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教学管理指南

 丛耘720 2021-11-16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根据《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以及国家关于新时代学校教育管理、课程改革、评价改革等方面的重要文件,结合我省义务教育学校实际,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第一章 课程实施管理

第一条 加强课程领导

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全面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任务,根据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浙江省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和资源条件做好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与管理,履行课程领导职责。

第二条 落实课程育人

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落实全学科育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第三条 开齐开足课程

贯彻国家课程方案,有效实施国家地方、校本三类课程,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和总课时数,不随意增减各门课程的规定课时,不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

第四条 规范使用教材

规范选用国家或省级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材和课程辅助资源,不使用境外教材、未经审定的教材,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

第五条 研究学段衔接

重视“幼小衔接”,严格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合理安排必要入学适应教育,探索一至二年级课程的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设计。加强“小初衔接”“初高衔接”的研究,探索不同学段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实施,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学习方式的有机衔接。

第六条 优化课程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依据核心素养培养要求选择并优化课程内容,推进综合学习,加强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的关联,探索以主题、项目、任务为载体的学科整体学习活动与跨学科学习活动。

第七条 落实体艺教育

落实各学段健康教育教学时间,每学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安排4课时健康教育。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集体体育锻炼制度,确保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1小时。广泛开展校园艺术活动,确保学生每周参加课外艺术活动2次。每位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能较好掌握2项运动技能、2项艺术技能。

第八条 加强实践课程

做好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实施、管理,切实保障开展跨学科实践性学习、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条件,合理组建能全面协调各部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和课程指导团队,引领全校教师积极实施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可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课程统筹安排。

第九条 统筹时间管理

保证学生在校的自修、实验和实践活动时间,给学生留有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和学习选择权,做好学生课后服务期间自主学习管理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第十条 拓展学习空间

从支持自主学习与实践学习的高度,加强校内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活动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校外教育基地的沟通与协作,为各门课程的科学实施提供条件支持,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丰富的资源环境。

第十一条 积累课程资源

合理开发各门课程的课程资源,重视积累教学设计、课件、课例、习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平台建立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机制与共享平台,建立并完善学校课程教学资源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 加强读物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要求,严格把关、控制数量,做好课外读物的遴选、审核、推荐等管理工作,选定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启智增慧的读物,组织多样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满足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方面的阅读需求。

第十三条 做好课后服务

依规安排课后服务活动,开展“基本服务+拓展服务”,指导学生高质量完成课后作业,为学习困难学生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指导。利用学校资源设计非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性项目,丰富课后服务内容。

图片

第二章 教学过程管理

第十四条 规范教学进度

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程科目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实施教学,不随意加深课程难度、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学期考试复习时间不超过2周。

第十五条 尊重教师差异

尊重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以实用性作为教师教学设计基本标准,新教师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规范性和有效性,有经验教师的教学设计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

第十六条 注重学习设计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要坚持学生立场,学习活动设计先于教学过程设计,克服对教学参考资料的过度依赖,重视对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的分析、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习活动的规划,加强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第十七条 组织集体备课

学校集体备课要以教师独立备课为前提,引导教师做好备课的前期准备与后期拓展,在分合有度的基础上做到集体备课和独立备课结合、集体设计和个别设计结合,形成良好的备课习惯,使备课成为教师个性化的日常教学研究活动。

第十八条 落实备课指导

备课检查要重点关注设计与实施的一致性,备课检查的过程可以与课堂教学调研相结合,备课检查的结果要以指导的方式及时反馈,关注教师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实施的一致性,注重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第十九条 组织有效学习

教师从学生学习全过程出发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关注教学的针对性、学科的特殊性和目标达成的全面性,将作业作为重要的自主学习任务,与课堂学习活动一体化设计。做好预习环节指导,重视学习活动组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十条 优化教学方式

结合学科特点,尊重学生需求,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重视真实情境教学,组织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精准教学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转变学教方式。

第二十一条  加强学法指导

制订《学生学习常规》,开展学习指导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管理的兴趣与意愿,指导学生掌握预习、听课、作业、记笔记、复习整理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

第二十二条 开展个别辅导

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充分分析学习心理与知识漏洞,制订个别化的辅导方案,纠正不良习惯,弥补知识缺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反对单纯增加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难度,鼓励通过综合性、项目化学习任务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第二十三条 合理设计作业

