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越长大越让人嫌?还有另一种解释,你绝对没想到!

 昵称44943940 2021-11-15

Image

Image

有一些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消失的。

好比在一片大草原上,一条穿流而过的大河对一群马来说,是个问题,是个障碍;但对于翱翔在空中的雄鹰,便根本成不了问题。”

这是我多年前听吴伯凡提到的一个观点,当时可谓有醍醐灌顶之功效,前段时间把我的感悟写在了《为什么在德国生活的中国父母也会焦虑?真相被爱因斯坦一语中的》中,没想到又让很多人亲历了我的茅塞顿开。Image

当我吐槽明明小时候又懂事又配合的悠悠,越长大却越变得讨厌,简直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年龄时,留言区激起了一片共鸣。

不过吐完槽,总归还是要有一些反思和实操的,今天就来专门写一篇,不是为了让孩子变回懂事又可爱的那个TA,而是我们一起来把这个问题变消失吧!Image

Image

在面对这个世界时,你可能没觉察到,但是我们悄悄然地都会选择一个立场,哲学家把这些立场分为了三种:

第一种是物理立场。

在这个立场里,一是一,二是二,你从来没有想到过去怀疑,去改变它

就像我们搬起石头会砸到自己的脚,长时间没喝水就会感觉渴,电源是危险的东西不能碰一样,你不会想到去质疑、抗拒它们,只会抱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态度,去接受。

第二种是设计立场。

假如你和孩子一起搭乐高,准备搭一辆小车,那么这辆车是汽车还是卡车,能不能转弯、开动起来,你们对它是有一个期待的。

如果你想要车子能开动,万一搭好了开不起来,那么你会认为它有问题,并且会想办法去解决。

像一个设计师对待自己的产品一样,就是设计立场。

Image

最后一种就是意向立场。

这种立场其实是由设计立场衍生出来的,但又有点儿不一样。

好比今天是你的生日,结果队友不仅没有任何表示,甚至都给忘了,你开始暗自神伤,这时你采用的就是意向立场。

你认为队友应该记住你的生日,并且放在心上,如果没有满足期待就是对方出问题了。

设计立场和意向立场相同的地方在于,你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意图;而不同的地方在于当没有达到既定意图时,一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个把责任归咎于他人。

Image

为什么要讲这三个立场呢?

你有没有发现,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不就是一个最最典型的立场逐渐转变的过程么?!

回忆一下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整天挂在身上的屎尿屁,深夜里要夜醒多少次喂奶,换尿布···所有这些,过后想想都觉得是恶梦。

可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跟我一样,乐在其中,当下并没有觉得孩子有多烦,即使要一天24小时围着孩子转,也依然觉得TA萌化了,太可爱了。

其实这时,我们面对孩子,采取的就是物理立场,因为我们都明白小婴儿生来就是没有自理能力的,TA必须依靠你才能活,别无选择。

Image

当孩子慢慢长大了,吃辅食把桌面地面弄得一片狼藉,把玩具玩到满屋子都是,这时你会开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规则。

此时,我们的立场又转为了设计立场,想要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从自己出发去改变这种状况。

可当孩子再越长越大,也许当你回到家看见满地的玩具没有整理,会莫名地一阵怒火就上来了“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玩具玩好了要收拾起来!”

孩子吃饭时磨磨唧唧、东张西望;对着作业本,拖拖拉拉半天没写一个字;甚至走路东倒西歪,站没站姿,坐没坐相都会让你有点儿看不惯。

这就是你对孩子的立场已经变成了意向立场,总觉得孩子理应怎么怎样,如果没有,那么就是这个孩子有问题,太难管教了,太不听话了。Image

Image

有个读者曾经跟我分享过一个故事:

有天早上起晚了,她急急忙忙地给孩子做了个三明治路上吃,然后就出门送孩子去学校。结果在车上,孩子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作业没有带,急着质问妈妈:“你为什么都没有帮我放书包里?!”

