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上半年的一天,刚拉完车的蔡伟回到家里还没等坐下, 便接到了来自董珊的致电邀约:“蔡伟,你愿意去复旦学习进修吗?” 这份突如其来的天降惊喜让蔡伟有些惶恐。 要知道复旦作为国内名列前茅的大学,一般人想要入学必须通过极其严格的考试。 然而,如今复旦这样一个顶尖学府,竟然给一个仅有着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破例免试, 这,是什么情况? 实际上,除了蔡伟对自己被录取这件事感到无法理解之外, 在复旦大学的招生办里,也对录取一位三轮车夫产生了极大的质疑声, 认为非应试录取将无法保证学生的学识水平。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刘钊、董珊、裘锡圭三名国内学界泰斗人物联名做保, 这才打消了所有的质疑声。 那么,蔡伟身上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秘密,竟然让复旦大学免试录取他? 如今十二年过去了,他又是否实现了人生逆袭了呢? 亲爱的旅人,想知道答案的话不妨暂歇脚步,让我们一起走近属于蔡伟的理想国度吧! 01 对于天才的定义,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同答案。 但通常情况下,大家都会认为这个头衔属于那些拥有着超凡天赋, 并且能够声名远扬的人。 然而,事实上却并非如此,不是所有的天才都能在一生下来就受到万众瞩目的。 就像蔡伟,如果他的人生只有38年,那么他的一生只能用“失败”二字来总结。 而他的名字也会无人知晓。 但是,这一切都在他38岁的这一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1971年,蔡伟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 因此他们对待蔡伟的教育方式几乎就是放任自由, 只要他不到处惹是生非,便已经心满意足。 不过,尽管父母对蔡伟进行“放养”, 可蔡伟却没有自甘堕落,反而一头扎入“书海”里遨游。 在小学的时候,蔡伟就表现出对国文的浓厚兴趣。 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和泥巴、过家家”的时候,蔡伟的兴趣却放在了学习上面, 似乎能够认识生僻字,对他而言比任何游戏都有意思。 但,很遗憾的是,蔡伟对于学习的兴趣也仅仅只局限在国文上面, 对待其他学科,蔡伟一直抱着浅尝辄止的态度。 虽然谈不上多么讨厌,但也绝不会花多余的时间在这上面, 只要能够达到应付考试的水平便万事大吉。 在小学初中的时候,蔡伟的这种学习方式尚且还能跟得上其他同学, 但当升入高中后,当其他科目知识越来越困难时, 蔡伟的这种做法就受到了反噬,成绩迅速一落千丈。 如果换做普通人,这时候肯定会幡然醒悟, 然后迅速把其他学科捡起来,从而实现成绩的突飞猛进。 但蔡伟的想法却并非如此,当他的总成绩遭遇滑铁卢之后, 他反而更加专注于语文这一科中,诗词歌赋,骈文采藻皆成了他化解学习苦闷的良药, 将自身“放养”在古文的原野里驰骋。 在学习日益紧张的高三,好不容易放个假,其他的同学要么蒙头大睡,补个觉,缓解疲乏; 要么不敢懈怠地继续学习,企图弯道超车。 可蔡伟却用这宝贵的时间去到图书馆里, 专门找那些“冷门”的,常年无人问津,被“丢弃”在角落中吃灰的古籍, 仿佛这是一顿饕餮美食,狼吞虎咽地将其“吃”下去。 后来的蔡伟曾在采访中回忆那段时光, 他讲到:“在那时候,我把图书馆里凡是语言文字的书都找来阅读,这段找书、看书的经历开阔了我的眼界,也让我认清了我想追求什么。” 而蔡伟的这一追求,便是古汉语。 可是,在那个年代,古汉语是一门极其偏僻的学科门类, 因为专研它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国内的专家少之又少, 只有在顶尖学府才有开设这一专业的教学。 但是,高考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却又偏偏不只针对一科, 因此在1991年的高考考场上,蔡伟毫无悬念地落榜了,他也失去了继续深研古汉语的机会。 当周围的同学都拿着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喜不盛收的时候, 只有高中毕业证的蔡伟感到无比沮丧。 但他并没有太多时间来消除这悲伤, 因为在这之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如何生存? 就这样,高考失利的蔡伟只好暂时放下自己的理想, 投身于社会的洪流中,寻找一处安栖之所。 02 都说90年代的中国遍地都是机遇,但对于既没有高学历, 又没有硬背景的蔡伟,能够立足便已经是困难重重。 蔡伟的第一份工作是胶管厂的小工,兜兜转转二十年,他最终还是继承了父亲的职业。 尽管薪酬微薄,但并不费心费力的工作内容却让他很是满意。 