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岳莲花 同安太华岩 太华岩 位于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后埔村西北的莲花山中,距同安城区约16公里。莲花山为同安名山,具有南亚热带雨林生态特征,属戴云山东延余脉,因主峰巨大裂石形似莲花而得名,主峰海拨738米。景区面积12平方公里,集宗教、历史、生态、自然资源和美丽传说于一身,是同安五大历史名山之一,是厦门特区一处保存完好的森林瑰宝,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据《闽书·方域志》载,莲花山“名金冠山,又名夫人山。顶有石岩,南陟之,众山皆小。朱文公题曰'太华岩’,盖取'华岳莲花’之义。” 莲花山峻峭雄伟,风景独特,环境怡人,森林繁茂葱郁,山石灵秀雄奇,人文源远流长。古木怪石、奇花异草、珍禽走兽、清涧甘泉、寺庙古迹、名人题刻,不胜枚举。境内群峦竞秀,险峰丹崖,钟灵毓秀,各具风采。有的气势磅礴,独具王者之风;有的婷婷玉立,宛如仙女下凡。有“百丈丹崖”、“万仞壁立”、“太华赤壁”,峻峭绝壁,巍巍壮观。奇石垒垒,惟妙惟肖,姿态万千,楚楚动人。有太华岩石、太华岩寺遗址、石释洞、莲花石、朱熹手迹“太华岩”、“灵源”、“圣泉”及古人石刻、碑文等一批名胜故迹;森林茂盛,郁郁葱葱,有木沙椤、水衫等国家保护树;初冬时节,枫树点缀,红叶如火。 太华岩寺 始建于宋朝,当年前、后两座大殿依山错落,气势恢宏,极具闽南佛道双供寺庙建筑风格。相传清咸丰年间寺庙和尚因参与“小刀会”反清活动,因清兵围剿而逃散,寺庙被焚。如今,在太华岩遗址上只存在石柱、石盘、石阶、佛座、石磨、石碾、石槽。经文物专家从其古朴的浮雕艺术及石质等考究,应是宋代建筑物构件。 现在所看到的太华岩寺,在2002年重修过,太华岩寺供奉莲山大人,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关于莲山大人的传说,据说石释洞洞口一株檀香树,一日山中起火树被烧,香气直上云天。玉皇大帝闻香,以为人间善信焚香所致,遂派天神沿着香气来到莲花山,不见凡人,只有枯焦老木仍在散出幽香。玉皇大帝据报赐封莲花山为“莲山大人”,因而当地便有每隔三年八月中旬迎请“莲山大人”的民间信仰活动。 太华岩历史悠久,吸引了文人雅士登此吟诗唱喝。南宋绍兴年间,理学大师朱熹主簿同安时,民间有其“三探莲花”传说。宋时理学家朱熹任同安主簿时,曾三次探访莲花山(当时称鸡冠山,也称金冠山)。朱熹前两次行至白沙仑时上山上云雾笼罩,不见真颜,勒马而返,第三次行至白沙仑又是如此,乃祈天曰:“吾对此山无有不利”,云雾方散去,朱熹遍游了鸡冠山,至今留有“留心湖”、“灵源”、“太华岩”等墨迹。 朱熹游莲花山时,曾在太华岩寺前一块状如芙蓉的岩石上镌刻“太华岩”三个擘窠大字,每字高1米,宽0.79米,字体稳重,笔画雄健,据《同安县志》记载, 为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手迹,是目前厦门地区时间最早、字体最大、保存最好的摩崖石刻,清乾隆年间曾任福建、浙江提督倪鸿范慕名到此游并赋有《太华岩》一诗,留下“为怜西岳高堪仰,聊把莲花拟岱宗”的佳句。 “灵源”石刻位于莲花山南部半山腰“太华岩”上方约500米巨岩上,直书楷体,字幅高0.65米,宽0.38米,字径约0.3米,书体浑厚丰盈,为朱熹手迹。