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女人

 半窗晴日 2021-11-15

1

昨晚去看了《小妇人》,深夜的电影,和书籍一样,是一场让你从现实生活暂时出走的“大冒险”,我喜欢在声、光、影的世界里经历一千种人生。

《小妇人》改编自19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奥尔科特的同名小说,嗯,毕竟是改编名著,看完还蛮惊喜的。

影片讲述了南北战争时期的康科德城马奇家的四个“小妇人”们的故事。父亲马奇在外打仗,马奇太太独自抚养四个性格各异的女儿。大姐梅格端庄美丽,是个表演发烧友,喜欢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想要以此拿到嫁入豪门的入场券;二姐乔性格反叛,特立独行,酷爱写作,想要成为潇洒独立的作家;三妹贝丝性格温柔善良、羞怯乖巧,喜欢弹钢琴;小妹艾米任性自我,爱出风头,喜欢画画。

马其太太家虽不富裕,但是她时常带领女儿们接济附近的贫民她们的善良打动了邻居劳伦斯先生而劳伦斯的孙子劳里对乔一见倾心。

影片以乔的视角讲述,使用非线性穿插叙事的手法推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看得有点懵,电影采用回忆与现在双重角度,对应冷暖色调,以现状和回忆的记录来推出女性的成长这一主题。

电影里一直在探索女性的生存困境,所以看电影时,我有特别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电影里,我最喜欢的是女主乔。乔的才华横溢、直率坦诚、自信果敢特别吸引人。当她专注于写作到天亮时,第一缕阳光打在她疲惫的脸上,她整个人因为热爱和专注而熠熠闪光。劳里在楼下看着乔在窗前写作的身影,被深深打动了。

当时的主流社会,试图把女人都整齐划一地框在婚姻的外壳里,认为只有结婚才是女人唯一的选择和归宿。而乔作为独立女性的代表,她无比厌倦这个设定。乔写的小说,写女性的强大和崛起,结局是女主自由潇洒地活着,但是出版商坚持要乔改结局才帮她出版,“卖得出去的结局才是对的结局,相信我,如果你想你的女主角变成单身剩女,没人会买的,印都不值得印。”

尽管乔需要通过版税来赚钱帮忙养家,但是她依然跟出版商据理力争,乔笃定认为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但它丝毫不能减少的是你伟大的思想,你的幽默,你的善良,还有你的勇气。

但是,当时的社会,谁在乎女性的思想和勇气呢?他们只需要女性乖巧听话就够了。

乔受够了这一切,她勇敢追求写作的梦想,女性,有思想和雄心,有灵魂和天赋,我受够了人们说爱情是女人所需的一切。因而当时的乔,对爱情和婚姻是无比警惕与不屑的。

因此,面对劳里的求婚,乔本能地拒绝了。她无法接受自己要步入婚姻、相夫教子,成为某人的太太,成为某栋房子的女主人。

2

大姐梅格长相甜美,她活得最物质、最虚荣,“我多想腰缠万贯,仆人侍奉我,我就不用工作了。”因此她喜欢参加上流社会的舞会,希望以此找到“金龟婿”。姿色姣好她,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万万没想到,梅格却爱上了劳里的家教老师约翰。最虚荣的她,最终却嫁给了爱情。

很多人恋爱之前,都会给自己预设,想和什么性格的人在一起,想和有钱人结婚,但是,遇到那个人之后,一切预设都变得不重要了。

爱情一旦发生,就是毫无道理可讲。因为是你,我愿意放弃我所有预设的标准,只要是你,只能是你。

在婚礼上,四姐妹的马奇姑妈对于梅格嫁了个穷小子并不看好,出言嘲讽,“你和你妈妈一样,通过嫁了一个穷小子,把自己的人生毁了……你们简直对于自己未来要吃的苦毫无预警……”彼时梅格眉眼之间只有嫁给爱情的幸福笑容,对于姑妈的嘲讽不以为意。

在结婚之初,梅格虽然也会抱怨约翰的贫穷,也会买下力不能及的昂贵布料,但是,对约翰的爱使她最终变得踏实,变得不再虚荣,而是学会了直面生活的困难,选择和约翰一起承担和拼搏。

乔对梅格嫁人这件事反应很激烈,乔说:“我不喜欢你这样的生活,早早嫁人。”

梅格的回答也太帅了,“我的梦想虽与你不同,这并不代表着它不重要,我想要有个家。一个家庭,我愿意为之工作,为之拼搏,但是我想与约翰一同拼搏。”

遵照自己的内心做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最重要的是,跟着自己的内心走。

所谓独立女性,与结婚生娃并不矛盾。并非一定要奉行“不婚不育”,才能称得上独立女性。勇敢面对自己的心,为真爱奋不顾身,这不是一个女性真正的独立吗?

