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两传医话系列丨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上)(中)(下)

 chitly 2021-11-15

图片

编者按: 台湾伤科泰斗 林两传医师以笔记、短文、随笔等形式,阐述其创建的林氏结构还原疗法的临床心得体会以及对相关领域的思考和研究。林老师医文兼通,言而有据,俱出心裁;且行文流畅,体裁不拘,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其文不仅可读性极强, 其理念更是犹如一盏指路明灯。自2020年起,德中教育公众号开设专栏转载林两传医话系列,邀君同行,一起学习,一起努力在成为明医的道路上。

 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上) 

林兩傳 2021.09.19  桃園

前一陣子治療過一位腦下垂體腫瘤的病患,一位準醫學中心的護理師,因為看見不少開過刀的預後並不好,不是復發就是後遺症很多,因此不敢開刀,拖著拖著,腫瘤壓迫視神經,視野出現缺損,其他還有乾眼症、青光眼、腰痛、足底筋膜炎等等。

初診發現她有嚴重的斜頸症狀,因此整個顱骨的左右兩側張力不太一樣,最麻煩的是顱骨跟頸椎之間出現轉折的力量,C1和顱骨之間的軟組織扭曲繃緊。我想很多組織增生,都是因為結構網絡扭曲了,網絡間出現原本不該有的空間和張力,因此刺激組織額外生長。像治療過很多的乳房纖維囊腫,是胸廓變形了。甲狀腺增生是胸前結構網絡張力增加,不是兩側鎖骨高低不齊,就是胸骨下劍突凸起。

這位病患的顱底結構網絡扭曲,造成腦下垂體附近的組織張力增加,刺激腦下垂體增生。至於壓迫視交叉,除了腦下垂體增生以外,應該還有附近組織張力增加,壓迫時沒有緩衝空間,所以如果矯正顱底的結構網絡張力,來緩解視交叉附近張力,即便垂體腫瘤沒有減小,視野也應該有機會恢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結構網絡張力恢復,附近的良性組織增生,都有機會重新吸收回去。

細胞的生長很多是被外層的包膜所引導,組織外層的結構網絡如果發生扭曲變形,被包裹著的細胞群張力也會發生改變,會吸收一些,重長一些,骨刺就是這樣長出來的,還有前面提過的乳房囊腫,甲狀腺增生,以及一些脂肪瘤、腱鞘囊腫、不明皮下組織增生等等都是。

我想這位病患的腦下垂體腫瘤也可能是這樣來的,如果矯正系統結構張力,應該可以阻止腫瘤繼續長大,還可以使視交叉附近張力下降,使視野恢復,至於腫瘤會不會像其他纖維囊腫、甲狀腺腫、皮下組織增生在治療後重新吸收回去,就要再看看了。

治療主要的難關在斜頸,那一條如鋼索一般纖維化的胸鎖乳突肌,像一條鎖鏈鎖住整個系統結構,必須使它在頭顱轉動時,不牽扯胸廓,才有辦法重組脊椎系統。後來將附著在那一條纖維化的肌肉附近的組織分離開了以後,頭部可以自由轉動,不影響脊椎,重組縱橫軸以後,她的視野真的就恢復了,而且眼睛的問題也大幅改善(眼睛問題的改善,是由於牽扯顱骨的力量緩解了)。

第二個例子是我一位長輩,經腮腺癌手術後,手術一側的顏面神經出現問題,像顏面神經麻痺一樣,該側的臉部肌肉不能動,眼睛無法閉起來。我治療一次,臉部的繃緊感消失了,眼睛可以閉起一半,然後去接受化療和局部放療。

由於剛好疫情,我沒有去探望,等疫情穩定,我再去時,化療、放療都告一段落,經放療的臉部肌肉僵硬,皮膚乾黑,頸部轉動僵卡,但是眼睛已經可以閉上,表示神經沒有真正受損。我先調完縱橫軸以後,一樣慢慢用針分離開臉上、脖子僵硬、纖維化的組織,經三、四次的治療,長輩的臉和脖子活動就恢復了原來的狀態,除了皮膚稍黑,觸摸起來兩邊已經沒有差別。

第三個例子是以前在市立醫院的病房中,治療癌症經化療後,腳掌痲痹沒有什麼知覺的病患,這病患腳底的麻木,可能是由於化療後,一些細胞瀰漫性的死亡而後纖維化,使得整個皮膚繃緊,皮下神經受到壓迫,感覺接收器因此失去作用。

