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含香王氏宗谱重修序

 流星雨工作室 2021-11-15

泱泱华夏,地域宽广,百姓繁衍,系起炎黄。惟我王氏,源远流长,子孙蕃昌,流佈四方。

      奉三槐堂王氏乃周靈王太子晋王氏后裔。据《含香王氏宗谱》载,王氏系出太原,共有二十一王,惟太原、瑯琊二王尤著。周季灵王太子晋为王家之太子,由此遂改称王氏。远至汉代远祖公为洛阳令,有政绩,至昭帝时官至丞相,封宜春候,已居济南矣。唐季柳子厚龙城录云及宏公亦济南人,与太宗幼日同学为八体书,后帝即位访公竟隐而不仕。由唐至宋有王祐公出,因手植三槐,天下称为三槐王氏。王祐与三槐堂,有宋苏轼《三槐堂铭》传播,更是世人尽知。宋至元明,我王氏中武功文学难以枚举,考诸文献,莫不羡为太原之巨族。
      民国五年谱载,历阳冯王王氏一世祖克明公祖族,系太原祁县,移居山东省济南府大户王。克明公生于明季,嘉靖(1522-1565)年有功于国,赐招勇,闻奉开垦之命,遂由济南迁移和县,卜居鹿宕山下,娶冯氏为妻。地以人传,因名之冯王村。其时冯王村归和州直管,由历阳直辖,故称历阳王氏。自明以降,直至民国,冯王村直属和州(县)历阳一直未变。因冯王村四周皆含山县治,故为飞地吊甲。一九四九年以后,冯王村划归含山县。这次续修,为保持与祖谱的连续性,便于此前外出的各支派回来认祖归宗,仍以老籍贯冠名《历阳王氏宗谱》。
      民国五年谱世系图首载克明公讳天锡,字仲琪,行克明。按谱引云,自明以来家冯王,历清初而族颇大。乾隆壬寅春,谓言公念户族分析迷失,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清乾隆壬寅为公元1782年,谓言是十世世训公的字,生于乾隆二十六辛巳(1761)年,太学生。在谓言公二十二岁(1782年)修谱时,已距克明公来皖约二百四十年,其间虽经历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换代的战乱,但冯王王姓自明历清初而族颇大,当时在户族分析迷失又没有资料的情况下,谓言公谨以所知,克明公为一世祖,建立了冯王王氏族谱。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知道这部谱的原貌,因为那时修的族谱已失于洪杨(清 道光-咸丰-同治年间,1850-1864)兵燹。
      在清乾隆辛巳谱一百三十四年之后的民国五年,谓续修实系重建了冯王王氏宗谱。十三世光鑑公云,自克明公来和邑建宅已越数百年,户近数百家。由于老谱已失却五六十年,修谱时仅有先人所录草稿一部,及祖坟墓碑可凭。户丁星散,遍访难稽,以致数年间,几倍经营,几经辛苦,才形成现今我们所见到的民国五年谱。十四世廷泽公在《王氏得姓源流考》中说,自克明公迁徙来和邑,至民国初年修谱时,四百年间我族支繁,居散不一。其方日久年深,不易稽考,有被水居外乡者,有避乱迁居外乡者,有前已迁徙而后回归者,其迁不胜枚举。当时对支派承续情况不甚清楚,想与前数公或为支流或为嫡源皆不敢臆断。至于清季高曾祖辈户口之繁,支源之众,不甚明晰。修谱时,已知杭州有我冯王王氏一支,去信未来本邑(和县)东乡及无为一支,其祖辈查考不清以致无从着笔。据前辈耆老口口相传的还有,民国初年修谱时,全椒等地有人,骑马坐轿来冯王要认祖归宗、参加修谱,当时因时局混乱,为避祸株连,未予接纳。在乾隆辛巳谱稿中已有多支遗漏,并有衔接不上之处,在重建王氏宗谱过程中又有多支遗漏。廷泽公等历数年辛劳,成就民国五年我王氏宗谱,实属不易。先人嘱托我族后辈若不惮辛苦续修谱牒务将未修者,更加采访以修之,庶可于心无愧。时至今日,又近百年过去,探访又何其难哉!虽我们在互联网上刊发寻根寻支公告,但所有来联系的均对不上号。
      据民国五年谱载,考始祖克明公的长孙得润公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往前推算,克明公当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前后,娶冯氏生长子有松,克明公当于生于明正德至嘉靖初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矣。克明公生子三,至第五世正字辈男丁六人,第十世世字辈男丁十九人,与谓言公所言,我王氏历清初而族颇大、十三世光鋻公云户近数百家,显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从世系图看,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经咸丰,至同治三年(1864年)的整个太平天国(洪杨)期间,生于斯时的昌、光、廷三辈人,大多在战乱中丧生和流散。大部分支下绝祀,整个中分全无后人,东西两分存续下来的也很少。谱中的中分延续香火的两丁,系由东西两分顶支。拜谱至此,触目惊心,潸然泪下。幼时听耆老口传,洪杨前,冯王王氏人口众多,分布甚广。除冯王本村之外,还有我王氏支派集居的一些大村庄,分布在本村周围和和县、含山、无为等地。洪杨兵燹时,冯王村及周围一带村庄在十余年间,荒草封门,野狼群集,空无一人。是时能逃出并能劫后重回的,不足十分之一。