独立可以有很多种样子,女性的活法,应该是多彩多姿的。

忘了在哪看到一句话,当一个女性不需要通过抗拒婚姻来表达独立获取自由,这个社会才算具备基本的公平吧。

3

小妹艾米虽然任性自我,但是她活得非常清醒。她原本也是一心想嫁个有钱人。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办法自己挣钱,也不足以谋生或养家糊口。如果我有自己的钱,那笔钱就属于我丈夫。如果我们有孩子,孩子也只是丈夫的财产。所以不要告诉我婚姻不是一个经济命题,因为它是。艾米对于当时的主流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可谓一清二楚。就因为女人的人生被“没收”了许多可能性,所以社会才能给女人套上那么多枷锁。

艾米从小就喜欢劳里,但是在劳里向乔表白受挫时,转而面向艾米时,艾米拒绝了,“我这辈子事事都在之后,就因为你追不到,也别想我会是你将就的人,我不答应我爱了你一辈子,我更不可能答应。

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无法忍受,我只是你将就的人。如果我不是你最爱的人,那么我宁可离开你。

乔为了躲避劳里的求婚而远走纽约写作时,心灰意冷的劳里到欧洲“疗伤”,偶遇了在欧洲陪伴姑妈出游的艾米。艾米接到贝丝因为照顾贫民孩子而感染猩红热的死讯时,劳里立刻赶着去陪伴伤心的艾米。这时候,劳里大概也爱上了艾米吧。

而此时,乔却终于确认了自己对劳里的心意。在纽约时,乔时常感到孤独,她终于明白了,自己孤独的根源是对爱情的抗拒,总是把爱情放在独立的对立面。乔一直绷得太紧了,她始终没有放松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等到乔在异乡感到孤独时,她才终于明白自己也一直渴望着被爱,她内心深处也一直爱着劳里。

乔回到家,一腔赤诚地把这一切写在信里,放到四姐妹和劳里的共同信箱时,劳里跑来对乔说,自己和艾米订婚了……

世界上的事情,大抵不是迟了就是早了,哪里来那么多的刚刚好。

世间的遇见,圆满是偶尔的,错过是常常的。哪能赶巧“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正巧赶上了,那也没有什么别的可说,唯有轻轻问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骄傲的乔赶紧跑到信箱,取出那封还未被接收的心意,撕得粉碎。

既然注定要错过,那就算了吧。成年人的“算了吧”,一半是接受,一半是无奈。

独立不该是一个口号或者一面旗帜,它是一种精神内核。独立与爱、羁绊并不矛盾,它们可以共生,我们每个人都会对他人有脆弱的依恋与莫名的悸动相反,正因内心独立,我们才不会害怕与他人产生精神联结。

现在想想,女孩子的人生,一直被整个社会的期待绑架着。从前如此,现在依然如此。即使过了一个多世纪,社会内核依然没有大的改变,“年龄焦虑”这个事在女孩子身上依然尤为明显。从《小妇人》到《82年出生的金智英》,女孩子依然被催婚、催育。只要你不按常理出牌,别人就会把你视为“异类”,总是有很多人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给你揪回正道上。

在乔为出书而犹豫不决时,艾米安慰她:“女孩子的故事并非不重要,而是没有人书写。如果你能记录她们的故事,这本身就是意义非凡的了,也会让她们的故事重要起来。”

希望女孩子们的人生,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婚姻和生育也都是选择题而已。

电影的结局,在乔写的小说现实之间刻意穿插和混淆,做了个开放式的收尾:乔究竟是否嫁给教授了?导演给了乔更多的选择,也说明了不是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反正,萧伯纳早就说了:“要结婚的就去结婚吧,要单身的就去单身吧,反正最后你们都会后悔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