可是,在时代的影响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江山”更新换代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而偏偏蔡伟所在的胶管厂就是被淘汰的那一批。 因此在仅仅做了三年工人后,蔡伟就被迫下岗,只能另谋出路。 可这出路又在哪里呢?蔡伟并不怕累,也不怕苦,怕的是没有机会。 可这机会又有谁能给他呢?纵使他天赋异禀,又有谁能看到他呢? 在闲赋了一段时间后,蔡伟最终选择了“摆地摊”这一份苦差。 在90年代末的锦州,你总能看见一个男人在街边摆地摊。 但如果你停歇下来脚步,你就会发现这个男人真的很奇怪, 没有客人的时候,这个男人一点都不心急,只是捧着书蹲在小板凳上,静静地看。 似乎对于他而言,读书,才是他的生活。这个男人,就是蔡伟。 北方的冬天,干燥又寒冷,零下10度的气温让人难以忍受。 但为了省钱,蔡伟家硬是十年没有交过暖气费。 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只是选择在身上多盖几层被子, 以至于到了最后,身上的被子有了三四层,十几斤重。 但就算这样,还是经常被半夜冻醒。 蔡伟的妻子后来抱怨过,在与蔡伟结婚的十年里, 蔡伟几乎没为家里增添过什么大的物件, 有的只是越垒越高的二手书籍,以及各种手抄笔记。 有时候生气了,甚至想要给一把火烧了用来取暖, 但是,冷静下来后却又不忍,毕竟这是他唯一的信念了,万一能成功呢? 十几年的时间一晃而过,蔡伟也从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步入中年。 但他还依旧混迹于街头小贩的行列当中,骑着三轮车,艰难求生。 以至于偶尔碰上以前的同学,自知无脸见人的蔡伟都会避而远之,生怕别人认出来他。 但,面对生活如此困境,蔡伟还是没有放弃掉理想, 而蔡伟的妻子也从一开始的愤怒,逐渐理解了他,默默地在身后支持着他。 终于,在蔡伟38岁这一年,一位贵人“闯进”了他的生活, 为他带来了天大的机遇,使得他的人生走向了一条阳关大道。 而这个人,正是“国学泰斗”裘锡圭。 03 裘锡圭先生,作为我国首屈一指的古汉字学专家, 学术造诣极深,他的著作更是享誉海内外。就像古汉字学界流行的一句话: “每个古汉字学学生一生逃不开的几件事,无外乎生老病死和裘锡圭”,可见一斑。 这样的一位国宝级泰斗人物,喜爱古汉字的蔡伟,自然是没有少读他的著作。 在蔡伟高二的时候,就将裘锡圭先生当成了偶像,很希望有机会与先生探讨学问。 然而,一般像这样的顶尖学术人物,常年都沉浸于研究当中, 一般人很难有机会与之见面,所以,蔡伟便想着通过信件的方式得到对方的指导。 1995年,蔡伟怀揣着极高的敬意, 郑重写下来了一封关于自己多年学习感悟的信件,并将其寄给了裘锡圭先生。 对于这次尝试,蔡伟实际上一开始就做好了信件会石沉大海的准备;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寄出信的十天后,他便收到了来自裘老的亲笔回信。 这封信后来被蔡伟一直视若珍宝,甚至多年之后他还能把信的内容背出来。 ![]() 在这封信中,裘老对蔡伟的自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为他写下了十二字箴言。 “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而这句话也成了蔡伟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 宛若黎明前的一缕阳光,使得黑夜里的人有了前进的力量。 因为没有机会与其他古文学学者进行沟通交流,蔡伟便盯上了互联网这块“宝地”。 “足不出户,日行千里”,使得他能够与天南海北各地的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学习, 为他自身知识的积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他给自己注册了一个账号,取名“抱小”,有“志向小学”的意思。 而“小学”,就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 1997年初的时候,在新一期的考古研究期刊《文物》上, 裘老发表了一篇名为《初探》的文章。 在这篇文章中,除了有裘老对于行文的剖析之外, 他还向广大的同行爱好者坦言自己的疑问:“佐子”一词,他始终未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 拜读完这篇文章,多年的学习经验让蔡伟很快就找到了裘老所询问问题的答案, 于是他便又写信给裘老,将“'佐子’应理解为'嗟子’,嗟,叹息的意思”这一见解传达给裘老。 收到蔡伟的来信,裘老茅塞顿开,连连称奇,直呼蔡伟简直就是一位天才人物。 为了查看他在互联网上发表的动态,裘老甚至不惜下功夫从头开始学习如何使用电脑, 而每当蔡伟更新之时,裘老必然是第一位冲进帖子里点赞的人。 在逐渐深入地了解到蔡伟的学识之后,裘老愈发觉得这个后生了不得, 学术功底之深厚,并不亚于他在顶尖学府里教的那些学生们。裘老后来评价蔡伟道: “他写东西不多,很谨慎,难得的是,能把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看。” 