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德宗道章

 大山860 2021-11-16

Image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夫志心笃行之术,
长莫长于博谋。

(修远之思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仰,这是立身成名的根本。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踏踏实实地做事,认认真真地做人,长于谋划,才能有所成就。不懂得谋略,不精心策划,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任何人要想做一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孟子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这是千古不移的至理名言。《尚书·洪范》说:你如果有什么大的疑惑,就应该多咨询,可以问自己、问下属、问普通人,也可以占卜,多听从他们的建议就会逢凶化吉。)

安莫安于忍辱。

(修远之思评:曾国藩平生最强调一个“忍”字,能否忍耐一时的屈辱可证明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宽阔、目标是否远大。所以民间自来就有“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殃”这句俗语。《易经》说: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存实力。老子说:忍受一时的屈辱是为了将来的荣耀,善于柔才会更强大。)

先莫先于修德。

(修远之思评:现代人追求实际和利益,都不讲道德,甚至把讲道德的人看作傻瓜或者迂腐。实际上,这是目光短浅者的看法,不讲道德、没有修养的人只能得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做不了大事。)

乐莫乐于好善。

(修远之思评:俗话说:修百善自能邀百福,竭千虑自必致千祥。所谓“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要行善积德,自然福寿平安,所以根本不必担心前程的凶吉。疏远邪恶,不做坏事,亲近忠良,多做好事,就会终身快乐。)

神莫神于至诚。

(修远之思评:当今的时代,没有人崇尚诚实和诚心,真诚的人被认为愚蠢。但这是对俗人而言,对于见多识广的聪明人而言,诚心才能打动人。对别人以诚相待,才会换来别人的真心。玩小聪明、耍小花招所得小利都是一时的。)

明莫明于体物。

(修远之思评:所谓“体物”,就是体会事物的变化发展,从细微之处明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而不被表面现象或者谎言所迷惑。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自己必须具备足够的智慧和眼光,能明确是非准则,分辨自己的行为对错,然后才能够发现外物的微妙变化,从蛛丝马迹判断出事物的真相和形势的走向。《吕氏春秋》说:事物之所以成为那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去做事情肯定做不成。古圣先贤之所以超过俗人,就是因为他们了解事物的起因。比如:水从山里流出来,流入大海,并不是因为水讨厌山而喜欢海,而是由于山高海低造成的;庄稼长在田野里,收藏在仓库里,不是庄稼想那样,而是人想那样啊。它又说:观察看得见的,就可以推知看不见的。所以,观察房子下的阴凉,就可以知道日月运行和阴阳变化的规律;看见瓶子里的水结冰了,就知道天气寒冷,知道鱼鳖都藏起来了;品尝一块肘子肉,就知道一锅、一鼎里的调料了。《谭子》说:脑筋清楚的人,不会被人欺骗。)

吉莫吉于知足。

(修远之思评:大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而已。所以,知足者常乐,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伤害自己。老子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停止就没有危险,就可以长久。又说: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没有比贪婪更大的错误,只有知道满足的人才能经常满足。)

苦莫苦于多愿。

(修远之思评:人心不足,欲海无边。但欲望的满足和追求应该有个合适的度,突破了这个度,没有止境地、贪婪地去索取,只能反过来伤害自己。所以,圣人之道,淡泊无欲。对于身外之物,来就来,去就去,无须牵挂。财物的聚散多寡,官位的高低去就,不值得为之大喜大悲。佛教认为有求皆苦,人的生、老、病、死莫不因为人愿望渴求太多。所以,儒家主张无欲则刚,恭谦俭让,对人不求名,对物不求奢,是为君子。文子说:祸患生于贪婪,幸福来自自我节制。圣人用心引导耳目,而小人则是用耳目引导心。《吕氏春秋》说:事随心,心随欲,欲望没有节制心就没有节制,心灵失去了约束就什么都可以干得出来。)

悲莫悲于精散。

(修远之思评:这里讲的是养生之道,也是人生的大道。心是身体的主宰,精神是人的根本。心理混乱,就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精神过度劳累、消耗、散乱,人的根本就动摇了,悲伤和灾难就来了。这里强调的还是对欲望的节制。欲望的扩张就是对精神的耗散。《淮南子》说:人的耳目怎么能长久地劳作而不休息呢?人的精神怎么能老是活跃而不停下来呢?)

病莫病于无常。

(修远之思评:“常”就是常态、常理,就是事物发展变化应该遵循的规律。无常是指无视或者不遵循这些规律,放纵自己,任意而为。其结果从身体上说会伤害身体,从人生上说,就是不走正道,就会招来灾祸。)

短莫短于苟得。

(修远之思评: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苟且的、不光彩的、不光明正大的方式得到的东西不会长久,因为那不属于你,你得到的很勉强,所以,最后一定会再失去。《大学》说:以悖逆的方式得到的,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失去。曾子说:记住啊,一定要记住,怎么出来的就怎么返回去,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目光短浅。第二层含义是,应该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苟安于现实,要记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道理,孔子曾以“富贵无常”告诫王公、勉励百姓。所以,苟安现状的人,即使不败亡也不会有所前进。)

幽莫幽于贪鄙。

(修远之思评:人一有贪心和贪念,就容易丧失理智。一旦被贪欲冲昏头脑,就不能把握自己,也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即使利害关系非常明白,也看不出来,所谓利令智昏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贪婪的人容易被物欲和眼前的小利所蒙蔽,招来灾祸。)

孤莫孤于自恃。

(修远之思评:自满者败,自恃者孤。自以为是,得意忘形,自然就陷入孤立。世上好骄傲的只有两种人:一是真有才,因而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另一种其实腹中空空,无德无能,但也照样谁都瞧不起。对于后者,失败是自然的;而对于恃才自傲的人来说,骄傲自满,过高地看待自己的能力,不听别人的忠告,陷于盲目,反而把自己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危莫危于任疑。

(修远之思评:常言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很深刻的道理。这里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既要重用他,就不要怀疑他,如果用而疑之,这对用人者来说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一方面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自身安危的担忧。《尚书》说:怀疑积累多了谋划就失败了。)

败莫败于多私。

(修远之思评:人都有私心和私利,此乃人之天性。但过分的自私就什么都得不到,相反,真正做到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公无私的人却可以得到一切,这就是私与公的辩证法。所谓:“无取于民者,取民者也。无取于国者,取国者也。无取于天下,取天下者也。”以及老子说的:“夫惟不私,故能成其私。”道理是一样的。《尚书》说:以公灭私,人民就怀念他,没有公心,就会多为一己的私利打算。私心小则结匹夫之怨,私心大则激怒天下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