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不是单维的,所以可以从很多个视角去观察” 01 -角度- Perspective 所以可以从很多个视角去观察。 从一个视角观察的时候, 就如盲人摸象, 摸腿的时候,是腿的角度, 世界是条“腿”, 摸鼻子的时候,是鼻子的角度, 世界是个“鼻子”, 摸尾巴的时候,是尾巴的角度, 世界是条“尾巴”。 大象到底是怎么样的? 世界到底又是怎样的? 了解一个人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要从多面去了解。 但是又很容易陷入自己的“单维”视角, 以自己的角度去判断。 《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有一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拥有过你拥有的那些条件。” 02 -立场- Position 想起以前在得到听的《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有一节课讲的是 我们面对世界的三种立场: 物理立场,设计立场,意向立场。 建立反省机制。 反省机制的作用在于 帮助我们跳出自己“单维”角度的局限性, 尽量客观地去理解现在运行的一切事物。 正如之前怎么驯化身体中提到的, “觉察到自己不受控制, 才有可能夺回身体的控制权。” 意识也是遵循同样的规则, 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意识, 才有可能主动地调整意识。 这三种立场,给了一个参照标准, 让我参考它去判断自己当前的意识状态。 当我去判断自己的意识状态时, 我已经开始了自省,尝试客观地看待自己。 物理立场: 这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一是一,二是二; 设计立场: 这问题需要我主动改变,而不在外部; 意向立场: 解决问题需要从Ta着手,而不是我。 我们认为一些事情是规律的时候,不会试图强行去改变它, 其实就是站在物理立场看待这些事; 例如,我们认为1+1=2是正确的,几乎没人试图去用1+1=3推翻它。 当我们觉得一些事情是只能通过自己去改变才有可能变化的时候, 我们是处于设计立场去看待事物。 例如,手表坏了,你不会等它自己修复,而是你主动拿去给别人修理。 当我们认为事情应该是按着你的想法进行的时候, 我们是站在意向立场去看待世界。 例如,父母觉得孩子就应该听他们的话。 在生活中,我们其实常常站错立场去看待事物。 就如父母教育孩子, 孩子有坏习惯的时候,一味要求孩子改正(意向立场), 而不思考是不是自身的行为习惯影响到孩子了(设计立场)。 孩子顽皮的时候, 如果觉得这是孩子天性(物理立场), 你就会少受“小孩子就应该听话安静”(意向立场)想法的困扰。 如果能抽身出来,观察自己面对事情的立场, 事情就变得清晰了许多。 希望都不被困在单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