明确作业意图,控制作业难度,合理把握不同学习环节的特点布置适切功能的作业,结合单元整体学习要求优化单元作业,积极探索实践性作业、项目化作业、跨学科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和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第二十四条 加强作业反馈

 作业须全批全改并及时反馈,不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及时记录并分析学生作业中反映的问题,加强开放性作业的批改与反馈的研究,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讲评,个别问题单独交流,充分发挥作业的过程性评价与学习指导功能,可采用无分数的、不进行横向比较的单元作业进行学情诊断与补偿学习。

第二十五条 控制作业总量

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量每天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学生书面作业量每天平均不超过90分钟。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合理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对于学科基础不均衡的学生,各科作业的重点和数量应有所差异。要求学生完成的书面作业,教师须先行试做。

第二十六条 统筹管理作业

学校加强对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讲评、辅导等各环节的统筹管理与指导,保证作业总量不超标,结构更合理、内容更适切,过程有意义。建立作业布置情况的公示制度,做到“一课一辅”之外不推荐成册作业本,能按年级做好各学科作业总量的控制与协调。

第二十七条 完善常规调研

组织由学校管理者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调研组,定期开展校内教学调研活动,落实课程日常监督,关注常态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设计与反馈的质量,重视调研后的反馈、交流和行为跟进,强化常规管理的指导功能。

第二十八条 做好家校协同

家校协同做好学生课内外学习统筹管理,指导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体育锻炼、健康的阅读和文艺活动,参与社会调查、劳动实践、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各项社会活动,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沉迷网络。

图片

第三章 教学评价管理

第二十九条 健全综合评价

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品德表现、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审美素养和劳动实践能力等全要素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十条 改进考试方式

降低考试压力,减少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采用多样活泼的实践性评价;三至六年级降低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权重,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实践性评价;七到九年级每学期最多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不组织周考、月考等考试或以其它名义变相组织考试。

第三十一条 加强命题研究

考试命题要依据课程标准,倡导“素养立意”。合理控制难度,减少机械记忆性试题,增加综合性、开放性、应用型、探究性试题比例,提高命题质量;加强考试与教学、作业紧密结合的“教学评一致”的探索,注重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研究,提升教师命题能力。

第三十二条 重视过程评价

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习过程评价和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探索表现性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加强课堂观测、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即时性评价,加强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阶段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能力。

第三十三条 规范成绩运用

尊重学生成绩隐私、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以任何形式公布成绩、进行成绩排名,小学日常学业成绩报告采用分项等级制,淡化横向评价。做好考试结果的整体分析与科学运用,帮助师生明确教与学的改进方向。

图片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管理

第三十四条 完善研修机制

学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视角整合实施教研活动、课题研究与业务进修活动,建立立足本校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发现与解决机制、基于课堂立足实践的行动机制、教学改革经验的培育与推广机制以及基于研究的团队学习机制。

第三十五条 健全教研组织

建立校领导分工联系学科教研组与教研组长工作例会制度,提高学科教研组长的管理、策划和指导能力。保障教师开展教研的时间和条件,常态开展以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为依托的校本教研活动。

第三十六条 深化实践研究

简化教师研究的形式化要求,引导教师理解并落实课程标准与教学常规,开展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指导、作业与评价的优化设计、教学评一致性等教学难点问题研究与行动,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项目学习、综合学习、技术辅助等新领域、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

第三十七条 重视教研策划

关注教师有效研修活动的研究。重视教师需求的调研,强调教师的主体精神,合理设定教师研修任务与促进生成的思维工具;引导教师通过在实践任务中的体验与反思,唤醒学生意识、提高执教能力、提升专业素养,展开更深入的跟进实践。

第三十八条 创新教研方式

探索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组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教学展示、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等多样形式的教研活动,开展跨学科、跨校协作、“互联网+教研”等教研组织形式,积极探索教师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改进日常教学、实现教学创新的科研路径。

第三十九条 改进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弱化个体比较,引导团队合作。重视教师自我评价与反思,开展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教师工作绩效评价,设置多元的教师绩效目标。改进评价结果的反馈方式,将对教师日常工作的观察、检查等作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升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导制定教师专业成长规划,让不同层次的教师找到发展方向。


图片

编辑:杨雨洁

审核:方凌雁

教研,让浙江教育更精彩!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