病患經過皮膚和皮下組織的針刺分離,當下感覺就恢復了九成,皮膚的柔潤與可動性也就好了起來。

第四個例子是一位學生從美國介紹來的病患,心臟衰竭,已經數次住院,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來讓我治療。影響心臟的主要是胸廓,除了縱軸的問題以外,主要是橫軸的問題,也就是手臂一定有肌肉系統的錯亂,牽扯胸廓,進而影響心臟。這位病患年輕時過度激烈運動,樣樣精通,並且如一般老美一樣重訓肌肉,因此右手網球肘痛了十多年,各種辦法治療無效。

第一次治療時,發現手臂的肌肉無法被轉動,活動時很多肌肉黏連相互牽扯,因此肌腱的張力一直存在,所以如果沒有解開肌肉的之間的黏連,症狀是一定好不了的。這種黏連不像受傷組織撕裂了以後,修復時產生的疤痕組織,而是組織間應有的間隙及可動性消失,像化療後的腳底皮膚一樣,是從肌肉動態的觸診中得知的。

治療一樣手法調開縱橫軸,用針解開皮膚與肌肉之間,肌肉與肌肉之間的黏連,一次就沒有再痛過了。至少美國學生回報到現在半年多了,網球肘沒有再痛過。

不同狀況,不同部位,不同層次之間,用針分離的方式都不同,腳底麻木的最容易,因為只有淺層。手臂的次之,難在不同層次,以及跨系統的黏連如何解。臉部的乾硬又難一些,因為有好的組織和不可動的纖維化組織,不同層次有不同的黏連狀況。斜頸最難,因為都是好的組織,治療上等於用42號(0.16)的毫針做微手術切割。這種用針刀切割,只會製造更多黏連,而不能像撥香蕉一樣,把外圍的皮剝乾淨。下面再一個一個例子慢慢細說,其中需要的觸診,留在後面「有關觸診隨筆」裡面分析。

图片

 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中) 

林兩傳 2021.09.27 桃園

結構針法發生作用的唯一憑藉,是藉針尖刺激所引起的組織張力差,讓結構自行調整適應的變化過程。說唯一,是操作時唯一的考慮點是張力,而不慮及氣的變化,循環的變化,溫度的變化等等。這樣所依單純,手下才能清明,才能順利操作。

中國傳統的理論,「氣」「質」相伴相依,質的變化會引導氣的流動和改變,氣的變化也會改變結構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常常吃藥一樣可以解決機構引起的疼痛問題。但是氣牽涉到身體內物理結構和化學成分的交互作用,以及能量的供應系統,能量供應牽涉心臟和主動脈搏動的情況,並不是針扎下去所謂的導氣,就能讓結構變化像充氣機打氣一般的撐起。甚至在同一個局部小範圍內深淺不同肌肉的不同旋轉繃緊程度,都會影響表面氣的呈現狀態,因此要用氣的改變為憑藉,來決定結構的變化,其實不如用結構的變化來代表氣的變化容易掌握。

至於循環的變化,牽涉到血液和淋巴系統,血管的變化快,用大結構的改變就可以;但是淋巴的循環變化慢,須微觀結構變化才做得到。溫度的變化和顏色的變化,涉及不同層次組織的張力改變,不一定溫度或顏色改變了,深層結構也跟著對了、好了。而張力變化是手下可以直觀感受,深淺層的變化,經過手感一定訓練可以清楚明白的。手感的訓練,就像受過CT,MRI判讀訓練的醫生,每個醫生可以得到一樣的結論,至少我和比較親近的學生,手下對於張力變化的判斷是可以一致的。但是探氣和觀氣,就未必是如此了。循環系統、能量流通和結構的變化,三者常常互為因果,藥物是藉前兩者改變後者,針法是藉後者改變前兩者。

我認為身體變化的機制,包括針刺的變化,應該都可以用現代生理學所理解的知識去解釋,所以有一位中國的老教授說:「近代中醫浪費了五十年以上的時間走了兩條冤枉路,一條是辯證論治,一條是尋找經絡的實質」,我覺得這實在是太有智慧了。辯證論治也是拖垮現代中醫的元兇之一,但牽涉太複雜的理由,這裡沒辦法簡單說清楚,但是尋找經絡的實質這件事可以簡單說說。

我對於經絡的看法,則只是身體內原本傳導機制的一種表現而已。湖水中的船行經水面,會帶動形成一條帶狀水流跟著船走,這水流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針刺的張力變化,會順著身體的結構傳導,傳導的路徑就是原本身體內部的組織,結構變化後,組織還原,路徑消失,但已經使張力降低,流通變得容易,循環改善,而且神經異常的興奮度下降,交感、副交感神經系統的作用也改變,免疫系統慢慢也會跟著被影響,像骨牌效應,只要一個環節對了,其他系統也會跟著變化,雖然現在醫學並沒有足夠的知識去充分解釋各系統間的變化連結,但是操作上常常有很多這樣的實證。像解開皮層和淺層肌肉的張力,很多免疫系統的異常就恢復了。解開骨盆、縱軸系統的張力,或是解開缺血組織,血壓就恢復了。