在确定蔡伟的能力后,裘老开始把他的文章推给更多的人看, ![]() 甚至有时还会用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当中。 就这样,蔡伟的名字开始被更多学界人士知晓。 然而,就在许多人翘首以盼更新时,蔡伟却突然在互联网上“失踪”了。 原来,在2007年以后,蔡伟的妻子终于还是没能抵御多年苦寒生活带来的病痛,生病住院。 也正是这一次的变故,让蔡伟知道了“钱”的重要性。 “钱难挣,糠难吃。糠可以不吃,钱却不能不挣。” 迫于生活压力,蔡伟只好舍弃掉原来的安逸, 改行成为三轮车夫,以此来赚取妻子的医药费。 “多的时候一天能挣30来块,比摆摊强,但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蔡伟后来回忆那段时光,至今仍然觉得不堪回首。 “麻绳只挑细处断,厄运只找苦命人”。 听闻蔡伟的境遇,裘锡圭先生不忍一位古文字研究人才就此丧失,于是决定拉他一把。 实际上在很久之前,爱才心切的裘锡圭教授就建议过蔡伟考研,但都被蔡伟婉拒。 原因是蔡伟知道大龄又偏科的他,很难通过正常的途径入学。 不过,看待真正的天才又怎能拘泥于他的一点点不足? 在裘老的力荐之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研究中心特聘请蔡伟为临时员工, 协助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 一位三轮车夫,不跑车,反而跟一群登堂入室的大家一同研究学问, 这是怎样的一副奇特光景呢? 哪怕是诸多人口中大师辈出的民国,又岂能有此盛景? 这,就是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呀! 在工作中,蔡伟的学识终于得到了彻底的释放,让更多专家的认可与赏识他。 但对于彼时的蔡伟而言,这些赏识并不能当饭吃, 这短暂的一次机会不过是黄粱一梦罢了,他终究还是得走到三轮车前。 徒有一身才,奈何命不同。 ![]() 以及一份复旦大学的申请却已经悄然送达了教育部。 蔡伟的人生,真正在发生着改变。2009年4月23日, 蔡伟赫然出现在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上, 成为了复旦有史以来第一位非试录取的博士生。 自三轮车夫到博士,这是怎样的逆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莫过于此。 蔡伟是幸运的,生在了一个不计较出身,只看才识的时代; 生在了一个大师不耻下问,唯心学术的时代; 生在了一个理想存于现实,努力方能实现的时代! 教授们的惜才爱才,复旦大学的不拘一格,蔡伟本身的刻苦努力, ![]() 正是这些缺一不可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这段不可思议的逆袭佳话。 如今,已经年过五十的蔡伟俨然已成为了一名大学教授, 在安顺的贵阳安顺学院从事古汉字相关的学术研究,负责给学生教授文字学和书法。 每周除了给学生上三堂课之外,剩下的时间全部由他自由支配, 他再也不需要为了谋生而四处奔波了。 2019年,蔡伟开始著书立说, 他的博士论文《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由台湾花木兰公司出版发行, 受到了海内外古汉字学者的高度赞扬。 而在2020年,蔡伟还受到了母校复旦的邀约,成为青年访谈的主讲人, 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求学、治学经历与心得。 在潜心治学之外,蔡伟还将自己的知识运用在发扬传统文化之上, 他所校注的明清时期贵州文人文集填补了贵州历史文化的空白。 这份工作让蔡伟很是满意,且不论薪水身份与三轮车夫天差地别, ![]() 光是能够肆无忌惮地读书学习就让他喜出望外。 在初学古文的时候,蔡伟曾在《尔雅》的扉页上写下八字脚注: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而这也成为了他人生的信条。 坚持,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诗仙李白曾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绝非一句虚谈。 在漫长的人类岁月里,如今的每一个人都远超过往时光的任何一代, 就像奥运会记录在不断被刷新一样,每个人的潜力都是足以超越往圣的。 因此这是一个人人皆可为圣的时代。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依然有人会失败沉沦呢? 蔡伟给出了他的答案:热爱与坚持。 热爱一件事,认准他,然后不断去追寻,彼岸绝非是空想能够抵达的,要付出实践。 “万里长征始于足下”,“知行合一”方能成功。 蔡伟的故事绝非结束,还有更多的奇迹正在发生中, 相信屏幕前的你,也一定能成为了追梦人之一。 ![]() |
|
来自: 昵称14934981 > 《人物》