互相竞争,促进了调腔的发展,使调腔处于一个兴盛期。

调腔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还是比较兴盛的,后因为比较通俗的公侯将相剧目为主的武班乱弹班日益发展,其地位逐渐为乱弹班所代替。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艺人处境岌岌可危,绍兴调腔荡然无存,新昌调腔也是奄奄一息、朝不保夕。调腔的衰败使一些剧目失传,许多戏仅存几个折子,一些调腔的绝活及表演特色随着老艺人于贫病交加中过早去世而失传。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夕,调腔班已无存,调腔艺人都各自回乡务农,另谋生路,这个古老的剧种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新中国成立后,新昌调腔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各级文化部门的重视,迎来了它的新生。1953年,二十余位老艺人参与的调腔剧目在首届民间艺术大会串中演出,引起了专家、戏曲界同仁及媒体的关注和重视。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事业管理局调二十多名新昌调腔老艺人去杭州,内部演出三十五天,采取边演出、边录音、边整理的方式,抢救了一批调腔曲牌和剧目资料。

1954年成立新艺高腔剧团,为县属民间职业剧团。1957年招办第一期调腔训练班,由于当时新昌调腔演员断层现象严重,采取“突击基本功训练与抢救继承剧目相结合”的方式训练学员。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学员们刻苦学会了古戏十八折、时戏二十余本。调腔剧目、音乐、表演等各方面的技艺得到传承,办团条件已成熟。 195910月正式成立新昌调腔剧团。1960年招办第二期调腔训练班。1963年举办第三期调腔训练班。1972年、1973年举办第四期调腔训练班。1978年举办第五期训练班。1987年举办第六期训练班。20055月,新昌调腔被批准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6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两次“申遗”的成功,引起各界关注。现如今,新昌艺校调腔五年制中专班,在调腔老艺人及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下,于200795日正式开学。本期学员将为调腔剧团注入新鲜血液,是未来的调腔接班人。

三、调腔剧团所处困境及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

调腔剧团作为新昌调腔的实践主体,承担着保护、传承以及培养新人的重任,然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并没有想象中的辉煌。此次调研,采取了专访和座谈会两种形式,对调腔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原以为作为我国古老声腔之一的调腔,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韵味,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光环,在当地理应颇受重视与追捧。但是调查的结果却让我们倍感落寞。

——专访。新昌调腔剧团的团部设在新昌县文化中心,没有外界想象般富丽堂皇,甚至有些许德简陋,作为当地唯一的调腔剧团,它居然没有自己独立的团部!此外,剧团的资料室也十分简陋,很难想象那些珍贵的孤本及影像资料就放在里面。还有,陈列室里的奖牌已经蒙上了一层灰,并且所谓的陈列室跟储藏室几近类似,让人的心不由一颤。我们一行人前往调研,团长丁黎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关于调腔,他给我们做了一个粗浅的总体介绍,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得知调腔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光环在外界看来似乎很耀眼,但实际上当地政府对它的重视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另外,如今的调腔剧团面临着几个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剧团的进一步发展:1、资金不足。虽然上级有关部门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是一个剧团的良好运作所需的资金数额是较为庞大的,学员的培训、行头的添置、各项日常事务的开支,都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资金的不充足就直接增加了剧团继承古戏、排练新戏的难度。2、技艺的失传。调腔的一些绝活及表演特色是艺人代代相传的,随着一些老艺人的去世,这些技艺就失传了。其根本原因在于剧团没有将这些珍贵的艺术以影像或纸质资料的形式保留下来,这其中也部分涉及到资金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政府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3、人才流失。剧团招办的几期训练班培养了不少学员,其中有一部分由于报酬待遇的问题,不得不另谋出路,如第五期训练班中的舒静霞,现在是越剧演员,获梅花奖;第六期训练班中的蔡浙飞,现在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演员,也小有名气。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调腔现有的市场太小,它已经远不如明清时期那般盛行,所以为了发展,演员选择了离开。

——座谈会2010718日,课题组在新昌县茗香阁大雅堂举行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昌调腔”和新昌饮食文化的研讨会,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讨,邀请到调腔著名编剧潘兆民先生、调腔推广者石永彬先生、著名演员章华琴女士,几位老人对调腔事业的贡献是相当大的。潘兆民先生对调腔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介绍,他指出:调腔是很复杂的,至今是个谜,是中国最有研究价值的声腔之一,是南腔与北调的融合,是最有历史、最古老的曲调。但是,这样宝贵的民族财富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调腔在当地的影响力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大,与越剧差距之大可想而知。石永彬先生和章华琴女士也指出,调腔的传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虽然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更不能进行有效地传承。我们此前走访剧团得到的调查结果也在研讨会上得到这些当地名人的证实,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当地领导虽对调腔文化也显重视,但还停留在面上,政策力度还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这严重制约了调腔的挖掘与保护;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现在主要以老艺人亲自教授学生为主,一些台步、声腔,是几近失传了,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有部分由于经费的问题,转向其他剧种谋求发展,使得调腔的前途更加岌岌可危。