而扎針刺激傳導的路徑,是可以隨著刺激的部位不同,刺激量不同,而有所不同的,這在手下觸診可以清楚感受到。如果只有經絡的傳導才是有用的,那一大堆的經外奇穴就不應該存在了。

因此我常說,傳統針灸是藉著身體的「勢」,去改變身體內的狀況,是依勢造景。但是如果身體內有很多不是能量傳達可以改變的結構,像過多運作後不同層次組織的黏連,經破壞以後的疤痕組織增生,這些傳統針法可以改善,卻沒有辦法徹底解決。所以結構針法是造新的「勢」,改變現有的傳導流通狀態。(我這些我在去年的十二月份左右,台中演講後的一些「演講補遺」文章裡談到過很多,有興趣的可以自行翻看)

根據醫學史的研究,經絡系統並不是某個神人發現,立刻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而是經過演化的過程,由十一經變成十二經,變成十二經還可能是經過術數化的結果,這樣才能融入已經形成的術數系統來運用,所以是思維的產物而不是實證的結果。(參見李建民《死生之域》)所謂的經絡傳導,不過是藉著身體內原本的機能的系統改變,應該用現在的生理學就能解釋絕大部分的功能改變,用氣、經絡強加解釋,反而使得針灸的發展完全受限了。

所以用針的原則,我不採傳統的經絡學說,用可以實質掌握的張力變化來改變結構,進而影響生理系統,當然這些結構變化的影響,還是參照很多既有的解剖學、生理學的知識進行的,只是中間有很重要的「宏觀系統」的認知在裡面,這是傳統中醫最可貴的資產,有別於西醫各個系統分開來論的認知。用張力系統的變化做為治療的依據,可以有很精準、精細的操作,改變的結果可以跟預後有比較清楚的連結,而不是針扎治療後,完全等待病人的反應。

像前面提到的視野恢復就是跟我治療前預期的一樣。前幾天治療一位40多歲,已經小中風兩次的學生,血壓一直掉不下來,我想他身體內一定有缺血阻滯的地方,所以才要維持那麼高的血壓,在解開他兩腳的彈響髖後(一邊可以順利抬腿轉動不卡,另外一邊只好了一半,但是可以很順利滑動,最重要的是骨盤轉正了),第三天一直140多的血壓,就降到110幾而已。還有前一陣子治療一位女醫生,免疫抗體異常,一直不能受孕,做試管嬰兒也在十四週流產,解開皮膚及淺層肌肉張力,抗體指數就恢復正常,而現在懷孕已經度過流產危險了。


而結構針法最關鍵的在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在改勢、造新勢,而不是依著原勢造景。這已經牽涉到根本哲學層次的問題,類似宗教信仰,如果我不能說服你,不信的也不必來爭論,各信各的教吧!


            图片 

 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下) 

林兩傳 2021.09.27 桃園

ㄧ,組織分離大綱

1,進針:須逐層進入,不可拍針或快速破皮進針,這樣進入都太深,即使退針到最皮表,皮下的微觀組織也已經因這刺激而糾縮。

須在皮表給輕微張力,待針下皮膚鬆開使針滑入。或是在皮膚上,針尖定在一個點上,輕微轉動針身,使針尖卡入皮膚裡,然後再緩緩進針,基本上病人可以沒有什麼痛。

2,行針的原則:需要被分離的組織,進針時會有阻力。相鄰的組織之間,如果有正常足夠的緩衝空間,基本上進針時沒有阻力,有一種空鬆感。

進針時,如果針尖穿過了遇到的阻力,就立刻退針回到最表層,讓組織的張力能重新排列調整。

針尖遇有阻力時,不要硬穿刺過去,稍微等一下,讓針尖張力維持著,下面組織就會調整,再微微加力穿過時,組織會依著閃躲這個刺激的方式瞬間變化,這可以從輔助的左手感覺到系統的變化。但是這種組織變化只有在被穿過的部位和更下面的組織,針尖以上的組織因為被針身固定著不能動,所以要退針讓這上下兩段重新調整。

