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保忠:记忆乡村碎片

 新用户7391BFGL 2021-11-16



记忆乡村碎片

山东夏津  程保忠


  这些记忆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它时常萦绕在我内心深处,一直伴随我50多年来挥之不去。
革命小组的故事
  1966年在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因高考取消,我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被推荐保送也未能实现,只好回乡务农。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
  刚回乡时,感到农村一些事都很新鲜,也很生疏。
  当时喊的口号是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公社号召每个生产小队都要成立革命小组,负责管理好庄稼。我们村有三个生产小队,成立了三个革命小组。我任第一生产小队革命小组的组长,小组由五人组成,我年龄最大22岁,最小的只有15岁。我们负责管理20亩玉米。
  全村三个革命小组展开比赛,看谁管理的庄稼好。为了管理好玉米,我们在地里搭建起窝棚,五个人都搬到地里住,没有塑料布只好用秸秆儿搭制而成。我们管理的玉米地离家有一里多路,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分配的化肥供不应求。我们就采取了土法上马,每人准备了两只大粪桶。每天天刚发亮,我们五人肩挑着大粪桶,挨家挨户去掏粪池,连屎带尿掏满桶,挑到地里挨棵挖坑,施在玉米上根部。这活儿又脏又臭,为了管好玉米,我们顾不上这些。
  我刚参加农活儿,肩膀嫩,100多斤的粪桶压在肩上生疼,肩都肿了起来,一路上得休息好几次。15岁的小山有点儿坚持不住,哭了好几次鼻子,想打退堂鼓。我劝说他,鼓励他,还给他准备了两只小的粪桶。我们一路上欢歌笑语,一边走一边大声唱,唱:“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走在大路上”等革命歌曲,那个高兴劲儿就别说了,一点儿不觉得累。小山也不说不干了,跟着我们一直坚持一个多月。有一次晚上,突然下起大雨,窝棚漏雨了,盖的被褥都淋湿了,我们也没有回家,坚持在地里住。
  由于我们精心管理,玉米长得齐刷刷,棵棵都长得一人多高,玉米棒子个个像大牛角,谁见谁夸。公社党委还在这里召开了全社观摩现场会,让我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公社党委书记赵书记号召全社革命小组向我们学习,会上还奖励了我们小组一袋100斤装的化肥,这下可把队长乐坏了,给我们每人每天多记两个工分,那时满分是十分,我们一天能挣到12个工分。
  那年我们管理的20多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200多斤,是当时最高产量。


夜校识字班的故事
  村党支部为了提高社员的文化水平,成立了夜校,号召男女社员都报名参加识字班,让我来担任夜校老师。
  夜校报名参加的有40多名男女社员,大部分都是青年,其中最大的有40岁。每人发了一册识字课本,每天晚上学习两个小时。我为了给大家上好课,白天抽出时间备好课,晚上一个字一个字的把着手教,大家学习劲头儿都很高,一笔一画的写。
  正当大家学习劲头儿很足的时候,有一位刚结婚的新媳妇才上了几天就提出要退学。我问她啥原因时,开始她吞吞吐吐的不愿意说,后来才道出真情,她说娘家有兄妹八个,家境贫困,上不起学校,只好在家里干活,很愿意学习文化,就是没有机会。听说村里成立了夜校识字班,就报名参加了,不几天,她婆婆知道了,不愿叫她参加学习,并且说学那个有啥用,能当吃还是当饿,新媳妇儿家夜里老往外跑个啥?我知道情况后,就到她婆婆家三番五次地做思想工作。一开始,她婆婆说什么也不同意。我就给他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发生的例子。在我耐心的劝导后,她婆婆终于让媳妇儿参加夜校学习。她学习很认真,有时晚上学不会的,就白天中午等我劳动回家后问我,学习不到两个月就识字二百多个。
  这时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运动,如烈火般在农村燃烧起来。我当时也不知道什么东西属于四旧,认为凡是旧的东西都是四旧,就发动学员回家,把家中旧书、旧画、旧字、旧瓷器拿出来,连过春节挂在墙上的影子,摆的神主匣,也统统上交出来,堆在大街上全部烧掉。后来村里续家谱这可作了难,失去了历史依靠。后来回想起干的这些事儿,感觉幼稚可笑还愚蠢,心里非常内疚,对不起乡亲们。


文艺宣传队的故事
  为了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我把回乡知识青年发动起来,组成了一支文艺宣传队。
  文艺宣传队有20多人参加,其中也有十八九岁的农村姑娘。当时一没有道具,二没有服装,我们就白手起家,我们自己制作二胡、笛子、快板儿等道具,因陋就简向群众借用演出服装。演出内容,一是配合当时的政治运动,二是农村出现的好人好事。演出节目有小表演唱、快板儿、三句半、数来宝、秧歌舞、相声等。我负责编导,白天演员参加生产劳动,晚上就在夜校安排演出文艺节目。演员们排练劲头儿很高涨,练到半夜也没有说累的。有个叫小兰的女演员,19岁了,家长不同意她参加演出节目,说大姑娘家在外丢人显眼的干吗?可是家长没有拦住她,她照常每天参加排演节目。
  我们自编自演了有15个节目,把革命小组下大雨没有回家的事编成数来宝,“下大雨,哗啦啦,革命小组没回家,坚守阵地人人夸,哎嗨吆。”。有快板儿小两口儿争模范,有表演唱王大娘学文化,还有老两口儿学毛选等。排演好后,我们在村中进行了首演。群众听说我们要演出节目,男女老幼都从家里赶来观看,台下坐满了黑压压一大片人,有本村的,还有外村的。原来阻挡小兰参加演出节目的李大叔看见自己闺女在台上精彩的表演,高兴地指手划脚,跟人们说,你们看我大妮儿演的多好。每演完一个节目,台下掌声和喝彩声接连不断。60岁的王大爷抿着嘴儿直笑,直夸着说,演出的都是咱本村的好人好事,看了真解渴,俺就愿意看。这次演出在我村文化史上是一件破天荒地的盛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外村孔市村和王庄村还邀请到他们村演出。
  后来,我被调到乡中学任教后,每当回想起在家务农的这一段生活时,总是感慨万千。
  家乡养育了我,使我增长了知识,增长了才干,增长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我感恩家乡,感谢家乡父老乡亲,我爱家乡,愿为振兴家乡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责编:丁松   排版:夏显亮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程保忠:男,出生于1946年3月,大学文凭,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第07002318号),中国楹联书法协会会员,新时代书法家。本人从小热爱文学,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人民教师人民爱”新闻作品,先后在中国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刊物发表作品500余件,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在省、市、县文学刊物刊登多篇。书法作品在省级获得优秀奖,在市级获得一等奖。“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书法作品在中国书法报刊登作品入选十四界中国重阳书法展。

孔雀文化投稿须知(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