新昌调腔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应对策略

针对新昌调腔的保护和传承,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制定相关规定,统筹规划予以严加保护。分为静态与动态两部分。

静态保护、抢救工作主要是将关于调腔的珍贵资料收集、编制起来。包括:1、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调腔资料整理工作,尽最大努力收集流散于民间的有关调腔的资料,同时,把现保存于县档案馆的调腔资料做有系统的翻拍,并整理成册,按规范入档;2、把调腔剧目的名段,以及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特色表演录制成光盘集锦,为调腔留下形象与实体资料;3、健全调腔艺术研究室,组织调腔老艺人与有关专家对调腔的历史、剧目、声腔、表演艺术、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挖掘与研究,将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汇编成集,或公开出版,或作内部出版。

动态保护、抢救工作则主要是以将这种艺术呈现出来,甚至是拓宽市场的方式来实行的。包括:1、重视发挥调腔老艺人的作用,在生活上、艺术上关心和支持老艺人,让老艺人发挥余热,为抢救调腔贡献力量;2、开拓调腔生存空间,编制教材,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调腔艺术基础知识普及教育,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向兄弟县、市推介;3、积极培养调腔业余演员(包括众多的调腔坐唱班)、调腔戏迷和调腔观众群,为调腔的生存、发展、繁荣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4、举办调腔培训班(或艺校),培养新一代调腔艺人,使调腔艺术后继有人;5、根据现有条件,立即组建一支调腔演出队伍,开展正常演出,回复上演旧有剧目,进行新剧目的创作,力创精品以满足观众的需求;6、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等宣传工具,把调腔作为一项文化品牌进行推广宣传,并通过重大节庆活动展示调腔艺术,提高调腔的知名度,扩大调腔剧目上演的影响力。

各项措施可以说制定得非常合理可行,但是实施力度究竟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从此次调研的结果看,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是不甚乐观的。调腔的保护与传承绝对不是政府部门组织群众高喊几句口号,或是剧团拿着足够的资金关起门来演戏给自己看可以做到的。这种古老艺术的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因此,政府部门、剧团要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调腔、了解调腔、喜爱调腔,不要让调腔仅成为专家们心中的宝贝,要让它像京剧、越剧等剧种一样,走进广大观众的心里。为此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资料的整理工作应紧张有序的进行。从此次调研的结果来看,资料的整理工作还有欠缺。新昌县档案馆现有的调腔资料并不完善,而调腔剧团自己的资料室里保存的资料并没有做合理的整理,却是有些杂乱地放置在那里。我们也从老艺人处了解到,虽然有成立研究会,但他们每年碰头的次数屈指可数,缺少适当的组织。因此,我们再次强烈呼吁调腔的资料整理工作应加快速度进行,毕竟部分老艺人年事已高,我们不能再让宝贵的技艺失传。

2、调腔的宣传要恰当合理。调腔以教材形式在全县中小学推广、在民间培养调腔业余演员、调腔戏迷、调腔观众群,都是很好的宣传方法。但是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却是一大难题,如果因一时心急而适得其反就与政府部门制定这几项措施的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在宣传方面政府及剧团要密切关注,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引导。

3、打造专属品牌。调腔的很多技艺和特色表演是其他剧种无法企及的,把这些闪光点做一个系统的包装,为它打造一个自己的市场,将有助于它的进一步发展。除了打造剧种的品牌,还要努力去打造演员的品牌,其他剧种都有属于自己的明星,那些演员也是吸引观众群的一大重要因素,所以演员的明星效应也不可小觑。

五、对新昌剧团运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得知的调腔剧团存在的问题及困境,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提高政府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在保护调腔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包括已出台的抢救措施中也提到了政府部门需要贡献的力量。但是从调研结果看,政府的工作还是只停留在面上,甚至有些虚套,没有切实地起到帮助作用。当然,对于如此濒危的剧种,抢救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政府部门的工作难度也是相当之大。在当前的社会,政府部门应当采取宏观调控手段,人为地拓宽一些调腔的市场,并投入资金对其进行一定的包装,建立品牌,使其在社会上形成属于自己的影响力,拥有大批的观众群,如京剧、越剧、昆曲,她们的市场前景就远比调腔乐观。

2、加大资金投入。由于剧团的各项运作所需资金数额不小,所以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的经费,以便剧团编排更贴近现代社会的新戏,有创新地去继承古老的艺术。如此一来,也有利于该剧种吸引更大的观众群,拓宽市场。

3、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员另谋出路,是剧团的损失,更是该剧种的损失,因此健全培养机制刻不容缓。如何给予演员应有的待遇,是当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又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资金的投入量。

综上几点,其实各个问题是层层相扣的,增加资金的投入,才能健全培养机制以及保证剧团的正常运作,优秀的演员、学员们有创新地去继承古戏、编排新戏,以此吸引更大的观众群,拓宽现有市场。当调腔也能以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姿态呈现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么也就达到了保护与传承它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