只要進針還有阻力,就必須反覆退針到沒有阻力為止。如果退針時也有阻力,就表示之前上面的組織還沒有重新對位好,進針太急躁。

3,深淺層的問題:越表淺的張力,是來自越遠方。

因此在針刺改變皮膚到肌肉層之間的張力時,整個身體的勢很重要,因為皮下組織的張力是整個身體系統來的,這也是手法最開始要做皮連線的原因。

到肌肉層時,行針調整要注意局部關節的擺位,因為針刺時肌肉是往張力小的方向收縮,必須先擺位使骨架、肌腱轉正,讓肌肉受刺激時,有正確回家的路(這也是我在工具課時,刮法的第三層所強調的)。

4,下針點的選擇:虛疊點,是指不同層次,或是左右相鄰的組織,結構網絡交會最緊的地方。虛,是指不是針在實質的肌肉上面,疊是指張力交會重疊處。

針在最緊的肌肉上,只能使肌肉收縮,打亂原來的狀態,不能夠讓不同層次的組織分離。必須要針在網絡張力交會處,一點點一點點的讓張力消失,才能夠分離開組織。這也是我一直在說的「一小坨針法」。

⋯⋯⋯⋯⋯⋯⋯⋯⋯

二,前面化療腳麻的案例。

1,腳是一個完整的網絡:所以雖然腳底麻,但是不需要針腳底,只要足背的網絡鬆開,足底網絡一樣會鬆開而不麻。

2,鬆開的針法:就是在四個腳趾的骨間縫裡(類似太衝的位置),找到空鬆(不要在肌腱韌帶的上面)糾結(摸下去有不平整的感覺)的地方,用一小坨針法,在那個點上不斷的進退針,直到阻力完全消失為止。四個點都鬆開,也就差不多完成了。

3,行針中左手的操作:有三種狀況,第一,不斷挪動皮膚,讓遠端的張力消失。第二,轉動腳掌讓張力消失的時候,也順帶歸位了肌肉肌腱。第三,一併轉腳趾頭解開終端結構網絡。

⋯⋯⋯⋯⋯⋯⋯⋯⋯

三,前面網球肘的案例

1,用手法先還原上肢的皮連線,使兩手的皮膚均等、還原。

2,先解伸肌再解屈肌。(理由說過很多次了,帶歪結構的是屈肌,鎖住結構的是伸肌)解完皮之後,伸肌群的肌肉是一條一條解,行針時手腕要背屈,才有還原空間。至於屈肌則是一層一層解。

3,用針解完下臂伸屈肌,接著用手法解終端結構網絡,掌腱膜,然後用針解開上臂最重要的肱肌,再解三角肌、胸大肌的虛疊點。

4,上下臂都解得差不多,在上肢正位的姿勢下,針開肘窩內的肌腱糾結處,包括下臂屈肌的起點跟肱二頭肌的止點。在相同姿勢下,一併針開三頭肌。這個姿勢下,肌腱才能還原歸位。

5,針開胸前胸大肌,岡上下肌,大小圓肌,斜方肌。

6,另外一隻手的主要肌肉,也要大概針鬆,橫軸才能固定住。

7,這類病人,慣用手要處理的問題主要在下臂,而非慣用手的問題主要在上臂。

⋯⋯⋯⋯⋯⋯⋯⋯⋯

四,前面腮腺癌化療放療後的處置

1,頭部的問題主要是縱橫軸張力交錯的結果,因此要先解縱橫軸,前兩次的治療主要在處理手腳和背肌。

2,治療原則由遠而近。解頭部前,先解兩側斜方肌和胸口腱膜:主要是鎖骨頭和第一肋的關節面。

3,解開耳後的虛疊點,必須使乳突下方的肌腱完全鬆空,才能處理臉部。

4,再解顏面的虛疊點。由淺而深,表層各處的虛疊點都要解,主要在頰、顳、鼻旁。不可以直接針開肌肉,因為不只是容易出血還會打亂虛疊點的結構。

⋯⋯⋯⋯⋯⋯⋯⋯

五,前面斜頸腦下垂體腫瘤案例

1,先稍微鬆開縱橫軸,頭皮、胸廓才能鬆。

2,在轉動、搖動頭部和轉動胸廓的過程中,由淺而深,找出在造成斜頸纖維化的肌肉上,不能動的結構網絡,藉一小坨針法,一層一層鬆解開來。這過程像剝洋蔥一樣,會發現動態中,虛疊點逐漸的深入,頭部轉動本來是纖維化肌肉上一大團組織一起動,慢慢的那一大團越來越小,然後纖維化肌肉越來越清楚,直到變成乾淨的一根棍子一般的,不牽扯其他組織,而妨礙頭部的轉動。

3,這不是一次可以完成,必須頭部轉動加大時,再解縱橫軸,再回來解纖維化肌肉,再解縱橫軸,來回反覆許多次。

4,彈響髖也是這樣解的。這位病患看到我寫了她的案例在臉書,又傳了下面的訊給我😄。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