石刻旁有潮汐泉,《同安县志》载:“灵源在莲花山,距城西北三十里,泉随潮汐盈虚,朱文公镌字其上”。两处石刻位于莲花山森林公园登山小道旁,是莲花山著名的旅游观光。 在太华岩石刻之北1公里处,有天然上下两个石洞,称“石释岩”,又叫“石烛岩”,它由两块天然巨石横卧成上下两个洞。 下洞奉祀“莲山大人”,洞璧立有五块并列石刻,每块石板阴刻文字四行(楷书),每行十一字,是传经祖师为传授修行心法刻写的禅诀。字体的写法是隋唐佛经所惯用,史学家推断是唐代文刻。 石刻顺序特意安排有错,第二块被排在最后,传说谁能读懂这些文字,就可以得到“九车九驴驮,九篮九粪箕”的银子。清光绪年间,上陵村叫詹方的秀才上洞释文,秀才读到最后几行字,已经听到银子的响声,由于心急意惶,最后一个“土”字读成“士”字,结果得不到银子,一气之下把“土”字凿掉,所以现在石板少了一个字。 据说当年朱熹在游览石释洞时,见此胜景而赋诗道:“山高神显独一尊,岩前通天日月烛”。因见山巅巨石形似莲花,特将山名改为莲花山。后人有诗曰:“莲花留心结太华,石释盘踞佛光显;朱子谶地留石字,千秋万载颂莲花”。 石释洞上洞 从石释洞网上到山巅有十八块天然岩石,形似莲瓣环成一朵“莲花”,中间凹陷成一小池,故当地有“莲花无心贴贴(都是)叶”俚语。石释岩前左侧有潮汐泉,因泉随潮汐盈虚而名,朱熹于其上题刻“灵源”两字。 莲花山太华岩尚有数百种原始次生林和多种珍奇动物,因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厦门市列为“十五”岛外重点旅游项目,莲花镇政府也制定了莲花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近期,太华岩寺已在大兴土木重建,过不了一年,同安将再增加一个收费的旅游景点。 太华岩 清:倪鸿范 杰构华岩压众峰, 棱嶒攒簇似芙蓉, 苍牙险山泉千尺, 石磴萦纡路几重, 谷口频看青障拱, 山腰时有白云封。 为怜西岳高堪仰, 聊把莲花拟岱宗。 倪鸿范: 倪鸿范,字伯畴,号随庵;晋江人,明学士维哲裔。康熙辛卯武举。会台湾不靖,父兴时为提标中军参将,例应居守;鸿范承父命,招募丁壮、自备器粮,请大帅麾下效力。从攻鹿耳门,先登陷阵;又穷捣俪玻苜将苏张、周和等。以功,授千总,加都司佥书。入侍卫,授平望守备,奉命留京师。旋授苏松中军游击。南北要冲,奸匪丛集;鸿范勤缉密防,商船安堵。辛亥,秋潮暴涨,淹没庐舍,兵民乏食;星夜冒险,白抚军亟集米船,全活无算。升川沙参将。有王大聚党,迷诱儿童采割折生,匿支河,莫能踪迹;鸿范独廉知,穷捕抵法,其害遂息。升嘉兴副将。八年,闽饥,奉旨呙资帆海,刻期而至,桑梓利赖。升温州镇;开万全斗门、造华盖山瞭台,以资灌溉、防火灾。捐建育婴堂。调南澳镇,历署福建水师、广东全省提督;俱着威惠。升浙江提督。巡阅军伍,重山复岭中冲犯岚气,疾作;股肿,犹简阅不稍懈。至缙云,卒;年六十九。 鸿范笃好读书,款接文士。厦门玉屏书院久废,为僧所据;署提篆时,会商道、府,扩清鼎建,至今雒诵不绝。晚年,耽吟咏;有「和御制诗纪行」。又着有玉堂、和声、同声、西湖、武彝、罗浮、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名胜诸诗集数十卷。 图拍于2008.12.28 本文曾于2014.7.20 发在《厦门网.博客》有修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