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瑾临刑前提出三个要求,监斩官只答应了两个,百日后却羞愧自尽

 小天使_ag 2021-11-16

20世纪初,国内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濒临灭亡。此时革命成为时代的潮流,众多有志的爱国青年纷纷投身革命,以此来保家卫国。

而秋瑾就是这样一个有志之士,是一个天下男子见之应觉惭愧,女子更不应忘却的巾帼英雄。她曾说过:“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她也确实做到了。

1907年7月15日,秋瑾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场,临刑前,她平静地注视旁人一周,随后慷慨赴死,年仅32岁。她的一生如烟花般短暂,却划过了漫天长夜,为后人指明了方向。

秋瑾

身不在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原名秋闺瑾,小名玉姑,字璿卿,东渡后改名为秋瑾,字竞雄,自号“江湖女侠”,浙江绍兴人。1875年出生于福建云霄,其曾祖父曾任县令,父亲任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单氏也是名门之后,因此秋瑾从小便被当成大家闺秀来培养。

根据当时的封建礼教,女子缠足就是贤良淑德的象征,殊不知这只是对女子权利的剥夺,只是一种强加在妇女身上的畸形审美。

其过程不仅极为痛苦,还会导致行走不便。但在这种传统下,秋瑾虽有些抗拒但还是在五岁时就被缠了足。

她很困惑,于是便问父亲:“为何哥哥不用缠足?”父亲答道:“因为你是女子,女子嫁人是要依靠丈夫来生活的。”这时,秋瑾虽还年幼,但也朦胧地意识到这是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女子为何生下来权利就低于男性,这样的念头不止一次出现在她脑子里。

后来,她随兄长一起进入私塾念书,但她并不仅仅满足于读书写字、吟诗作对,还想要同男子一样骑马射箭、学习武艺。

于是,在获得了父亲的准许后,她每日练习,很快就打下了坚实的武术基础,这也为后来她投身革命埋下了伏笔。

因穿男装逛戏院被丈夫家暴

在秋瑾19岁时,随父亲一同来到湖南湘潭,父亲在这里结识了许多富商,比如王黻臣。王黻臣一见到秋瑾,就觉得她生的亭亭玉立,是个大家闺秀,于是便为还没有婚配的小儿子王廷钧提亲。秋瑾父亲虽然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她很多自由,但在婚姻方面还是不容商量的。

于是秋瑾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她对此并不满意,但也还是妥协嫁给了王廷钧。这段婚姻虽然是父母之命,但所幸婚后二人并未有过什么大的争吵,日子过得也还算幸福。

王廷钧

婚后一年,秋瑾为王廷钧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王沅德。

同多数封建女性一样,秋瑾过着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的生活,看似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其实不然,她只是暂时将其隐藏了起来。

之后秋瑾于1901年又为王家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王灿芝。现在夫妻二人儿女双全,按理说生活应该会过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自从丈夫王廷钧去了京城后,便染上了不良习气,经常隔三差五地逛戏院喝花酒,秋瑾得知后一怒之下穿了男装也去逛了戏院,被丈夫知道后,两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秋瑾男装

王廷钧说她穿着一身不男不女的衣服,不守妇道。甚至一怒之下动手打了秋瑾,秋瑾也气得直接住进了客栈。事后王廷钧虽然道了歉,但夫妻二人的生活也因此出现了裂痕。

创办《中国女报》提倡女权,宣传革命就在秋瑾郁郁寡欢的时候,她意外结识了吴芝瑛,不同于秋瑾,吴芝瑛是一个接受过新思想洗礼的新时代女性,甚至还曾被慈禧太后召见,向其大胆的谈了自己对《辛丑条约》的见解。

吴芝瑛

吴芝瑛告诉秋瑾:“只有我们讲认命,西方人从不信命。”二人性情相投、相见恨晚,共斥清廷腐败,同抒报国情怀,成为至交好友。

1904年,在吴芝瑛的资助下,秋瑾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决定去日本留学。起初,秋瑾在东京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的日语补习班补习日文。在这期间,她还参加了留学生的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呼吁男女平等。

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一起成立了妇女团体“共爱会”。后来她广交能人志士,例如孙中山、鲁迅、陶成章等。秋瑾曾说:“女子必当有学问、求自立,不当事事仰给男子。女学不兴,种族不强;女权不振,国势必弱。”她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发表了《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等文,宣传女权主义,号召革命救国。

1906年,秋瑾决定创办《中国女报》,希望妇女们能够摆脱奴隶地位,掌握自己的命运。同年秋天,为创办《中国女报》筹集经费,她回到许久未回的家中,与丈夫孩子们小聚。

然而这一次相见,竟成了永别。

《中国女报》

临刑前提出三个要求

为了不牵连到家人,秋瑾忍痛与他们断绝了关系。1907年,秋瑾负责主持大通学堂的校务,并以此为据点,秘密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相约同时在安徽和浙江起义。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徽起义失败。7月10日,秋瑾得知后,表示自己不会离开绍兴,因为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她愿意做这个流血的人。

于是她遣散众人,独自守在学堂里,静静地等待着清军过来抓她。

人虽不能选择为何而生,但可以选择为何而死。

同年7月13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次日,绍兴知府贵福、会稽县令李瑞年和山阴县令李钟岳三堂会审,秋瑾在大堂从容不迫,否认曾参加推翻清廷的革命。贵福没办法,只得将她押回山阴县继续审问。

15日,李钟岳奉命审问秋瑾。

李钟岳向来十分欣赏秋瑾的为人,他不仅没有对秋瑾用刑,还对她以礼相待,让她坐在凳子上。

最终,秋瑾在供状上只写了七个字“秋风秋雨愁煞人”。

贵福得知李钟岳私自包庇秋瑾后,连夜面见浙江巡抚张曾扬,得到了将秋瑾就地正法的手谕。李钟岳力排众议却于事无补,只能服从命令。而此时的秋瑾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对此她只拜托了李钟岳三件事。

其一是能让自己为家人写一封诀别信;其二是不斩首;其三是死后不脱衣服。

李钟岳虽然也很想替她完成这三个遗愿,但考虑到自己的家人只答应了她后两个要求。

并对她说道:“事已至此,因我位卑言轻,恕我没法成全你。我无意杀你,希望你能谅解。”秋瑾知道李钟岳是好意,于是慷慨赴死,年仅32岁。

在秋瑾牺牲后,李钟岳整日郁郁寡欢,秋瑾虽不是因他而死,但他毕竟是亲历者,他对于秋瑾的死十分愧疚,常常念叨着“我虽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李钟岳的家人见他情绪低落,常安慰他这并不是他的错,他已经仁至义尽了。李钟岳还曾跳井和在树上结绳寻死,所幸被家人制止了。

但李钟岳终因抵不过内心的愧疚和自责,在秋瑾牺牲百日后,趁家人不备,在房内悬梁自尽,终年53岁。

李钟岳去世后,浙江市民争相为他击鼓鸣冤,上海的媒体也对此事争相报道,一时间舆论哗然。而后人也为了纪念秋瑾和李钟岳为其建了祠堂,供后人敬仰。

结语

秋瑾用自己的死,为民众敲响了警钟。她的牺牲在当时的社会掀起了巨大的舆论风波,无数人受此激励,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革命浪潮之中。虽然人们可能已经忘记她,但她却在鲁迅著名的短篇文章《药》中,变成了革命者夏瑜,永远地被人们铭记。这也提醒着我们,

要不时地回望那个时代的悲哀、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天真,但也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天真的人,才为中国的革命带来了一缕曙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