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过工人,下岗了10余年,摆过小摊,还蹬上了人力三轮车。 2009年4月,仅仅拥有高中文凭的他,在38岁的的时候,凭着自身对古文献研究方面的天赋和钻研精神,经过20多年的不断努力,自学成才。 由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教授,与另外两名教授联名推荐,参加博士考试,成为复旦百年校史上,仅以高中学历,而没有经过硕士课程的学习,直接读博士的第一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现如今怎样了?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和大家一起了解,曾经的三轮车夫,如今的安顺学院老师——蔡伟的故事。 伸手渴望知识的孩子 1972年出生的蔡伟是上学时期的蔡伟是辽宁锦州人。早在小学时期,他便对文字有着莫大的兴趣,特别是备受学生“吐槽”的文言文,他的兴致更是浓厚。 蔡伟很喜欢读书,但因为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并不能花过多的钱在他的兴趣爱好上。 因此他就磨着父亲请单位盖章,拿着有资质证明的信件在锦州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 那之后的时光里,蔡伟把图书馆当成了教室,几乎每天都去打卡,那一年,光是古书,他就看了近百本。 这对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来说已经是莫大的挑战了,何况还是一个孩子。 锦州市图书馆中有些珍贵又稀少的书籍不允许外借,蔡伟又十分想看,于是在他的软磨硬泡下,管理人员允许他入内抄书。 抱着只要抄下来就是自己的这一念头,蔡伟十分认真。而在抄写的过程中,他也初步熟悉了书籍的内容,有利于后期的理解。 图书馆的这段时间,为蔡伟今后的古书研究打下了基础,也让他与古文字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蔡伟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他有个致命弱点——偏科,高中时期理科成绩有时只有10多分,在1991年的高考中,19岁的蔡伟因成绩太差而落榜。 不变的灵魂,永恒的光点 没有考入大学那就要步入社会了。蔡伟成了胶管厂的一名工人,开始三班倒的工作时段。 倒班之余,他并没有放弃对古书的兴趣,而是选择去泡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他“几乎把能看的书全看了一遍”。 或许在别人的眼中,他就像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与普通人的世界格格不入。但在蔡伟的眼中,古文字就是他的知己。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随着胶管厂效益越来越差直至倒闭,下岗了的蔡伟只能另谋生路。 没学历没经验,年纪轻轻的他先是在食堂的后厨做馒头,后又攒钱买了三轮车在商场门口摆摊。雪糕、饮料和香烟都是他的商品。 可就算摆摊10多年,他的收入仍只够糊口,家里连续10多年没交过取暖费,锦州冬天气温低到零下10多度,屋子里和冰窖一样冷,水管常被冻住,睡觉要盖三四层厚棉被,冬夜里常常半夜被冻醒。 就算生活并不富裕,蔡伟也没有放弃对古文字的喜爱与研究。摆摊之余,他的业余时间都在看书。 那他又是怎样与复旦结下的缘分呢? 十年寒雪终迎碳 1995年蔡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裘锡圭教授写了一封信,不到10天就收到了回信:“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令人十分钦佩。”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研究学术圈内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学术圈内,裘先生的要求是出了名的高。 可一个高中文凭的青年人却得到了裘先生的赞赏,可见蔡伟对古文字的研究真的有自己的见解。 1997年1月,裘先生在《文物》上发表文章《<神乌赋>初探》,文中提及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其中的“佐子”不明其意。 蔡伟写信告知“佐子”应读为“嗟子”,亦即“嗟嗞”,是叹词。后来裘先生就在1998年第三期《文物》上,发表了《“佐子”应读为“嗟子”》,称蔡伟“其言甚为有理”。 在古文字方面,蔡伟甚至能够“指点”裘教授一二,这是何等的造诣。 一来二去之间,蔡伟与裘锡圭先生成了忘年之交。 而在了解到这个年轻人的学历、家庭状况之后,裘先生也真心实意想要帮助他,期间还劝他考取研究生,但因为英语实在难学,被蔡伟拒绝了。 2003年之后,蔡伟陆陆续续在国学网发表了一些文章。“他写的东西不是很多,但很谨慎,更难得的是,蔡伟他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互综合起来一起研究。” 你怎样看待蔡伟的逆袭之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在这1995年到2007年这10多年间,蔡伟一直是摆摊状态,他的妻子为减轻负担补贴家用也一直在外靠送报纸赚钱,两人的日子虽然劳累辛苦,但幸福非常。 但在2007年,36岁的蔡伟家里迎来惊天噩耗,他的妻子生了病,高昂的医药费让这个收入不多的家庭犯了难。 ![]() 为了增加收入,蔡伟开始蹬三轮车,希望可以多挣些钱,但三轮车夫每天的时间都很满,早出晚归再加上需要照顾生病的妻子,蔡伟几乎没有时间看书。 在知道了蔡伟的境遇后,裘锡圭先生忧心忡忡。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本就是新生力量来源少,而蔡伟在古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已经不亚于一些教授。 复旦大学刘钊教授得知后,恰好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要与中华书局、湖南图书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 刘教授和裘先生商量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决定临时聘请蔡伟,解决了蔡伟的燃眉之急,也让蔡伟可以真正进入到正规的古文字研究领域。 在工作中,蔡伟的专业水平也是得到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蔡伟专注的精神和刻苦钻研的性格,非常适合在古文字研究领域发展,所以裘先生很希望蔡伟能够受到更高等更全面的教育,进行系统的学习,从而有所作为。 于是他就联合其他两名教授一起联名将蔡伟推荐到教育部,请求特批给蔡伟一个复旦大学博士生的名额,并获得批准。 ![]() 2009年,专业能力毋庸置疑的蔡伟在特殊情况下,进入复旦大学读博。直到他2015年博士毕业,用了整整6年时间。 这6年里,他面对的是不小的补课任务。先是完成本科及硕士阶段的学业,再修读博士。 而学校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也在科目上做一些微调,比如可免修英语,改修日语,一是他从头学起一门新语言会相对来容易些,二是日本也有同类研究,今后有益于他阅读国际学术报告。 ![]() 自此,38岁的蔡伟,从一个三轮车夫成为复旦大学的博士生。来了一个人身份的华丽转变。 是坚持,是胜利 在蔡伟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勤奋,是坚持,是始终如一的对古文字保持着极大的热情。正是他这样的努力,始终对知识保持着探索的心理,才造就了这么一个从车夫到复旦博士的这么一个完美跨越的传说。 ![]() 但在这其中,也包含着社会求学风气的盛行、一个学者求贤若渴的心态、一个学科无尽的魅力、和一所大学开放的胸怀…… 如今的蔡伟已经49岁了,他成了安顺学院的一名大学老师,授课于古文字这个“十分冷门”的专业。 他一直在这一领域研究深耕,偶尔也会发表一些研究论文或者参加学术研讨会。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蔡伟的成就在于坚持自己的爱好和选择,在生活的重担之下,仍然能够砥砺前行,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步努力。 ![]() 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敬畏与探索之心,不管在哪里,不管是什么职业,都可以发光发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