本来就在担心上学上班迟到的她,一下子气不打一处来:“你都7岁了,为什么还不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负责啊?”就这样,两人僵持了一路,最后她一整天都过得很糟糕。

孩子觉得妈妈应该帮他拿作业,妈妈觉得孩子应该能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这其实就是双方意向立场的一次对抗啊,在这个对抗里,埋怨、怨恨、愤怒等等情绪通通都出来了~

Image

很多时候,当我们的情绪出现了动荡时,就是由于我们采取了不恰当的立场,更具体地来说,就是“滥用了意向立场”。

在这个立场下,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活成一个“甩锅侠”,自然想到的就是“别人应该怎么怎么样”,如果期待没有被满足,内心就会有情绪。

这么做其实也是让自己成为一个不自由的人,它的潜台词就是:你把自己的情绪交给了别人去管理,滥由别人的行为来主导你的喜怒哀乐。

试试看,下次当你出现“怨恨恼怒”情绪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摁个暂停键,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自己又滥用了意向立场。

很多时候,一旦你有了这个意识,不需要多做什么,情绪就已经能稍微平复一些了。

为什么我们要如此警惕意向立场呢?

因为它就像一个盒子,如果你跳了进去,就会陷入情绪的漩涡,一直做着无谓的内耗。而且,你在里面呆的越久,就会陷的越深。

同时,这个盒子也把所有的“变好”关在了外面,让事情永远卡在那儿,没法得到化解,也让我们自身无法成长。

愤青、杠精、巨婴,都是过度的让自己呆在了意向立场的盒子里,经常愤愤不平,觉得外界理应如何,而拒绝给自己的认知加入新鲜的血液,并不会想到是自己认知出了问题,想要去提升。

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就是被立场所左右的,想要做情绪的主人,先去做自己立场的主人,不是成为立场的囚徒。

Image

接下来,聊一聊该如何选择我们的立场吧~

首先,要做的就是去区别哪些是可控的,哪些是不可控的。对不可控的事物就采取物理立场,可控的就采取设计立场。

就像和马克思在一起生活的这么多年,总让我感到非常的放松,思来想去,其实他对我就是物理立场啊!

我就是我,不是完美无缺的我,他从来不会试图去改变我什么,愿意包容和接纳我的缺点。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像两个绝缘体一样生活在一起,也不代表我们的婚姻就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正是在这样彼此接纳的基础上,反而有了成长的可能性。

如果马克思希望我们的生活多一点温馨,他会自己去做点儿什么,比如精心制作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沙拉,去超市shopping的同时带一捧美丽的鲜花回来···而不是指望我能做点儿什么。

这时,他站的不又是设计立场么?专注在自己力所能及改变的事情上面,去一点点地耕耘。

Image

在之前分享的我们的爱情故事里,对于我们从恋爱到订婚只用了一年多的光速婚姻,老实说,我父母是忐忑不安、不同意的,他们觉得还不够了解马克思,而且他又还在读书,没有工作,都不知道他将来靠不靠谱。Image

而这时,支持我们的我婆婆,专门为我父母做了两本家庭影集,由马克思带到中国来,影集里面收录了他们家所有家庭成员的成长照片,里面有马克思和他两个妹妹从小到大的成长记录。

此外,还有一封看哭了很多读者的信Image,那是我婆婆特意写给我妈妈的,由马克思翻译为英文,再由我翻译成中文。

我的公公婆婆,在面对我犹豫不安的父母时,他们那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设计立场,不是袖手旁观,也没有对我父母的指责和不理解,而是尽力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那一部分。

这个我花了这么多年悟出的生活道理,其实早就被马克思一家人一直默默践行着。

虽然我不是宗教信徒,不过最后,用一段我非常喜欢的祷告文来和大家共勉吧~

“愿上帝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去明白两者的区别。”

悠悠妈于德国

2021年11月15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