      民国初年修谱距克明公来皖已近四百年,距今已近五百年。五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存续繁衍应远不止民国五年谱所载的支派,定有各支各派迁出大量人员在外。余等以为凡能查到明嘉靖年前后王姓有克有得兴四字顺序一致或音同字不同者,皆可作寻根参照 ;凡能查到自清朝以来有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这十六个字中间有四个字以上顺序相一致,或音同字不同,且与冯王王氏同辈年代相当者,皆可作寻支参照。
      民国五年谱中载有本村阴阳宅图,图中标示冯王北至鹿宕山顶,东至石婆凹、水洞山东坡底、碧云庵,南至冲底官塘沟、大坝,西至旱洞山西涧。环周边有和、含县界标志或分界隔。谱中载有《溪水志》,记述鹿岩山大平台西涧鸡心凹溪水系,是祖宗遗产。有外姓欲夺我溪水,佩兰(其芳)公等与他们官司打了十八年,我王氏胜诉。另据耆老口传,为保卫鸡心凹溪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我王氏牺牲了十八名青丁。《溪水再志》记述有李姓争夺钱步衢溪水,经昌仲公等与伊接讼,我王氏胜诉。这些系我冯王王氏族史重要史料,故在续修时原志文概于保留。
      民国五年谱载有王氏宗祠图。祠堂被日本侵略军拆毁。
      民国五年谱中,对于现在位于和县新桥王庄村的记载甚少。据谱世系图资料和九十九岁老人晏道树(孝先公夫人)言,王庄系东分昌金公支派的繁衍。
      民国五年谱载,廷泽公《王氏宗谱序》云:欲存祖德,共葆仁孝之心,亲其亲以及其所不亲,庶几元气日增,家声益振,后世昌大可操左卷。虽然人以谱为重,谱岂不因人益重乎?余将登鹿宕之巅为吾族厚望之!光鑑公云:凡后世子匕孙匕,切莫俟年深日久重修宗谱之难也。可见先人对子孙后代续修家乘寄予莫大的期望。然自民初迄今百年间,战事不断,运动迭起。虽族人虽有续修家乘之志,但无外部行事条件,故而一直延搁至今。
      一百年来,我冯王王氏子孙在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谨遵祖训,家规肃整,耕读务本,传承清白,虽无达官显贵,但都忠厚贤良,系一方名门望族。近年来,我冯王王氏后裔,对续修家谱的呼声越来越高。公元2010年(庚寅)春正月,冯王村和王庄村冯王王氏各支各派公推义田、义友、祚龙、义华、义成、义文、义龙(王庄)、义龙、祚礼、祚德、祚运、保清组成冯王王氏宗谱续修理事会,负责续修事宜。由义华负责总编撰。
      新续撰修的,一概遵照民国五年修谱时所立规约十条齐家规条之修宗谱”,“作谱凡例引之各项规定。世系图按照民国五年谱以五世为分别,九世再分别排版。唯因根据当今社会之情势要求,本着自愿原则,女子也可在父系下与男丁并列之,如女之父无子,女之子女随母姓者,即为本姓子女,在女系下再列之。
      民国五年谱载排行引克、有、得、兴,正、守、国、太,应、世、其、昌,光、廷、孝、义,祚、保、隆、康,文、明、进、步,理、治、安、邦二十八世。此次修谱,经合族公议,确定再续承、先、福、贵,启、后、贤、良,绪、延、嘉、惠,泽、庆、久、长十六个字辈,使排行引延至四十四世。
      民国五年谱上溯四百年,下启至今,所载资料十分珍贵。这次续修,承接民国五年谱涉及十三世光、十四世廷、十五世孝、十六世义、十七世祚、十八世保、十九世隆,共七个字辈,跨越清道同年间生人至今的一百多年。一百多年来,我王氏各支各派人员生生不息,老死亡故,变化很大。由于其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人口离散,耆老不存,资料难稽。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位于水洞山洞口东侧、村后老茔、馒头山、包子山、太太坟等地的列祖列宗的老茔墓碑,基本毁屺无踪,致使许多支派难以理清;在民国五年以后出生又于五十年代前去世,且无后代的,现时很难查清,很有可能把他们漏掉了;在战乱和灾荒中迁徙失散的支派,更是无法知晓。这次续修系从冯王和王庄现有人丁往上追溯源流支派,因而民国五年谱中所载许多支派无法接续,只能留待今后有线索时,续修增补。由于时间仓促,水平能力所限,肯定还存在诸多遗漏和错误,寄希望于各支派子孙予以更正,也寄希望于我王氏各支派历代流落于外乡的子孙回冯王来认祖归宗。

               十六世裔孙 义华
                十七世裔孙 祚礼
          拜撰于辛卯年(2011)清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