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晚重温了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王家卫是我最喜欢的导演,没有之一。每当我心情不够平静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借他的故事,做一个漫长的白日梦。 正如师妹所说,“不完全为了看电影,就喜欢窝在黑暗的角落里,借别人的人生静静地哭一场”。 我真的很羡慕王家卫,在他的电影里,定格了梁朝伟、张曼玉、张国荣等一众神仙大咖的最好年华。 如此,王导才是真正拥有花样年华的人。 他的电影,一再给人惊喜感,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故事还可以这样讲? 在墨镜王的电影中,具体的故事如轻烟薄雾般捉摸不透,忧郁的情感基调无孔不入地渗透在雾里。因而很多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但是依然会被忧郁的氛围所感染和打动。 你站在一阵雾里,你感觉很惆怅,但是你抓不住那阵雾。就像电影里张曼玉饰演的苏丽珍穿着各款旗袍袅袅婷婷走过来走过去的身影,你觉得特别美,但是,你又知道,王导电影里的美好爱情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花样年华》中王导用道具、服装、音乐来营造出镜花水月的怀旧和古典氛围。昏黄的灯光、破旧的楼道、周慕云抽烟时的云雾缭绕、忧郁感伤的背景乐《梦二的主旋律》、苏丽珍无数套的色彩瑰丽、浓淡相宜的旗袍等等,为整个电影营造出一种优雅而朦胧、怀旧又忧伤的60年代老香港的味道。 2 《花样年华》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香港,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和苏丽珍因为租房成了邻居。周慕云的太太和苏丽珍的丈夫陈先生情愫暗生,两个人肆无忌惮在一起了。 在电影里,王家卫对于这两人的演绎很特别,周太太和陈先生都只有台词、声音、背影,始终没有名字也没有露面,他们两个人的相处细节都是靠苏丽珍和周慕云的对话来饱满丰富起来的。这种“不在场的在场”,却恰到好处地推进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故事。 苏丽珍开始意识到那两个人在一起后,她不知所措,把自己关在浴室里哭泣。苏丽珍走到周太太家门口,不动声色地和周太太说了几句话,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就在那屋里,但是苏丽珍却站在门口,最终没有勇气戳破真相。 婚姻像一件华美的袍,即使她知道上面爬满了蚤子,苏丽珍也没勇气把袍抖落在阳光下晾晒。至少,她还没做好离开的心理准备。 苏丽珍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承担这真相的煎熬。一次苏丽珍偶然和周慕云的正面相逢,他看到她的提包,她看到他的领带,他终是约了她,一起吃饭。 两个人互相试探,真话兜着圈子弯弯绕,在烟雾缭绕中绕着弯进行心理博弈,“你的包哪里买的?”、“你的领带哪里买的?”两个人逐渐挑明意图:只是巧合么?不是。原来两个人早就对各自伴侣的变心都心知肚明。 确认了真相,苏丽珍忍不住怀疑自己,是不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周慕云安慰她,“其实我跟你一样。只是我不去想。又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老是问自己做错什么,何必浪费时间呢。我不想这样下去。” 两个被抛弃的人,出于不甘心和沮丧,以及人性里的好奇心使然,苏丽珍与周慕云开始模拟各自伴侣变心的最初场景。是谁先踏出了第一步?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他们都忘了,其实这根本就不重要。事已至此,无论谁先开始的,故事都已经开始了。事到如今,讨论谁先迈出第一步都没意义了。 “也没有想过。以前我只是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开始的。现在我知道了,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很多事情就是不知不觉发生了,就像,周慕云和苏丽珍在模拟场景、互相慰藉的过程中, 两个受伤的人逐渐被彼此吸引。他们俩也开始有意无意的约会,一起看报纸,一起写小说,一起修改讨论。 每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在一起揣度各自伴侣在做什么时,内心愤恨不平却时刻提醒自己: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的。 因了“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的道德枷锁,周慕云和苏丽珍都不敢直面爱上彼此的事实。两个人在爱情开始时那种躲闪、压抑、慌乱、羞涩和欲迎还拒的纠结和挣扎的心理,王导描摹得入木三分。 王导的电影里,总是闪烁着可贵的人性光辉,他从不简单粗暴、居高临下地进行道德审判。王导深谙人性的灰色地带,所以不会用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来进行道德说教。在王导的电影里,更多的是对众生皆苦的怜悯与慈悲。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头,走了……” 周慕云知道苏丽珍没有勇气离开丈夫,所以他决定远走新加坡。临走前,周慕云不死心,打电话问苏丽珍,“如果我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苏丽珍在沉默里,泪流满面。周慕云在苏丽珍的沉默里,读懂了苏丽珍内心的撕扯与痛苦。 待到苏丽珍终于明白自己的心,决定为爱勇敢一次,她鼓起勇气来到周慕云的酒店房间时,刚刚一直在等她的人已经走了。她颓然自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一起走?” 王导就是这样的。在他的电影里,爱是辜负,爱是错过,爱是失去,爱是遗憾,唯独不是花好月圆。 在新加坡,周慕云压抑着内心的思念,他对朋友说,“如果你有一个秘密,可以对着一个洞去诉说,然后将洞封起来,这个秘密就永远地留在了这个洞里。” 在故事的尾声,周慕云去了柬埔寨的吴哥窟,找了一个树洞,把自己的秘密留在了洞里。 “能忘的都忘了吧,能记得都不必记得,有些话太久没说,也就懂了,你,用仪式向自己献祭,活在最普通的岁月里,默默成为我此生的风景。” 往事安葬在岩洞,上帝几次三番愚弄,愈想要远离却愈忍不住向你生命移动,前尘旧事谁与共,你不必说的我都懂。 《花样年华》之所以打动了无数人,是因为现代社会,谁的心里不是暗戳戳地怀揣着秘密孤独前行?谁的青春里没有一段花样年华般的往事? “那些逝去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见,摸不着。”岁月像积着灰尘的玻璃一样,隔在我们和往事的中间。 如果你肯端起酒杯,一杯敬往事,一杯敬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